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业景观技术现状、问题及发展战略研究*

2018-06-13王紫涵丁绍刚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年5期
关键词:景观农业发展

王紫涵,丁绍刚※

(1.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5;2.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景观设计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95)

0 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性生态危机引起广泛关注,工业时代肆意攫取自然资源、追求高产量的生产方式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开始反思并关注自然过程的完整性。近年来,我国加大推进土地整理力度,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并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

人类从事的农业活动作用在土地上,就形成了农业景观[1],表现为草地、耕地、林地、树篱及道路等的镶嵌体,是有机物种生存于其中的各类碎化栖地的空间网格[2],是与地域自然环境和人文习惯相适应的复合系统。农业景观因其在衔接融合人工场所与自然环境上的关键作用,以及在修复人与自然关系上的重要战略地位,成为土地整理和城乡共荣的重要抓手。

1 我国农业景观技术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1.1 农业景观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且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农村建设总要求。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我国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3]。农业景观展现了农业生产及乡村建设的肌理和格局,着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图1)。

图1 农业景观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当今农业景观研究的新兴趋势是将农业生产与区域发展相结合[4],主要体现在:(1)农业景观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科学途径,是建设生态宜居现代乡村的落脚点;(2)农业景观是人居环境中绿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局限于农村地区,还包括城市立体农场、社区农园等;(3)农业景观是城乡良性互动和融合发展的重要纽带。农业景观将成为“大城市病”的治疗良方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激发按钮,未来的城乡将各具特色、彼此支撑,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

1.2 农业景观分类标准亟待完善

农业景观分类标准是一定区域和尺度上景观结构和景观功能研究的基础,不但要考察其自然属性,涵盖农业景观组成要素及其外部形态特征; 而且要考察其人为属性,强调微观尺度上农业景观的主导功能、微地貌形态、土壤条件、土地利用类型等[5-6]。

目前,学术界多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框架对农业景观进行研究。某些发达国家提出的农业景观分类方法多以景观要素及其形态特征为依据[7-10]。但由于国情不同、地理地貌不同、遥感图像精确度不同,这些经验无法对我国农业景观分类方法体系形成有力借鉴。我国相关研究多停留在宏观和中观尺度(区域),较少细化到微观尺度(乡村),且区域景观分类多以概念划分为主,缺乏景观要素细化依据,至今尚未形成广泛适用的分类标准体系,难以有序推进农业景观的量化研究、系统评价、规划调整和优化利用[5, 11-13]。

1.3 农业景观评价方法亟须建立

农业景观是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为了深入推进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应当制定系统的农业景观评价方法。主要包括:(1)农业景观生态效益评价。一是农业景观的环境健康性,主要从土壤状况指数、景观格局状况指数、环境服务功能状况指数方面评价[14]; 二是农业景观的生态安全性,将地域类型、土壤条件、水土流失敏感指数、景观破碎度指数或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脆弱度指数作为评价指标[15]。(2)农业景观经济效益评价。可以从直接的和间接的两方面考量。“直接的经济效益”是指一定景观形式下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主要指标有土地投入量生产效率指数、物质投入产出率指数、农业生产活动最终目的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等; “间接的经济效益”指充分利用农业多功能性,开展生态旅游、科普学习、创新营销等城乡交流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3)农业景观社会效益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农村社会环境改善度指数、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度指数、资源合理利用度指数、产业和区域发展协调度指数。

2 国外农业景观发展经验

农业景观技术体系是农业景观从规划、设计,到施工、管理、运营的技术过程。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业景观的重要意义逐渐引起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广泛关注。

2.1 德国:通过景观技术发展多功能农业

1953年,德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土地整理法》。并在发展中将农业专项发展规划与土地再调整发展两者结合,制定城乡一体化的土地整理政策。其中明文规定,项目实施之前,必须由第三方机构以项目区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优先进行景观规划。通过景观技术不但能改善农业结构,而且能改良土地生态,恢复乡村地区的生态补偿功能,维护农业景观的多功能性[16-17]。

