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典雅隽永是其本—重读赵之谦《牡丹图》

2018-06-13姚晓冬

中国画画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赵之谦嫩枝顽石

文/姚晓冬

19世纪中叶,随着各种青铜器皿、墓志碑版的大量出土,吸引了大批文人学者介入研究考据之学,援以金石篆刻及书画创作,一扫数百年间篆止于缪篆,书滞于帖学的所谓正统一派,别开生面,群星璀璨,涌现出了邓石如、伊秉绶、吴让之等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宗匠,其中会稽赵之谦,更是集金石书画兼修于一身,成就俱为卓越,在艺坛大师如林的清中后期,堪称一枝独秀。

是幅牡丹图,遗人之作,尺寸、年月不详,观画,应是较晚岁之作,大开大合,似八大山人构图之搭桥式,牡丹分二组,左右各斜向中间聚拢、欹让,中部花头花叶交融密集,辅以花叶的重墨、色彩的绚丽多变和有节奏的块面分割,使得画面主题饱满鲜明,气息典雅沉稳,牡丹花头分浓墨双钩和洋红没骨点辍两种,掩映于由墨与花青色为主辅出的大片花叶中,使画面节奏明快,对比强烈,极富美感,下部两块形态大小各异的顽石,内敛了画面也点出了场景,是大户庭院一隅,亦可是空谷山涧芳华一丛,尽由观者所想。遒劲的勾勒打点,连同牡丹的老杆嫩枝,支撑起了整张画作,也起到了统一画面、相互呼应的构成作用,而石头的稳当与花叶的多姿,更是凭添了动静结合的韵律之美。花为主体的承转部分固然精彩,左上嫩枝嫩叶的上窜生发也是结得极妙,辅之书体适宜、大小合适的款字一行,与右上老枝的不拘出界,相为映衬,绵长了牡丹花郁勃的生命态势,花叶为阴柔,顽石老杆为阳刚,是为刚柔相济的处理方式,上部大块的空白处理足见匠心独运,提亮了画面,且不空乏而觉有内涵,最大程度地烘托出整幅画所要表现的主题内容。此构图之搭桥法,不易处理物象与空间,易碎不易整,此幅赵之谦《牡丹图》,笔墨劲峭酣畅,色彩艳丽古厚,架构奇倔沉雄,绝非大手笔者不可为,诚是经典名作。

赵之谦(1829—1884)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字益甫,后改㧑叔,号梅庵等,少年时起,研习诗文、书法、绘画和篆刻等,旁通博引于各大领域。世以金石书法名重,掩其画名,实则画艺高极,开一代风气,为前“海上画派”先驱,影响启及吴昌硕、齐白石及陈师曾等人。■

牡丹图 赵之谦

猜你喜欢

赵之谦嫩枝顽石
半自磨流程顽石返回和处理方式的设计探讨
舟泊石门忆事有作·其一
早春的嫩枝
钻天柳嫩枝扦插苗生长特性研究及优良单株选择
真爱没有负担
茶花
影响半自磨机顽石产率的因素研究
赵之谦篆刻边款艺术价值与文化意蕴探赜
赵之谦妙助吴昌硕
赵之谦妙助吴昌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