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我们一年200多天在外面奔波”
2018-06-13沈大鸣张珍妮
□ 文 / 本刊记者 沈大鸣 图 / 张珍妮
中国石化管道技术检测公司管道检测班:管道检测班组共有员工29名,其中党员11名,肩负着管道公司7000余公里原油管道的清管、内检测及评价任务。2016年,该班组成功研发出最新一代漏磁内检测器——三轴高清漏磁检测器,使管道检测技术一跃成为国际领先水平。班组先后获得管道公司先进基层班组、管道公司先进基层党组织、管道公司青年文明号、徐州市五一文明班组等多项荣誉称号。
检测人员在维护检测设备。
浓眉大眼的郑树林30岁刚出头,前额发际线却后退得超过了实际年龄。研究生毕业的他,身上透着儒雅的书卷气,说话的声音不大,语气中却透着真诚和沉稳。说起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他至今还记得:“2012年刚到单位报到时,就通知我去中洛管道参加开挖验证工作,当时对工作还不熟悉哩,只能跟着挖土找管道。”多年的摸爬滚打后,他已成了管道检测班组的技术骨干。
郑树林在管道公司中石化管道技术检测公司管道检测班组工作。虽是个班组,却是中国石化的“独角兽”——中国石化唯一拥有在役管道内检测技术的班组。通俗地说,管道内检测就是借助专业设备,给管道做“肠镜”检查,及时了解管壁的腐蚀、裂纹等缺陷情况,为隐患整治提供“靶点”。
管道公司管理着总长7000多公里的管道,分布在国内1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担负着胜利、中原等5家油田及部分进口原油的输送任务,为20多家炼化企业输送原油。按规定,3~5年就要对在役管道进行一次检测。郑树林他们的工作不仅艰辛、单调、繁忙而且责任重大,甚至还会不经意间遇到突发事件,但他们对这份工作仍充满了热爱和感情。
一旦把“球”跟丢了,就没法交代了
管道内检测设备在业内被称为“球”。这个“球”与人们印象中体育比赛用球的形状大相径庭,是一个外径与管道内径差不多的圆柱形设备,上面布满了很多各种用途的探头,绝对是个高科技产物。
如同人做肠镜先要清理肠道一样,只有先把管壁上的杂质清理干净了,才能开展管道检测。因此,在开展管道内检测前,要先发送多种不同类型的“球”刮掉管壁上附着的杂质。
检测人员在现场分析对照检测数据。
如果一次刮下过多的杂质,“球”可能被卡在里面。所以,发送第一个“球”的直径只有管道内径的80%,然后再逐渐增大“球”的直径。同时,每种类型的“球”发送次数的多少,要根据前一个“球”刮下的杂质多少才能决定。有一次在检测一条老管道时,管道内壁上由于黏附了大量蜡质,发送了近40次“球”才清理干净。
如同做肠镜需要医生监护一样,每发送一个“球”也必须有人监护,也就是每隔两公里设一个跟踪点,安排专人在跟踪点接收“球”到达时的信号。
每次检测开始,就像吹响了战斗的号角,班组在现场的成员会被分成两三个小组,交替到跟踪点等“球”通过,直到管道检测完成。其间,大家要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
说起在现场的工作和生活,检测员李耀宏说:“每次跟‘球’都在荒郊野外,只能饿了吃干粮,渴了喝矿泉水。”
“这都不算啥。一年四季啥天都碰到过。夏天最热时跟‘球’,如果经过大片玉米地,必须穿长衣长袖,否则就会被叶片剌得生痛,而且里面像蒸笼,有时喝一箱水都没有一点尿。晚上蚊叮虫咬更是家常便饭。被暴雨浇得透心凉也有不少次。冬天风再大、雪再厚,该去还得去。”检测员刘先东接过话头说。
再苦再累,有件事却始终让他们牵肠挂肚,“球”在预定时间内如果没到达跟踪点,那才是天大的事:一是可能“球”行进的速度发生了变化;二是被刮下的杂质过多,“球”被卡在了里面。
第一种情况还好说,最揪心的是第二种情况。对输送压力高达2~7兆帕的输油管道而言,一旦“球”被卡住,就会产生局部憋压的情况,如果发现和处理不及时,就会发生严重的爆管事故,后果可想而知。这是分秒耽误不得的事情。
俗话说,舒服不如倒着。对于跟“球”人员来说,饥饿和口渴都好解决,困了怎么办?刘先东瞪直着双眼严肃地说:“领导经常给我们讲,检测期间一定要细之又细,不能出任何问题。我们知道这不是闹着玩的事情,再困再累也要坚持。一旦把‘球’跟丢了,就没法交代了。”
