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杭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及建议

2018-06-13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农办区农业局311100丁少华

新农村(浙江) 2018年6期
关键词:电商融合农业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农办(区农业局) (311100) 丁少华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坚持“产城人”融合发展理念,优空间、聚人才、兴产业、促发展,通过农村发展模式转型、产业结构转型、人力资源转型、区域治理转型,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1.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1)现代农业层次显著提高 大力推进农业“两区”建设,全面提升农业经营主体,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农业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2个、主导产业示范区5个、特色农业精品园9个,建成市级设施农业示范园10个,建设区级现代农业园区150个;建成各级粮食生产功能区381个。拥有包括国家和省市级的农业龙头企业140家,专业合作社252家、家庭农场339个。喜来山奇鹤养生度假小镇、径山长乐创龄小镇、绿景堂坡地村镇等项目正规划实施。

(2)休闲观光农业逐步兴起 有农家乐经营户300余户,农家乐特色村6个,农家乐休闲旅游点43个(其中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3个,省特色点8个,省休闲渔业基地8个)。确立了“醉美余杭·一带一路”民宿发展品牌,建成精品民宿点13家,建设中的民宿点10家,规划设计中的民宿点30余家。

(3)农村电商产业发展迅猛 区内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拥有肉类、果品、蔬菜、水产等9大专业市场,是全省最大的“菜篮子”和“米袋子”。农产品销售向观光、直营、订单、电商等模式拓展。全区有涉农电商70家,网店100家;有市级电商特色村、中华农业电商博览园、农产品冷链物流园、竹制品商城等大型农产品电商平台。

(4)旅游产业发展优势明显 从“塑产品、拓产业、强配套、树品牌、提服务”五方面着手,全力打造美丽余杭之旅。良渚大美丽洲、西溪湿地综保、塘栖运河综保、超山综保等大型旅游开发保护工程相继建设。西部五镇380平方公里范围内集中打造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在径山寺复建工程、径山寺外围整治工程、双溪禅茶步行街建设等项目基础上,致力将大径山核心区建设成为中国最有禅意的小镇和禅茶第一镇。

(5)城乡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以“三城三镇+大径山生态区”的“3+1”空间发展布局为引领,实现空间与产业、生态与经济、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交通便利,农村公共交通覆盖率达100%;设施完善,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五水共治”深入开展,交通、电力、供水、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被评为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区;底蕴深厚,良渚博物院、大径山生态区、运河申遗等工程,传承了良渚文化、禅茶文化、运河文化;文明和谐,已有89个村建有文化礼堂,覆盖率近40%;村规民约修订,乡村文明活动持续开展,村民素质显著提升。

(6)政策引领作用持续发力 “产业为王、优势再造”。实施了“产业余杭”重大专项,连续出台“6+2”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提升“产业余杭”的整体水平。深入实施创新强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出台了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引进培养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吸引集聚各类人才创新创业。

2.面临的问题

(1)土地因素制约 推进一产“接二连三”,延长产业链、挖掘附加值,开拓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等功能,都需要建设配套用房和设施,但农业建设用地管控严格,尤其在城市近郊,用地资源更是紧缺,制约了“一二产业”“一三产业”的互动效应,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2)缺少项目引领 大项目带动大建设,大建设引领大发展。在工业、服务业一大批重大项目“百日攻坚”如火如荼开展的时候,农业项目略显冷清。目前,蓝城农业、农业嘉年华、恒大农业等重大农业项目仍处于意向或规划阶段,未能产生引领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

(3)主体培育不足 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的农业经营主体对推动农业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余杭农业经营主体存在着政策支持不够、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经营管理水平偏低、经营风险敞口较大等发展瓶颈。主体作用发挥不足,成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拦路虎。

