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与接纳
2018-06-13刘燕
文|本刊记者 刘燕
编者按:
“走进安徒生童话世界”—老牛中国幼儿教师人才培养项目2018年第1期招募启事在本刊发布后,全国众多幼儿、小学教育工作者踊跃报名参加。2018年3月,20名学员在位于丹麦北菲茵岛的丹麦安徒生国际幼儿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安幼”)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学习。20名学员中,有10名通过本刊面向全国征集而来。
学习内容非常丰富,从理念到具体操作模式,从历史沿革到方法论,学员们全方面深入体验了丹麦的幼儿教育。以下两篇文章,为“安幼”学员的学习体会。
▌玻璃房,孩子们雨天待在里面,听风声、雨声
一
这是一位兰州的小学老师讲的故事。
她的班级排了一部小话剧,全员参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角色。孩子们非常认真,台词、站位、服装、道具、化妆……呈现了一个有趣、欢乐的节目。大家都开心极了!
事后,一位家长打来电话:“为什么我的孩子要演一块石头?没有一句台词,上场就窝在角落里?”
老师很惊讶:“我们确定角色前,跟每个孩子都征求了意见,您的孩子选择做石头—他特别享受在一旁看大家表演。”
家长依然“恨铁不成钢”:孩子怎么会不愿意做引人瞩目的主角呢?
这大概是大多数家长的心声:我的孩子,就要光芒万丈,出类拔萃。
那孩子的想法呢?
二
在丹麦的每一天,我们都被一些细节打动,甚至震撼。
参观幼儿园,衣帽间里,挂满了孩子们满是泥浆的连体服;一位老师坐在地垫上,身上“挂着”几个孩子,有爬上爬下的,有被她揽在怀里的,她不像老师,更像自己带几个孩子的妈妈;永远有孩子兴冲冲地在室外奔跑或是玩耍,下雨就穿着防水的衣服和雨靴,一个个活像小泥人;欧登塞的大街上,我们也不时能遇到列队出行的幼儿园孩子或是小学生,老师带着他们外出活动……
作为一个5岁孩子的妈妈,我非常清楚,这其中任何一个细节,实现起来都有难度—它要么逼疯家长,要么逼疯老师。我们大概会以“干净”“安全”“便于管理”等理由,让我们的孩子安静地待在室内做游戏、背儿歌,围桌而坐玩玩具……室外活动场地,也很难见到泥土,所有区域都被塑胶覆盖,孩子们看上去总是干干净净、规规矩矩。
同时我也非常清楚,丹麦式的这种自在、奔放、接近泥土的幼儿园,也是孩子们所向往的。(当然,这绝不是说我们的孩子不快乐。)
三
前段时间,有一段幼儿园的视频在网络上传播甚广:一个小男孩朝一个小女孩吐口水,幼儿园老师就动员班里十几名女生排队朝小男孩吐口水,每个孩子吐过后所有人还要鼓掌。男孩家长投诉后,该老师被停职。
让我惊讶的是,这段视频的评论中,几乎所有人都在指责孩子家长“护短”,认为老师没问题,“老师做得没错,熊孩子就该用熊办法”“这孩子以后有的是人教他怎么做人”“方法有点粗暴,但是很有创意”……
很少有人考虑到孩子们(不只是那个男生,还有那些小姑娘)在这件事中受到的伤害。
我问“安幼”的Ann老师怎么看待这件事情。
A n n老师分享了丹麦的Anerkendende教育学理论。Anerkendende为丹麦语,包含欣赏、认同、接受、包容、尊重、共情等意思,不能用某一个特定的中文名词准确说明。“Anerkendende教育学提供了一种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特殊方法 ,即认同关系。 当我们建立这种关系时,需要呈现五个要素:1.理解和同情;2.认识自我;3.确认;4.开放;5.自我反思和设定边界。”
如果吐口水事件中的幼儿园老师运用这套理论,她大概需要引导冲突双方的孩子完成以下任务:接受冲突事实,承认的确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明确自我感受;试着理解对方的感受;依据经验应对;总结并积累。
若能引导小男生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思考问题,提升他的共情能力,使他愿意换位思考,这样的过程,才称得上是“教育”。
四
Ann老师的分享让我想到另外一件事情,是同行的孙青老师记录下来的。
给我们上课的Lisa老师带来了很多她自制的儿童戏剧服装,那些丝绒质地的演出服有童话系列、动物系列、宫廷系列等等,非常丰富。Lisa相信“穿什么,就是什么”,她着迷于戏剧表演带给孩子们(其实也包括成人)的快乐和丰富。
丹麦有一首歌曲叫《三条小鱼》,Lisa非常喜欢,就把它设计成了一个游戏:扮演渔夫的孩子站在中间,其他孩子围成一圈,三条道具小鱼在孩子们手中传递,“游来游去”。除了这三条小鱼,Lisa又拿出来一条鱼给我们看—不是“三条小鱼”吗?第四条是怎么回事?
第四条鱼,是“安慰鱼”—总有情绪低落的孩子,或者不愿意加入游戏的孩子,那就把这条鱼交给他,请他代为照顾。这样,往往过一会儿或者下一次,这个孩子就自动融入群体了。
细心、体贴,而又不着痕迹,我们都惊讶于Lisa与丹麦教育的高明。
五
教育是整个社会—学校、家长、环境,甚至受教育者本身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们在丹麦看到的一切,从“安慰鱼”到孩子们肆意飞奔的身影、衣服弄脏也无人责怪,不会因过分强调安全而束缚孩子们的行为,再到“没有不好的天气,只有不合适的穿着”“孩子不会为了学习去玩,然而学习可以在玩耍中自然产生”的理念,这一切,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是基于对“人”的需要的体察和尊重,对“人”的多样性的尊重和接纳。
▌戏剧演出服装带给人的改变
同样,我们的教育环境中,学区房、才艺班、奥数、与泥土的零接触、幼儿园孩子缺乏户外活动和外出活动、带领小朋友向孩子吐口水的幼儿园老师、认为这种方式无可厚非的网友、无处不在的监控、择校……这些情况的存在,也都不是孤立的。
年轻的父母常自认为开明、与世界接轨,吸收了很多碎片化的教育理念,比如孩子的快乐最重要、允许孩子做“为别人鼓掌的人”、平等民主地与孩子相处、孩子要为自己负责……但“给孩子看作业气出心脏病”“要求孩子不跟没有英文名字的孩子玩耍”的家长,也正是这一代人。似乎,家长们原本接受的先进理念,在强大的社会评价体系面前,不堪一击。
我们把它归因于“知易行难”“中国人太多了”“我们的情况太复杂”,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但雪崩时,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亦无一朵雪花能幸免。
若我们能发自内心地认同“尊重”“平等”,重视孩子的需求,接受孩子的平凡无奇甚至与众不同,将“告知”与“被告知”的关系,转变成陪伴与被陪伴、引导与被引导,一切会不会有所不同?
我们总是走得太快,忘了为什么出发—教育,原本不就是为孩子的成长服务的吗?尊重孩子、接纳孩子的不同,原本该是我们陪伴孩子成长的第一步。
跳出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看到我们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可提升的空间,这是“安幼”的价值,也是“安幼人”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