APP下载

客从宝岛来

2018-06-13糜丰

商界 2018年6期
关键词:台商创业者大陆

糜丰

地图上一道浅浅的台湾海峡,现实中却是一片浩瀚的大海。在两岸开启交流的30余年间,有一群人前赴后继,飘洋过海来到大陆创业打拼。过去,这群人被称作“台商”,现在,他们中的新生代被称作“创业台青”。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与老辈台商初来乍到时不同,新一代台湾创业者面对的祖国大陆,已不再是那个“机器一响,黄金万两”的拓荒之地,而是一个有着成熟商业体系并且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创业竞技场。对他们而言,这里有多大的机会,就有多大的竞争与挑战。

在“两岸一家亲”的前提之下,今天的大陆市场对台湾创业青年意味着什么?他们又如何克服两岸商业环境之间的差异,在大陆闯出一片天地?我们试图透过对这个特殊群体创业实践的观察,去呈现他们的奋斗与成长,梦想与希冀。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马云讲过一个故事:若干年前去台湾交流访问,一群六、七十岁的企业家在大谈创新。几年后,他再去台湾,发现同台并坐的,还是那一批头发斑白的企业家。这个故事折射出的是年轻人在台湾缺乏发展机会的现实。

一大批像廖子瑄、陈洁缇、徐国峰这样的新一代台湾青年正背起行囊来到大陆发展,并成燎原之势。

“我要立志成为一个可以拯救地球的超级无敌美少女!”90后女生廖子瑄在湖北卫视创投真人秀节目《你就是奇迹》里,向评委介绍她的创业项目——主打台湾有机农产品销售的“城市小农”。

廖子瑄之前在台北街头经营着一家小吃店,因为售賣自制果汁,接触到许多有机农产品。她发现这些有机农产品在岛内不仅卖价上不去,销路也有限。2015年末,廖子瑄来到上海金山区,成为入驻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的首批台湾创业者。在她看来,这些年大陆居民消费升级的趋势非常明显,台湾有机农产品大有可为。两年多时间下来,廖子瑄已经与一些电商平台、水果交易中心和精品超市建立了合作关系。

出生于台中的85后陈洁缇则抓住了大陆网络直播热潮的红利。陈洁缇之前与朋友在台湾创建了一家直播经纪公司“太妃堂”,但苦于台湾网络直播市场接受度小,商业变现难。

“一个主播卖力直播两三个小时,在台湾用户才一两千人,而大陆有三五万人收看都不稀奇,流量相差这么多,为什么不去大陆?”2015年8月,陈洁缇带着台湾主播到大陆发展,将公司落户到与台湾一水之隔的福建厦门。

网络直播用户庞大、商业活力充沛、流量好变现,让陈洁缇品尝到在大陆创业的甜头。目前,太妃堂已经签约近500名主播、艺人、模特。

3年前,原本在台湾做机器人早教的徐国峰越来越感到市场萎缩,经营困难,一个在广州从事教育培训的台湾朋友劝他去大陆试一试。结果,徐国峰第一次去广州考察市场,就被震撼了,“做乐高积木教育和机器人教育的,随便一个场地一天都是两三百人,这在台湾难以想象”。于是,徐国峰和合作伙伴在广州开了一家机器人早教培训机构,并计划在深圳等地开设分支机构。

台湾小伙俞佑昇和柳智腾同样因为看到了两岸经济体量的差距,而选择到大陆创业。“我们公司做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国际金融交易软件,大陆客户所用的资金等级是台湾的数倍,在这里做3个月的业务抵台湾做1年。”

广阔天地,水大鱼大。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长期停滞,导致年轻人发展空间受限,抬头就能看见天花板。相比之下,大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强劲的经济活力,自然会让那些想要有所作为的台湾年轻人心动。更为重要的是,大陆对台湾青年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专门为扶持台湾创业者而设的创业基地遍布全国各大城市,提供资源对接、创业培训、启动资金等服务。

从“爱拼才会赢”到“越过山丘”

20多年前,遇见台湾人到大陆城市搭出租车,师傅都会问:“来投资的吧?”10年前,他们坐出租车,师傅会问:“来台企当干部的吧?”现在,台湾年轻人在北上广深坐出租车,师傅会问:“来找工作还是创业的?”——这是网上流行的一个段子。