2016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40kg以上,创造了用世界1/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1/5人口的奇迹。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景观发展应当一手抓生产作业条件优化,一手抓土地多功能利用。在经验借鉴上:(1)土地整理过程充分重视景观规划,把农业景观作为政府项目进行管理,有力保护生态与自然环境; (2)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共同维护,把项目主体受益者的需求放在首位,做到社会、生态、经济和农村发展的均衡和统一。

2.2 荷兰:景观规划和空间规划相结合,推动农业与农村现代化

荷兰的国土面积为3.735 8万km2,人口密度高达515.1人/km2,且有24%的地区低于海平面。为应对人多地少、水患多的问题,荷兰在政策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18]:(1)绿色发展政策。将景观规划和空间规划结合,走上了扶持农业、发展农村、带动经济的特色发展之路; (2)特色乡村政策。反对在乡村地区建设商业中心,使乡村风貌与城市景观差异化发展; 将土壤治理与景观恢复相结合,发展乡村特色产业[19]; (3)多重使用政策。创建多功能空间,在不同时段交错使用,最大化节约土地资源,满足景观规划需求[20]。

我国人口密度为139.6人/km2,但山地丘陵多,平原和盆地面积还不到国土面积的1/3,耕地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12.5%,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在经验借鉴上,我国应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合理而高效的利用。(1)整体把握农业景观格局,全面改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2)实现公众规范参与和有序参与,提升土地利用率,依托地方乡土优势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2.3 美国:景观规划是农业发展、农村生态建设的有力手段

美国城市曾因空间不断向郊区蔓延,而出现中心城区相对衰落的“逆城市化”发展问题,于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精明增长思想(Smart Growth),推动新型社区发展[21]。占地758m2的芝加哥盖利康纳青年中心屋顶花园,就将传统城市空间运用于城市农业,不但成为当地青少年和老年人日常休闲、环境教育的场所,而且每年可以产出超过450kg以上的有机食物[22]。此外,这一主导思想还使农业景观被重视,成为重新组织城郊绿色空间网络,保护生态用地和农业用地的有力手段[23-25]。

2011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达到51.3%,按照城镇化发展规律,城镇化率在30%~70%的区间是快速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城市用地也普遍存在无序蔓延现象[26],应当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包括:(1)调整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将节能环保的发展理念运用于城市空间布局规划中;(2)重组城郊功能关系,优化提升城市周边地区的产业体系、郊区功能,为郊区特色发展注入活力;(3)整体规划协调城乡农业景观格局和结构,达到乡村特色产业完善、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目的。

2.4 国外农业景观发展经验与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达国家先后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国外农业景观发展经验有:(1)农业景观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现代农业解决的是环境修复、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问题,农业景观就是统筹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把“金钥匙”。(2)农业景观是多功能农业的拓展点。科普教育、农事体验、旅游观光和日常休闲等活动都离不开农业景观,它提供了乡村建设的新动力、经济发展的增长点。(3)农业景观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各国提倡环境友好型农业,就是为了修复自然生态环境,营造清新宜人的景观风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永续发展。(4)农业景观是城乡一体化的基本要求。城乡发展不一定绝对同步,但必须充分重视农业景观,积极处理好城乡关系,这是城乡一体化建设和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要求。

同时,可将国外农业景观的发展趋势概括为:(1)技术精准化。对于地貌、土壤、水文等方面的问题,坚持“对症下药”、各个击破,力求自然资源和乡土文化的融合发展。(2)规划特色化。在农业景观规划中,尤其重视前期研究,找准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坚决杜绝“千村一面”。(3)农业生态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在经济上和环境上全面增强农业的竞争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4)农村绿色化。积极进行农业景观保护和修复,保护农村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持农村绿水青山的特色风貌。(5)城乡融合化。十分重视城乡融合发展,坚持城市与农村不仅互有特色、互补所长,而且相互促进、长足共荣。

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传承中华文明之优势,就必须重视民间美术这项艺术的传承工作。高校作为民间美术传承的重要力量,须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重视。

