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生态涵养区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2018-06-13韩江雪王馨玮王怡然
孙 芳,韩江雪,王馨玮,王怡然
(河北北方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张家口 075000)
0 引言
依据国家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与国家产业政策,京津冀生态涵养区冀北地区(张家口、承德市)应当重点提升生态保障、水源涵养、旅游休闲、绿色产品供给等功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也强调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注重资源利用更加高效、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但是冀北地区作为生态环境脆弱区由于过去大面积开垦林草地,造成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同时,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又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这既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也对下游京津地区生态安全构成威胁。因而,该区域“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永恒命题。有专家研究生态—经济系统整合模型时将生态的、经济的、社会的协调发展整合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中[1]。对于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表现为不同产业采取不同的协调发展措施,类似冀北生态涵养区这样的半干旱地区应当从资源特征和生态安全的要求出发调整其产业结构,协调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关系,获得农业资源耦合效益的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2],生态文明型的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加强农业资源保护、推进农业资源节约利用、构建循环型农业产业链[3]等; 沙产业的发展开拓出了一条治理与开发结合、治沙与治贫兼顾、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4],朱臻[5]研究认为产业结构演进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所以,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6]成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第一要务。对于京津冀区域的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发展的研究较为典型的有:韩义民[7]通过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河北省提供的战略机遇,以发展生态经济为前提条件,提出产业升级策略。王健针[8]对京津冀地区生态、经济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的要求,深入研究了构建京津冀区域生态保护利益的协调体系。除此之外,目前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的必要性[9]、京津冀一体化的人才区域分布[10]、京津冀一体化的旅游业发展趋势[11]、京津冀的农业优势比较[12]、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13]。姜华德[14]认为经济与环境的冲突已经成为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有专家认为政府监管行为和企业投资行为对发展生态经济有重要影响[15]。但是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很少有专门应用计量经济方法量化分析京津冀区域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的。所以,文章以京津冀冀北生态涵养区张家口市为例,应用计量经济模型,采用因子分析法深入研究生态涵养区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并用生态建设绩效表达生态发展程度,产业经济发展绩效表达产业发展程度,以分析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度的影响因素来表达该区域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以及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1 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发展现状
(1)区位特征与生态环境优势。冀北生态涵养区张家口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地处京、冀、晋、蒙4省市区交界处,是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区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张家口市生态环境对整个华北地区,特别是对京津冀区域具有生态屏障功能。该地区四季分明的独特气候,多样的地形地貌,构成了集森林草原、冰雪温泉、高原湖泊、湿地草甸于一体的生态旅游资源群,是“春赏花、夏避暑、秋观景、冬滑雪”的四季旅游胜地,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北方重要的防护林区,空气质量位居长江以北前列。