上世纪90年代,台商们抓住全球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机会,进入大陆投资办厂,并利用台湾的先发优势和大陆廉价的劳动力成本,成就了富士康、广达等一批台企巨头。

时代在变,风向也在变。与过去主要从事加工制造的老一辈台商相比,新一代台湾青年创业者从事的领域更为广泛,文创设计、餐饮零售、人工智能、跨境电商……几乎囊括了代表大陆商业活力和消费升级的所有门类。

不同时代之下的大陆经济环境,不仅决定了两代人在创业路径选择上的差异,也诠释了两代人身上不同的奋斗精神。

“那个时候真的很不容易”,每每回想起父亲早年到大陆创业打拼的艰辛,年代厨卫总经理黄光志都充满感慨。

1992年,黄光志的父亲黄锦勋从台北来到重庆,经营液化气生意。为了在冬天准时给客户送气,黄锦勋几乎每天都要顶着寒风巡查液化气销售门店并督促工人。忙不过来的时候,他甚至亲自扛着沉重的液化气罐爬楼。那是一个“爱拼才会赢”的时代。老一辈台商笃信“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把吃苦当作财富,这在郭台铭、李瑞河、林炳生们身上,几乎是共有的态度和经历。

黄光志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与父辈们的不同。在他看来,跨过了老辈台商筚路蓝缕的草创阶段,“打拼”的含义已不仅仅局限于吃苦,还在于改变。“青年台商思维更具创造性,对消费市场的嗅觉更敏锐,也更懂得互联网时代的竞争法则”。

比如,黄光志接棒年代厨卫的一线管理之后,一改此前保守的市场策略,加大广告投放力度,在品牌营销上高举高打;又比如,黄光志力主拓展电商渠道,谋划发力智能厨电产品,试图抓住新一波厨电消费趋势。

相比很多老辈台商喜欢单打独斗,凡事靠自己的行事作风,青年台商和创业者更注重抱团发展。黄光志还有一个角色是重庆市台青联谊会会长,他经常把当地的台青创业者聚集在一起,大家通过“台青会”互帮互助,进行商业项目的对接和资源整合。

不只是黄光志,改变也体现在许多新一代台湾创业者身上,他们正越过山丘,为“爱拼才会赢”赋予更多的时代内涵。

创业没有“小确幸”

与老辈台商的拓荒者角色不同,新一代台湾创业者要面对的是一个成熟发达,并且竞争激烈的大陆市场。

共享经济、大数据、新零售、内容电商……在台湾青年创业者的眼中,大陆就像一个巨大的商业试验场,各种全新的玩法在这里被验证、被追捧或者被抛弃。这种多样性和丰富性让他们感到兴奋,也令他们焦虑。

毕业于台大法律系的谢元逵,到大陆创业的第一个项目就赔了近百万元。那是一个街饮店,由他和一个台湾“街饮达人”合伙运营,因為成本控制、选址等因素,导致生意惨淡收场。街饮这种商业形态最初便是从台湾引进大陆的,一个台湾人却把“最拿手”的街饮店做砸了,这让谢元逵感到挫败。

问题出在哪?直到在大陆生活了几年后,谢元逵才算悟出其中的关键——对市场差异的理解不够。在他看来,两岸商业环境的差异,导致了经营思维的差异。“站在台湾的视角看大陆,简单照搬那边的东西过来肯定不行,要学会变通。”

做跨境电商生意的林柏年同样为“变通”交了学费。他之前运作的一款洗发精,充满小清新风格的绿色包装在台湾很受欢迎,但在大陆消费者眼里,绿色包装就好像农药瓶一样难以接受。

除了对市场理解不够,台湾创业者对大陆社会缺乏了解也是比较普遍的情况。即便两岸有着共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但也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比如,简体字看不懂、字词语法的不同,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业务的开展。

陈洁缇对此深有感触。在网络直播平台,因为两岸互联网和流行文化的差异,就会遇到台湾主播听不懂大陆网友的用词。比如“马铃薯”变成了“土豆”,“机车”变成了“摩托”,而大陆年轻人喜欢说的“666”“蓝瘦香菇”,台湾主播完全听不懂。