3 我国农业景观科技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1 农业景观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不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据统计数据显示, 2015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下降到6%左右,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已降至30%以下,说明我国农业已进入加速转型期,这对农业景观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虽然我国的农业景观技术管理已有一定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开发整理标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等,但相关法律规范等级较低,缺乏系统性和操作性,难以满足农业景观规范管理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据调查,在工程建设中, 50%以上的项目都会进行多项变更设计。导致大规模被动返工的原因不是设计和施工的技术薄弱,而是前期规划考虑不周。亟须建立农业景观技术标准体系,尽快改善项目设计成果零散、工程竣工时间延迟、人力财力严重浪费的行业严峻现状。

3.2 农业景观规划目标不明确,不能很好地与其他相关规划衔接

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在土地整理上的年投资量高达1 000亿元[16],然而并不是所有农业景观项目都落实了规划目标。有学者指出,项目治理过程中的常见误区有:大拆大建,阻碍乡土文化传承; 贪大求洋,忽视农村乡土景观与城市现代园林的异质性; 急功近利,进行运动式的整治。

此外,农业景观规划往往是综合性项目,能否利用农业景观技术进行有效整合,成为项目成败的关键。比如荷兰在农业景观规划中,就非常重视风景园林师的作用,他们把农业景观与区域改造充分结合起来,针对性地处理当地土地利用、水管理、土壤修复、自然保护之间的关系,发挥农业景观综合效益,优化地区生态环境。我国农业景观整理项目常常牵涉诸多其他规划,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农业规划、林业规划、水利规划、交通规划、城市规划等。而相关规划的指标不同、目标不同、管理部门不同,导致侧重点不同,亟须根据实际进行整合。应当把农业景观作为有效工具统筹协调相关规划,明确其规划目标和功能定位,而不是夹杂其间,削弱相关规划的综合效益。

3.3 农业景观技术体系不完善,缺乏自主创新与高端人才

我国农业景观缺乏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2015年,我国的农业科技贡献率为56%,发达国家的一般为80%,我国农业整体科技含量和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农业景观方面虽无直接统计数据,但是目前,我国农业景观技术体系尚未完善、缺乏有效技术创新却是不争的事实。体现在:(1)缺乏农业景观总体规划,难以从国家和区域层面进行高屋建瓴式的整体把握、统筹布局; (2)缺乏农业景观技术标准流程,难以体现相关规划设计成果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3)缺乏农业景观专业科研平台,科研资源有待整合,协同创新亟待加强; (4)缺乏农业景观实验示范基地,相关产业有待梳理,管理运营经验欠缺; (5)缺乏农业景观高端人才,科学研判发展趋势和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4 我国农业景观技术发展战略与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只用30多年的时间,通过资源开发和制度变革,几乎完成了世界工业化200多年的发展历程,基本跟上了信息技术革命的步伐[29],农业发展也正在向现代化农业转型。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现代化,就应当创新发展农业景观技术,使之充分适应产业需求和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故提出5点战略和对策。

4.1 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把农业景观纳入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

农业景观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迫切需要把农业景观纳入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细化和补充农业环境指标,积极发挥农业景观的综合效益,改善用地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多样化经营,提高农民的综合福利,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4.2 实施标准战略:建立健全与农业大国地位相适应的农业景观标准体系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今天,建立健全农业景观标准体系,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1)完善农业景观标准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针对我国的地貌特征、气候条件、人文因素等特点,制定《农业景观规划通则》、《农业景观分类标准》、《农业景观评价规范》,从整体目标、景观尺度、景观过程、景观功能、景观变化等方面进行把控,满足规划实施和项目管理需要,扎实有序推进农业景观发展。

图2 农业景观人才梯队布局图谱

(2)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农业景观科技方法体系。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和方法,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景观模式。一方面,在深入研究景观组成要素及其外部形态特征、景观主导功能、景观空间形态、微地貌形态、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条件等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全面系统的、多学科统一、应对不同尺度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全面提升农业景观规划设计和工程技术的系统集成和创新能力,沿着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的方向,高效规范推进农业景观科技进步。

4.3 实施人才战略:造就国际一流的农业景观人才队伍

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现阶段,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和高科技为农业景观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调整和优化农业景观人才结构,挖掘、培养、选拔农业景观顶尖科技人才、农业景观专业科研人才和农业景观专业技能人才是当务之急(图2)。