(2)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近年来,张家口市通过不断调整结构,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并不断优化。依据统计资料,2012~2015年第一产业占比逐渐提高,由2012年的16.7%上升到2015年的17.9%,增加了1.2%; 第二产业的占比逐渐降低,由2012年的42.9%下降到2015年的40%,下降了2.9%; 第三产业占比由2012年的40.4%上升到2015年的42.1%,上升了1.7%。第一、第三产业占比逐渐提高,第二产业占比逐渐降低,该结构变化趋势符合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
2 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发展协调度测算与变量设置
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定量分析需要测算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发展协调度(被解释变量),设置影响协调发展因素的(解释变量)。
2.1 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发展协调度测算
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发展协调度(M)为被解释变量,该变量的评价涉及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发展的耦合度(X)与综合评价值(Y)。
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发展协调度模型为:
(1)
其中,X为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发展的耦合度;Y为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值。
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发展的耦合度X利用耦合模型计算:
(2)
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值Y利用综合评价模型测算:
Y=αE+βD
(3)
式(2)(3)中,E为生态建设绩效综合评价值;D为产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值。
生态建设绩效综合评价值E应用多目标加权平均求和模型进行评价:
(4)
式(4)中,Si为生态保护指标;Tj为环境治理指标;wi为生态保护指标的权重;wj为环境治理指标的权重;v是年份;i是第i个生态保护指标;j是第j个环境治理指标;m为生态保护指标数;n为环境治理指标数。
生态保护指标(Si)包括造林面积(S1)、森林公园(S2)、湿地公园与自然保护区(S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S4)、单位GDP耗能(S5)5个指标。环境治理指标(Tj)包括人均土地面积(T1)、人均水资源量(T2)、环境治理投资(T3)、工业废水排放量(T4)、年接待旅游人数(T5)5个指标。应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生态建设绩效评价各个指标权重的计算结果与生态建设绩效综合评价值E的计算结果如表1和表2。
表1 生态建设综合绩效评价指标的权重
指标S1S2S3S4S5T1T2T3T4T5权重(wi、wj)0.0920.0930.1000.0950.0920.1010.1000.0930.0890.144 资料来源:《张家口市经济年鉴》(2015)、《河北省经济年鉴》(2015)统计数据计算得
表2 2006~2015年生态建设绩效综合评价值
年份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绩效评价值(E)0.4330.420.4070.4390.510.5290.5940.6280.5990.587 数据来源:《张家口市经济年鉴》(2015)、《河北省经济年鉴》(2015)统计数据计算所得
产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值D应用模型:
(5)
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模型中Si为产业规模指标;Tj为产业技术应用指标;Rl为产业经济效益指标;Qk为产业消耗指标;wi为产业规模指标权重;wj为产业技术应用指标权重;wl为产业经济效益指标权重;wk为产业发展消耗指标权重。产业规模指标(Si)设置了7个指标; 产业技术应用指标(Tj)设置了2个指标; 产业经济效益指标(Rl)设置了7个指标; 产业消耗指标(Qk)设置了5个指标进行评价。同样应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产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各指标权重与产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值D的计算结果如表3和表4。
利用E和D计算结果,通过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发展耦合度X和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值Y模型测算出X与Y的值,再计算2006~2015年张家口市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发展协调度,计算结果如表5。
表3 产业发展规模方面各种指标的权重
指标权重指标权重指标权重S10.045R10.048T10.046S20.046R20.048T20.048S30.048R30.047Q10.047S40.048R40.047Q20.047S50.048R50.049Q30.050S60.047R60.048Q40.048S70.051R70.048Q50.048 数据来源:《张家口市经济年鉴》(2015)、《河北省经济年鉴》(2015)统计数据计算所得
表4 2006~2015年产业经济发展绩效综合评价值
年份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绩效评价值(D)0.1350.1570.2660.4030.4540.5220.6490.690.7760.84 数据来源:《张家口市经济年鉴》(2015)、《河北省经济年鉴》(2015)统计数据计算所得
表5 2006~2015年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发展协调度