看了10多个小时的图像,出门见人都带“斑马线”
近年来,在管道技术检测公司的牵线搭桥下,在技术人员与国内院校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管道检测班组拥有了三轴超高清、轴向励磁等一系列达到国际主流、国内领先的检测设备,实现管道清管设备、检测设备的全系列化,检测准确率达到95%,与国外管道内检测技术不分高下。但是,检测设备的进步,却始终无法替代人对检测图像的判读。
内检测设备从管道内取出后,技术人员要将其记录的检测管道的信息拷贝到电脑里,然后在电脑上一屏一屏地仔细查找图像上出现的每一处异常情况。电脑上的一屏所显示的图像,相当于管道实际长度的七八米,需要技术人员一屏一屏地“翻阅”。
管道检测班组副组长成文峰说:“判读检测图像这项工作既枯燥又乏味。”
“正常情况下,图像是密密的一条条直线。如果管道存在腐蚀等异常情况,在图像上就会留下痕迹。技术人员就要在图像上一一标出。” 技术员苏林指着检测图像说,“上百公里的管段,五六个人判读图像,至少要20天才能完成。”
在国外管道内检测工作,从1965年就开始了。国内在本世纪初才开始,由于历史“欠账”较多,有时会遇到管道刚完成内检测,业主就催要检测结果的情况。
“业主的急切心情能够理解。碰到这种情况,技术人员就必须加班加点,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成文峰说。
郑树林笑着说:“看10多个小时的图像,出门见人都带‘斑马线’。”
但是时间再紧,苏林和同事对工作却不敢有一丝马虎。为了给业主提交一份准确的“体检报告”,每个环节,技术人员都要郑重地签字确认。“签字时肯定会有压力,但每次检测自己从头跟到尾,而且严重的缺陷肯定不会遗漏的,信心还是有的!”郑树林自信地说。
图像上标示的缺陷被现场开挖证实时,成就感会油然而生
这些长年累月东奔西跑的人,也有着温暖的家庭、可爱的孩子。但是当工作需要时,他们毅然听从使命的召唤,跃马出征。
“我们一年200多天在外面奔波。想家的时候,就翻翻手机里的照片,或者给家人打打电话。”郑树林说。
郑树林的孩子今年3岁多了,还记得小孩6个月时出疹子,发高烧39度多。他爱人和他母亲为了不影响他在外面的工作,一直没告诉他。
其实,郑树林和同事们经历的一些事情,也不敢对家人提起。
4年前的一天,凌晨3点左右,检测员陈峰与两名同事乘车前往山东境内一条管道的跟踪点,在一条乡村土路的三岔路口,突然被3辆陌生的车辆堵在了中间。陈峰他们正在诧异之际,车里突然冲出十几个凶神恶煞、挥着棍棒砍刀的歹徒,将陈峰他们的车团团围住,连吼带叫地让他们下车。司机赶忙锁死车门,试图倒车离开。歹徒见状,一拥而上猛砸车辆。情急之下,司机只得猛然倒车撞开后面一辆车,拐入另一个路口急驰而去。歹徒迅即驾车紧追,并“咣咣”地撞击陈峰他们乘坐的越野车。由于路窄车快,歹徒的车辆因撞击导致车身不稳,翻入了路边的沟内,陈峰他们才甩掉了歹徒。
郑树林(左)和同事在野外工作。
至今回忆当时的情况,陈峰说:“当时的场面跟电影里的警匪片一样,车里的人紧张得心都提到嗓子眼了,有的同志甚至以为这下要完了。”事后分析,那伙歹徒很可能是打孔盗油分子,误把陈峰他们当成管道巡护人员,才对他们如此穷凶极恶。
“最吓人的是三更半夜跟‘球’时途经坟地。没动静还好,如果不经意间‘呼’的飞出只野鸡,或者‘嗖’地蹿出只野兔,能把人吓个半死。”刘先东双目大睁,还用手比划着野鸡突然飞出的样子,讲得活灵活现。
虽然时常吃苦受累、担惊受怕,苏林却说:“图像上标示的缺陷被现场开挖证实时,成就感会油然而生。”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他们收获着人生的价值和幸福。
3年多来,苏林和他的同事们共完成30多条总长超过5000公里的原油管道检测工作,发现各类缺陷30余万处,完成海量数据分析,数据曲线长度可以绕地球50圈。
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管道公司所属的管道实现了由“治病”到“治未病”的转变,也就是由被动抢修转变为主动维修,管道泄漏风险大大降低,保证原油高效、快速、低耗、安全地输往炼化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