农业景观人才队伍组建的途径主要有:(1)发掘农业景观顶尖科技人才。要实施农业顶尖科技人才引领农业景观快速发展战略,着力造就一批厚德博学、勇于创新、拥有巨大市场潜力的科技领军人才队伍,组建能把握国际农业景观前沿科技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团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研究部署乡村振兴、生态文明战略,使农业景观在土地整理规划和城乡协调发展的进程中发挥最大作用和长远效益,以尽快带领我国步入世界农业景观强国的行列。(2)加速培养农业景观专业科研人才。深入实施农业景观专业科研人才计划,将农业景观领域学术功底高、业务水平好、创新能力强的青年骨干纳入专业科研人才后备力量,进行大力培养。既深入研究农业景观在土地整理和城乡发展过程中的协调作用,又要研究农业景观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以及区域长远发展潜力。(3)选拔农业景观专业技能人才。重视在农业景观实践中熟练掌握关键技术、应对和解决操作性难题,以及能够指导传授专项技能经验的高技能人才,促进农业景观专业技能人才队伍迅速壮大,弘扬“工匠精神”,加快能力整合,确保项目高质高效落地,同时反哺理论研究。

4.4 实施平台战略: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科研平台

据统计,我国农、林、水事务每年投入1万亿元左右,但其中用作农业技术创新的不到300亿元,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农业GDP)的0.4%,而发达国家的该项投入占农业GDP比重超过2%,是我国的5倍[28]。为此,要加强农业景观高水平专业化科研平台建设,增加科研经费专项投入,提升科技投入转化率,全面推动农业景观研究更快进入多时空尺度、多等级层次、多技术手段的时代。

农业景观科研平台的建设途径有:(1)组建国家和省级农业景观研究中心。完善农业景观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缩小我国与世界农业景观建设一流国家的差距,力争用3~5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的农业景观体系,用5~10年与农业景观一流的国家看齐。(2)搭建跨学科农业景观科研平台。共享实验仪器设备,促进理论移植和方法借用,加强相关学科(如景观生态学、人文地理学、风景园林学、旅游学、农学、美学、历史学等)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的良性交叉互动(表1)。(3)建立农业景观开放科研中心。广泛开展科技协作,多方吸纳科技资源,使农业景观研究结合实际需求,能为经济部门和社会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咨询和引导,衔接相关规划,有效促进“多规合一”,有序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表1 农业景观研究的不同学科流派对比

学科领域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描述方式景观生态学生态系统农业景观资源利用土地利用与覆盖系统层级地理学格局描述与生态学过程描述相结合人文地理学景观单元文化景观演变规律城乡人地关系景观分类通过基本空间单元变化体现景观空间动态变化旅游学景观资源农业景观旅游开发旅游产品和综合服务模拟分析、调查统计根据旅游现象和需求开发利用景观资源美学景观环境农业景观美学评价主客体的审美关系类别划分通过外部形态特征探寻农业景观内在美学属性历史学农业文化遗产农业文化传承文化景观保护考据、统计 研究农业文化遗产指导当代景观实践农学农业科技农业景观可持续农业生产创新试验、调查创新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寻求农业景观与自然过程和谐永续风景园林学人居环境农业景观规划设计景观演变与优化学科综合多学科视角的要素分类描述、格局与过程描述结合 来源:改绘自岳邦瑞等《我国乡土景观研究的发展历程、学科领域及其评述》

4.5 示范带动战略:打造国际一流的农业景观试验示范区

农业景观试验示范区区别于一般概念的农家乐、农业科技示范区、美丽乡村景区等,是农业景观科技综合实践的土壤,是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休闲农业的升级版,是农业景观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能够促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农业景观试验示范区拥有4个特点:(1)“区域性”——农业景观试验示范区的规划选点,按照行政区划、地貌特征、人文特点等设立,积极探索区域模式,以点带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科技性”——做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推一体化,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充分整合科研资源、人才资源与自然资源,为城乡持续发展增加成果、技术、经验上的储备。(3)“发散性”——遵循市场规律,发掘农业景观生态环保、观光科普、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促进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4)“参与性”——发挥农业景观综合效益,发展壮大行业协会,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真正把项目主体受益者的需求与相关规划的整体推进有效结合,实现乡村振兴、生态文明、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1] 黄霞,林勇,葛大兵.农业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湖南农业科学, 2017(7): 120-122