年份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协调发展度(M)0.3610.3720.4370.5230.5790.6170.7000.7310.7520.770 数据来源:利用上述E和D计算结果测算所得
2.2 协调发展影响因素设置与假设
基于京津冀冀北生态涵养区的区域特征,依据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因素相关文献,并考虑2006~2015年各项指标数据统计的完整性,该文将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分为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规模因素(Di)、经济因素(Rj)、社会因素与生产消耗因素(Sl)、政策与制度因素(Ck),并选取了能够描述4类指标的37个变量。
(1)影响协调发展的规模因素
影响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规模因素(Di)选取了耕地面积(D1)、有效灌溉面积(D2)、工业企业数量(D3)、建筑业企业数量(D4)、公路里程数(D5)、医疗床位数(D6)、邮电业务量(D7)、造林面积(D8)、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D9)、接待游客数量(D10)、森林公园个数(D11)、湿地公园与自然保护区个数(D12)12个影响因素。
假设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规模因素与两者协调发展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因为反映生态建设的指标规模越大,越易于达到生态建设目标,产业发展指标规模越大越易于产业经济形成规模效益,因而两者规模因素的各指标值越大,越有利于两者耦合协调发展。
(2)影响协调发展的经济因素
影响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因素(Rj)选取了第一产业产值(R1)、第二产业产值(R2)、第三产业产值(R3)、GDP总量(R4)、农民人均纯收入(R5)、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R6)、财政收入(R7)、林产品产值(R8)、肉产品产值(R9)、奶产品产值(R10)、林业产值(R11)、工业利润(R12)等12个影响因素。
假设经济因素与两者协调发展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因为这些因素反映产业经营结果与居民生活水平,这些因素指标值越大,产业经济越发展,居民生活水平越高,进而越有利于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
(3)影响协调发展的社会因素与生产消耗因素
影响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社会因素与生产消耗等因素(Sl)选取了农机总动力(S1)、固定资产投资(S2)、外商投资(S3)、社会消费品总额(S4)、工业废水排放总量(S5)、人均土地资源量(S6)、人均水资源量(S7)、单位GDP耗能(S8)、农用化肥(S9)、一产投资(S10)、二产投资(S11)、三产投资(S12)等12个影响因素。
假设这些因素中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因素(S5)和农用化肥施用量因素(S9)对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不利,因而是成负相关关系; 其他因素都对两者协调发展起着正方向影响。
影响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与制度因素(Ck)主要指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发展的鼓励政策,该文用水利、环境、公共设施投资额度(C1)因素来表示,投资额越大对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越有利。
2.3 数据来源与标准化处理方法
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分析所用数据主要涉及统计数据和调研数据。统计数据包括《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5年)、《河北省经济年鉴》(2007~2016年)、《张家口经济年鉴》(2007~2016年)、张家口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2015年),以及各部门网站公布数据。调研数据为对张家口市农牧业局、环保局、林业局、统计局、发改委等部门的走访与调研。
为消除影响因素原始数据量级和量纲不同造成的影响,使不同量纲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应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变量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影响因素Ei、Rj、Sl、Ck用Xb表示,标准化处理公式为:
(6)
(7)
应用上述公式将各个影响因素(Ei、Rj、Sl、Ck)原始数据进行了无量纲的标准化处理,然后进行计量经济分析。
3 生态建设与产业协调发展影响因素计量分析
利用计量经济模型的因子分析法,应用SPSS 21统计软件模拟,并对各个变量的影响作用进行分析。
3.1 计量模型与因子分类
3.1.1 计量经济模型设置
设定一个多元回归模型,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发展协调度(M)作为因变量,数据见表5。规模因素(Di)、经济因素(Rj)、社会因素与生产消耗因素(Sl)、政策与制度因素(Ck)为解释变量,共37个变量,通过回归分析各种因素对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作用。
模型的函数形式为:M=G(Di;Rj;Sl;Ck),为了去除模型估计中可能出现的异方差性,使各个变量具有经济意义和可比性,对各个变量取自然对数,即:
(8)