为了让台湾主播更了解大陆,陈洁缇要求台湾主播学习简体字,熟悉大陆网络用语,学唱大陆流行歌曲,还要每天浏览大陆时事新闻,甚至每个台湾主播都有一张“大陆网络流行语注解表”。这样一来,台湾主播们才适应了大陆网友的话语习惯和喜好,变得“接地气”。

大陆的创业节奏也给台湾创业者带来了内心上的冲击。“我们有时候太追求周密,要有七、八成把握才去做,大陆的年轻人只要有个二、三成把握,就会马上想办法落地。今天想开一个店,下个月就真的开张了。”这种节奏一度让谢元逵觉得不可思议,他后来总结,大陆创业者是边做边试错,而台青创业有些瞻前顾后,很容易错失时机。

“城市小农”创始人廖子瑄就很能体会这种“节奏感”。为了优选时令季节的有机农产品,她频繁往返于台湾原产地与上海。一旦闲下来,她就要打开手机上的各个财经新闻App“刷”一遍,随时了解大陆最新的政策和商业资讯。廖子瑄明白,在大陆创业没有所谓的“小确幸”,只有努力跟上节奏,才不会被淘汰出局。

海的这边有星光

“你们听说过摩拜和三只松鼠吗?”在台湾昆山科技大学,48岁的陈炳宏正在为满座的台湾青年讲解大陆互联网企业案例。

陈炳宏是一名台商,也是台湾创业者的“带头大哥”。2001年,陈炳宏到大陆开办广告公司,辛苦打拼多年,成为两岸广告界“大牛”。这几年,大陆“双创”的热潮带动了一大批台湾青年到大陆创业,但很多人因为不了解大陆市场,最终折戟而归。这深深触动了陈炳宏,他感到自己有责任站出来。2015年底,陈炳宏在天津创办了两岸青年众创空间,之后牵头打造创业学院,为“登陆”台青进行创业辅导。

陈炳宏分析,台湾青年到大陆创业最大的痛点是缺乏市场对接的能力,也不懂大陆的工商财税以及法律法规。为此,陈炳宏定期带着团队到台湾各地为创业者进行培训,宣讲大陆市场特点和扶持台湾青年创业就业的政策。“特别是今年大陆‘惠台31条措施出台后,很多台湾青年都迫切希望了解大陆的状况,想知道怎么才能过来”。

对于陈炳宏而言,这是一种“孵化前置”工作,可以提升台湾创业团队的成活率,而对于台湾创业者来说,熟悉大陆市场的陈炳宏又在某种意义生充当了他们“登陆”创业的一座桥梁。

做餐饮供应链平台的赖宥瑞很早之前就想到大陆发展,但苦于缺乏市场资源和合作通道,一直没有成行。在陈炳宏的牵线之下,他成功对接上了大陆的餐企资源,目前已经和30多家餐企达成了合作。95后陈圣旻因为陈炳宏的一句“创业团队不能只有台湾人,一定要与大陆伙伴合作,大家优势互补”而深受启发。陈圣旻创办的茶叶品牌“两岸三代”一开始就寻求与大陆青年合作,由他提供产品,大陆合伙人负责渠道搭建,“拥有本地资源优势的大陆合伙人落地性更强”。

经历过创业磕碰的谢元逵,现在也扮演着这种“连接者”角色。他与台湾文创项目辅导专家郭俊甫发起的“山点水”两岸青年双创平台,希望通过对接两岸资源,帮助台湾与大陆的创业项目融合发展。“我们也开始学习大陆创业者的行动力”,谢元逵和郭俊甫坦言,在两岸青年的合作中,大家逐渐适应了彼此的思维方式和做事节奏。

海的这边有星光。台湾青年“登陆”创业的脚步并不会停歇,对于他们来说,脚步不仅可以逾越地理上的距离,也可以创造全新的未来。他们在鼓励与交融中前行,用自己的方式去触摸这个庞大的时代。

猜你喜欢

台商创业者大陆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台商马景鹏的“老家”情怀
在溧台商讲述创业故事——溧水,一片值得台商扎根发展的土地
台商吕孟哲的剑胆琴心
IQ大陆
北方大陆向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冰之大陆
创业者要勇敢地喊出“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