[2] 王仰麟, 韩荡.农业景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应用生态学报, 2000, 11(2): 265~269

[3] 郭秀兰. 新常态下农业结构调整的多维困境及其路径选择.经济问题, 2015(9): 86~93

[4] 郭文华. 农田景观演变与农业发展.国土资源情报, 2004(1): 48~49

[5] 李振鹏, 刘黎明,谢花林.乡村景观分类的方法探析——以北京市海淀区白家疃村为例.资源科学, 2005, 27(2): 167~173

[6] 梁发超. 农业景观分类探讨及其应用——以北京市峪口镇为例.土壤, 2017, 49(2): 408~413

[7] Mücher C A,Klijn J A,Wascher D M,et al.A new European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LANMAP):A transparent,flexible and user-oriented methodology to distinguish landscapes.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0, 10(1): 87~103

[8] Dumas E, Jappiot M,Tatoni T.Mediterranean urban-forest interface classification(MUFIC):A quantitative method combining SPOT5 imagery and landscape ecology indices.Landscape & Urban Planning, 2008, 84(3-4): 183~190

[9] 李振鹏,刘黎明,谢花林.乡村景观分类方法的探析——以北京市海淀区白家疃村为例.资源科学, 2005, 27(2): 167~173

[10]付春风. 基于GIS的流溪河森林公园景观分类与制图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9, 28(2): 233~237

[11]刘黎明, 李宪文,严力蛟,等.乡村景观规划.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3

[12]蔡银莺, 张安录.武汉市石榴红农场休闲景观的游憩价值和存在价值估算.生态学报, 2008, 28(3): 1201~1209

[13]郑云开, 尤民生.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与害虫生态控制.生态学报, 2009, 29(3): 1508~1518

[14]丁向华, 姜照勇,罗良伟,等.基于生态环境保护视角的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以成都市三河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资源科学, 2011, 33(11): 2055~2062

[15]程旭, 杨海娟.城市扩张对大城市周边基本农田的影响——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8): 25~34

[16]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 德国土地整理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 2016.11, 207~209, 256

[17]中央党校访德代表团. 德国土地整理和乡村革新的经验及其启示.科学社会主义, 2006(1): 112~114

[18]张晋石. 荷兰土地整理与乡村景观规划.中国园林, 2006, 22(5): 66~71

[19]扬·范·瑞能. 荷兰的土地整理与农业发展.中国土地, 2017(5): 43~44

[20]巴里·尼德汉姆. 荷兰土地使用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4.2~3, 77~89

[21]胡仁录, 胡京.当代城市景观特色化整合规划与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23

[22]霍尔·肖特, 皮特·林赛·肖特,约翰·罗南,等.城市农业的避风港美国芝加哥的屋顶花园.风景园林, 2013(3): 52~57

[23]陈雪明. 美国城市规划的历史沿革和未来发展趋势.国外城市规划, 2003, 18(4): 31~36

[24]Downs A.Smart growth:Why we discuss it more than we do it.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2014, 71(4): 367~378

[25]Lenahan O′Connell.The impact of local supporters on smart growth policy adop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2009, 75(3): 281~291

[26]李秀芝. 北戴河新区耕地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变化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3): 59~64

[27]付梅臣. 不同生产条件下农田景观格局分析与评价.农机化研究, 2008(8): 211~214

[28]陈望衡. 农业景观的历史变迁: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兼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景观建设问题.河南社会科学, 2007, 15(4): 13~15

[29]王宏广, 张俊祥,王革.第三次工业革命及我国的应对策略.政策瞭望, 2013(4): 49~51

[30]付文阁. 十八大后中国农业发展展望——中国农业投资于发展报告(2013)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3.64

猜你喜欢

景观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景观别墅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