利用2006~2015年的统计数据,应用Eviews计量经济学软件分析37个变量对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作用,结果显示存在多重共线性,需要利用因子分析法的主成分分析法解决多重共线问题。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原来多个因素转化为新的因素组合,这些新因素组合既彼此互不相关,避免信息的交叉和重叠,又能综合反映原来多个因素影响作用的信息,是原来多个因素的线性组合。
应用SPSS 21统计软件,将主因子与原始因素的关系找出并分类,再通过软件将主因子对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度的影响进行模拟,模拟结果说明各主因子对两者协调发展度的影响作用,进而显示原始因素的影响作用。
3.1.2 因子分类
将规模因素(Di)、经济因素(Rj)、社会因素与生产消耗因素(Sl)、政策与制度因素(Ck)均按照Xi的排序为X1,X2,X3,…,Xi,新特征因素(公因子)设置为F1,F2,F3,…,Fi,假设两者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新设变量与原始变量有以下关系:
F1=b11X1+b12X2+b13X3+…+b1iXi;F2=b21X1+b22X2+b23X3+…+b2iXi;……
Fj=bj1X1+bj2X2+bj3X3+…+bjiXi
(9)
即正交矩阵为:F=BX
(10)
利用2006~2015年的各种因素共计37个变量回归模拟结果显示被提取的载荷平方和(初始特征值),转轴平方和负荷量与正交旋转后的特征值来说明分析的效度。各个公因子的特征值、贡献率与累计贡献率见表6。
从模拟结果的特征值、贡献率与累计贡献率的结果来看,前5个因子的特征值较大,特征值越大表示该主成分在解释各个变异量时越重要。尤其是第1个公因子的特征值为28.679%,解释力较强,其累计贡献率为77.85%,因子2至因子5的累计贡献率增加到97%。因此,将37个变量分为5个公因子来分析这些因子对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作用较为合理。
表6 各因素的特征值、贡献率与累计贡献率
主成分初始特征值转轴平方和负荷量正交旋转后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128.67977.51077.51028.67977.51077.51020.28154.81354.81322.55216.81484.3232.5216.81484.3238.52323.03477.84732.0375.50789.3232.5216.81484.3238.52323.03477.84741.5644.22894.0581.5644.22894.0582.2266.01693.54451.2433.35997.4171.2433.35997.4171.4173.87397.417…………37-3.615E-15-9.771E-15100
表7 公因子模拟的数据结果
年份F1F2F3F4F52006-0.882 -0.791 -0.194 -2.486 -0.148 2007-0.967 -1.215 0.820 0.540 -0.419 2008-0.419 -1.356 -0.112 1.457 -0.407 2009-0.278 0.383 -2.569 0.440 0.226 2010-0.356 0.466 -0.168 0.036 0.327 2011-0.703 0.784 1.145 0.377 1.209 2012-0.126 1.231 0.365 -0.005 1.029 20130.213 1.422 0.394 0.005 -2.401 20141.468 -0.221 0.144 -0.148 0.396 20152.049 -0.703 0.174 -0.216 0.187
表8 各个因子对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影响计量结果
由主成分分析模拟的37个影响因素的F得分进行模拟(数据表略),得出原始变量与新设变量的线性关系为:
F1=0.066X1+0.009X2-0.141X3+…+ 0.024X37
F2=-0.020X1-0.029X2-0.068X3+…+ 0.090X37
F3=-0.072X1-0.055X2-0.200X3+…- 0.104X37
(11)
F4=-0.518X1-0.027X2-0.109X3+…+0.021X37
F5=0.026X1+ 0.710X2+0.084X3+…-0.217X37
3.2 因子影响作用模拟
3.2.1 因子影响协调度的模拟结果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模拟得出5个公因子数量结果见表7。
将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度(M)作为因变量,将5个公因子作为解释变量,利用这5个公因子与生态建设和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度进行模拟,得出5个公因子影响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程度与方向。公因子影响作用分析的模型为:
M=c1F1+c2F2+c3F3+c4F4+c5F5+μ
(12)
通过应用SPSS 21统计软件模拟,模拟结果显示,R2值为0.999,调整后的R2值为0.997,接近于1,F值为654.262,也较大,概率为0.000,说明模型显著性水平较高,模型拟合优度较好,同时说明将影响因素重新分类较为合理。5个公因子影响结果见表8。
由表8可知,除F5因子的显著性水平不高外,其他4个因子的显著性水平都在1%之下,结合拟合优度分析,该模型的模拟结果非常好, 5个公因子能够很好地解释各类因素对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作用。
从表8中可知5个因子的影响作用都是正影响,且t统计值都大于临界值,说明这些因子的解释力较强。
3.2.2 公因子所解释的变量
将37个自变量重新分组模型:
D=AF+εi,i为规模因素的数量,i=1, 2,…, 14
(13)
R=AF+εj,j为经济因素的数量,j=1, 2,…, 12
(14)
S=AF+εk,k为社会因素的数量,k=1, 2,…, 13
(15)
C=A+εl,l为政策与制度因素的数量,l=1
(16)
表9 因子旋转后的成分矩阵(规模因素分组依据)
年份F1F2F3F4F5D1-0.066-0.0090.016-0.992-0.021D2-0.0350.1370.0210.0240.976D30.8190.153-0.179-0.0440.065D40.4860.8260.0800.030-0.200D50.9360.2160.2210.108-0.114D60.9140.3310.1670.1360.010D7-0.159-0.386-0.7090.514-0.113D80.2210.9020.033-0.2850.186D90.7660.5410.3180.0870.067D100.9100.2780.278-0.055-0.056D110.6830.6850.1200.1590.114D120.9140.3280.201-0.0500.008