(4)金融支持不够 农业发展对信贷、结算、电子银行以及理财等需求强烈,但各金融机构缺乏粘合度较高的农业金融产品和服务,难以满足金融支农需求。如,受农村金融体制不健全以及金融机构趋利性影响,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可得性不高,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特别是季节性短缺严重,制约了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5)农民收益受限 农民增收是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产业融合联结机制不畅,农民处于弱势地位,从价值链中分享受益较低。如“合作社+农户”合作不紧密,合作范围和规模较小;“龙头企业+农户”部分停留在土地租金加劳动报酬,产销关系不稳定,有违约现象;“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有的农业企业领办的合作社,社企不分,不按合作社章程运作,社员的利益难保证。

3.发展农村三次产业的基本思路

所谓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各类农业产业组织通过延伸产业链、完善利益机制,打破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割裂的状态,形成各环节融会贯通、各主体和谐共生的良好业态。推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主线,把农业作为全产业融合发展的支点,依靠农业为基础的各产业间的合作、联合与整合,才能取得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必须抓好五个方面:一是在统筹上下功夫。要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思维定势,打破农业即传统种养业的认识局限,把一二三产业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统筹谋划,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二是在创新上求突破。要运用新技术,发展新业态,利用电商、物流等现代商业模式对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进行改造,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激发农业内部的发展动力和活力。三是在联动上做文章。要将农业与工业、旅游业、信息产业、商贸服务业有效联结起来,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深加工、休闲农业和互联网农业,打造多元化、多层次产业链,构建“农工商、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格局。四是在特色上想办法。要注重从市场需求和当地实际出发,发挥资源优势,有所侧重地推进产业融合,形成差异化发展的产业体系。五是在增值上出实效。要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文化传承、科技教育价值,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4.建议及措施

(1)强化政策保障 树立效益优先、创新发展、统筹推进的理念,建立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三位一体”协同推进的格局,化解产业融合高成本之困。一是整合现有农业政策,突出重点领域和产业,加大扶持力度,优化资金结构。二是完善产业扶持政策,量身定制针对性强的产业融合发展扶持政策,加快推动农村三次产业发展。三是强化农业项目监管指导,增强经营主体项目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2)集聚资源要素 创新资源要素配置机制、经营组织形式、利益链接机制,切实提高生产、加工、服务等全产业链效益。在农产品生产优势区域发展加工和流通园区,配套相应的科研、培训、信息等平台,形成生产、加工、流通互为支撑、相互配套的产业综合体。积极探索“坡地村镇”建设和农业园区利用村级留用地、周边民居等资源合作开发的路子,每年落实一定的建设用地指标,专项用于重点农业项目的发展提升,引导农村一产与二产、三产实现共振发展。

(3)加强政企合作 加快政府从农业领域公共产品的直接“提供者”向社会资本“合作者”和项目“监管者”转变,增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探索通过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等方式支持农业项目,积极引入工商资本,强化财政资金的撬动和引导作用,抓好绩效评价和项目监管,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4)加大金融支持 金融机构要根据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要求,稳步增加贷款投放规模,积极创新产品和服务,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各类经营主体和符合条件的农业项目。

(5)培育经营主体 要明确支持新型经营主体的方向,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发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力军作用。要通过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更多普通农户增强参与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更好地分享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果。

(6)鼓励农民创业 大力推动农民劳动力就业结构向价值链两头延伸,农民经济形态向创业经济转变。通过三次产业融合推动现代农业的衍生经济发展,带动新业态、新工种的兴起,催生家庭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休闲农业导览员等新兴职业,让更多农民找到增收门路。

(7)推进试点创建 以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为契机,发挥毗邻杭州主城的区位优势,全面对接都市消费需求和产业、科技、金融等资源要素,构建以多业态复合为特色的现代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协同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绿色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推动农业发展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促进特色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农产品商贸物流业、农村电商等产业发展。

(8)打造产业集聚区 大径山农业产业集聚区是余杭农业发展的“一号工程”。集聚区将以一产为基础,将特色农产品生产向加工、流通、旅游、休闲领域延伸,重点推进农旅、农工、农商和全产业融合,力争把集聚区建设成为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为一体,产业集中布局、资源集约利用、产业有机融合、发展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样板区和全省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成为全区农业现代化和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猜你喜欢

电商融合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电商赢了,经济输了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