表10 因子旋转后的成分矩阵(经济因素分组依据)
表11 因子旋转后的成分矩阵(社会、生产消耗、政策因素分组依据)
其中,A为因子载荷矩阵;F为公因子矩阵;D为规模因素矩阵;R为经济因素矩阵;S为社会因素与生产消耗因素矩阵;C为政策制度因素矩阵,分别属于5个公因子组,依据模拟结果表9、表10、表11将四大类37个因素进行分组。
(1)规模因素分组
表9显示规模因素(Di)中,F1因子组中系数较大者有工业企业数(D3)、公路里程数(D5)、医疗床位(D6)、建成区绿化覆盖(D9)、接待游客数量(D10)、森林公园(D11)、湿地公园(D12)7个因素,这些因素以F1的影响作用来表示;F2因子组系数较大者有建筑业企业数(D4)、全年造林(D8)、森林公园(D11)3个因素,这3个因素以F2的影响作用来表示;F4因子组系数较大者有耕地面积(D1)和邮电业务量(D7)2个因素,这2个因素以F4的影响作用来表示;F5因子组系数较大者为有效灌溉面积(D2),该因素以F5的影响作用来表示。
(2)经济因素分组
表10经济因素(Rj)中,F1因子组系数较大者有一产产值(R1)、二产产值(R2)、三产产值(R3)、GDP总量(R4)、农民人均纯收入(R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R6)、财政收入(R7)、林产品产量(R8)、肉产品产量(R9)、奶产品产量(R10)、林业产值(R11)11个因素,这些因素以F1的影响作用来表示;F2因子组系数较大者为工业利润(R12),该因素以F2的影响作用来表示。
(3)社会因素和政策与制度因素分组
表11社会因素与生产消耗因素(Sl)、政策制度因素(Ck)中,F1因子组系数较大者有农机总动力(S1)、固定资产投资(S2)、外资(S3)、消费品零售额(S4)、人均土地面积(S6)、人均水资源量(S7)、单位GDP耗能(S8)、农用化肥(S9)、一产投资(S10)、二产投资(S11)、三产投资(S12)、水利、环境、公共设施投资(C1)12个因素,这些因素以F1的影响作用来表示;F3因子组系数较大者为工业废水排放(S5),该因素以F3的影响作用来表示。
3.3 公因子与影响因素的影响作用
通过公因子对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度的影响作用,将各类影响因素进行重新分组,再分析各类因素(37个变量)对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作用。表8、表9显示公因子F1、F2、F4、F3、F5组内个因素对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度的影响作用。
(1)F1因子组的影响作用
F1因子组包括的影响因素较多,且对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起着正面影响作用。
规模因素中包括工业企业数、建成区绿化覆盖、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公路里程数、医疗床位、接待游客数量7个因素; 经济因素中包括GDP总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财政收入、第一产业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林产品产量、肉产品产量、奶产品产量、林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11个因素; 社会因素与生产消耗因素中包括农机总动力、人均土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农用化肥、固定资产投资、外资、消费品零售额、单位GDP耗能、第一产业投资额、二产投资、三产投资11个因素; 政策与制度因素水利、环境、公共设施投资额1个因素。
规模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中的这些因素既对产业经济发展有利,又有利于促进生态建设,这些因素的数量越大,越有利于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
(2)其他因子组的影响作用
F2因子组的规模因素包括建筑业企业数、全年造林、森林公园3个因素;F2因子组的经济因素工业利润;F3因子组的社会因素、政策与制度因素工业废水排放;F4因子组的规模因素耕地面积和邮电业务量2个因素;F5因子组的规模因素有效灌溉面积。这些因素所在公因子组对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影响作用均为正向影响,这些因素说明三大产业的规模越大,越有利于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而工业废水排放影响因素(1个)也呈正相关性,可能的原因是该数量越大,说明工业越发达,越有利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将规模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政策与制度因素4大类37个影响因素通过因子分析法的主成分分析法归纳为5个公因子组,应用计量经济模型模拟,拟合优度较高,影响因素通过分组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结果能够很好地反映这些影响因素对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方向与影响程度。
4 对策建议
依据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定性分析假设与计量模拟分析结果,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目前的发展机遇,对京津冀区域冀北地区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1)继续实施绿化工程建设与退耕还林还草,加强生态建设项目的推进。继续加强造林绿化工程建设,如加强生态公园、湿地公园建设、山坡荒地造林、城市绿化等生态项目建设; 继续退耕还林还草,一方面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实现自然生态恢复、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通过推进生态建设项目,可以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同步、协调和持续发展。
(2)适度扩大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规模,实现产业规模经营效益。继续加大第一产业的灌溉技术、机械等先进技术投入; 扩大第一、三产业企业规模,增加企业数量; 加大交通运输、物流产业的发展力度。通过扩大产业规模经营,一方面可以实现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可以达到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
(3)多方筹集资金,加大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投资力度。计量结果显示生态建设投资与第一、二、三产业投资越大越有利于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所以,应当通过加大生态建设项目投资与产业发展投资力度,达到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在生态建设方面,以京津冀协调发展、2022年北京携手张家口举办冬奥会为契机,从各方筹集资金加大生态建设项目的投资力度; 在产业发展导向方面,加大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发展环保型的第二产业。
(4)选择资源节约型生产创新模式,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无论是生态建设还是产业发展均需要依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实现供需平衡,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为了保持生态涵养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对于生态建设要最大限度地保护耕地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现有耕地资源; 对产业发展进行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保障数量的同时要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生产经营模式,发挥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生产效率; 鼓励社会消费实现社会财富的总量增加,通过拉动社会需求促进产业发展。
(5)健全和完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激励制度,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偿。针对生态涵养区既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受污染,又要发展地方产业经济的突出矛盾,通过建立与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出台环保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多方筹资补偿生态建设、环境治理,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与持续发展。
[1] 高群. 国外生态—经济系统整合模型研究进展.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3): 375~384
[2] 刘兴元, 王锁民,郭正刚.半干旱地区农业资源的复合经营模式及生态经济耦合效应研究.自然资源学报, 2004(5): 625~632
[3] 尹昌斌, 程磊磊,杨晓梅,等.生态文明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 36(1): 15~21
[4] 李发明, 张莹花,贺访印,等.沙产业的发展历程和前景分析.中国沙漠, 2012, 32(6): 1765~1772
[5] 朱臻, 严燕,邱保印,等.产业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影响的实证分析.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2, 29(4): 606~610
[6] 杨运星.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之辨析.前沿, 2011(8): 94~97
[7] 韩义民, 程振锋.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产业定位与升级策略研究——以邢台为例.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2): 47~50
[8] 王健, 李娟,任喆.论京津冀生态利益协调体系的构建.北方园艺, 2014(10): 194~197
[9] 王健, 王军,杨向辉.构建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利益协调体系.中国软科学(增刊), 2013(上): 123~127
[10]孔德忠, 师蕊.京津冀一体化对河北人才区域分布的影响.社会科学论坛, 2011(4): 234~238
[11]孟祥林. 以旅游拨动河北经济:京津冀一体化理念下的发展对策分析.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09(2): 3~9
[12]孙芳, 刘明河,刘立波.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区域比较优势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 36(1): 63~70
[13]张耀华, 田磊.基于京津冀一体化的天津干线公路网容量配置研究.天津建设科技, 2011(3): 61~62
[14]姜华德, 周林意,于雪娇.生态经济视角下云南产业结构调整研究.特区经济, 2014(1): 182~183
[15]郎萍萍. 博弈论视角下生态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4, 25(6): 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