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截击B—29的暗夜幽灵

2018-06-12Zero601

航空知识 2018年6期
关键词:航空队轰炸机战斗机

Zero601

失败的护航战斗机改侦察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日本海军的九六式陆上攻击机频繁地活动在中国大陆上空,对中国军民肆意轰炸。中国空军对日军轰炸机群进行了顽强的拦截阻击。由于日军当时没有合适的远程护航战斗机,而九六式陆攻的自卫火力和防护能力较为薄弱,使得抗战初期深入中国内陆轰炸的九六式陆攻部队损失较为惨重。于是,日本海军希望研制一种新型的远程双发护航战斗机,为轰炸机群提供远程护航。1938年,中岛公司应海军的要求,提出了“十三试陆上战斗机计划书”。

但海军对十三试战斗机的性能要求,让设计师们大为苦恼:双发三座,采用中岛“荣”式发动机、最大速度519干米/小时,航程须达到2400千米,搭载前置固定的一门20毫米机炮和2挺7.7毫米机枪,后置2座双联装7.7毫米自卫机枪塔,并要求其空战性能要等同于当时的十二代舰战。这是想要一架双发重型战斗机达到单发的零战那样的机动性!设计师们抱怨说:“海军的家伙们当我们是魔法师啊”。但在海军的压力之下,中岛公司的设计团队在技师中村胜治的带领下,于1939年夏天开始了具体的设计工作。

1941年3月26日,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此不祥表,中岛公司完成了十三试战斗机的试制1号机的设计制造,并于5月2日进行了首次试飞。试飞的结果表明,虽然十三试战斗机的航程和速度都基本达到了海军的要求,但是机动性却远不能达到设计书规定的指标,海军航空技术本部的专家们认为,这家伙在敌机面前就是一块肉。其原本设计的2个遥控机枪塔也因为超重和控制不良等原因无法实用化,再加上当时能进行远距离飞行的零战已经能很好地掩护轰炸机群对中国内陆目标进行长途奔袭,中岛公司不得不承认十三试战斗机的开发失败了。

然而,海军航空技术本部的军官们认为,十三试陆战虽然当不了远程护航战斗机,但依然可以拿来当远程侦察机。海军的军官们看中了十三试战斗机的大航程和高速度,再加上其有一定的自卫火力,认为这将是一款理想的远程侦察机。

1942年3月,中岛公司开始对原先的十三试陆战的试制5号机和7号机进行改造和试飞,海军技术本部的军官们对试飞结果表示满意,从当年4月开始投入量产,第一批次共生产了50架,于当年7月被正式命名为“二式陆上侦察机”(J1N1-C,后更名J1N1-R)

1942年7月,3架二式陆侦被派往拉包尔基地,并于当年8月开始对瓜岛进行航空侦察,为日军带来了大量宝贵的侦察情报。此后,越来越多的二式陆侦开始配属南洋的日军航空队。但随着美军航空战力的不断增强,二式陆侦被击落的次数越来越多,最后海军不得不终止了二式陆侦的侦察活动,改为使用由“彗星”舰爆改造而来的二式舰上侦察机(D4Y1-C)和从陆军借用的“百式司侦”进行远距离航空侦察。

摇身一变“月光”族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尤其是1942年4月以后,美国陆航的B-17和B-24重型轰炸机开始有组织地对日军前线航空基地和舰队泊地进行夜间轰炸,而日军缺乏专用的夜间战斗机和飞行员,普通的零战难以有效拦截夜间奔袭的美军轰炸机,日本海军急需解决夜间防空问题。

其实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对欧洲战场保持时刻密切关注的日本陆海军军官们就注意到了夜间战斗机的重要性,并开始讨论和研究夜间战斗机的开发、应用可能性。1943年,日本海军第251航空队所属的小园安名少佐提出,在其装备的二式陆侦的基础上各安装一门向上和向下倾斜的20毫米倾斜机炮,飞到美军轰炸机的上方或者下方进行射击,其原理类似于1942年就开始应用在德军夜间战斗机上的“斜乐曲”武器系统。当时的战斗机要拦截敌方轰炸机,往往是从12点钟方向对头攻击,或是从6点钟尾部攻击。对头攻击时,射击的时间窗口太小,而进行咬尾攻击,战斗机又容易被轰炸机的尾部自卫机枪击落。于是,以“斜乐曲”为代表的倾斜机炮从轰炸机防备薄弱的正上方或正下方攻击的方式受到了夜间战斗机部队的认可。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海军高层同意了小园的提案。在横须贺海军航空技术厂的协助之下,开始对部分二式陆侦进行“特急改造”,并于1943年开始将一部分改造机型装备给了251航空队。

实战的机会很快就到来了。1943年5月21日夜,美国陆军航空兵第5航空队所属的B-17和B-24准备对拉包尔基地实行夜间空袭,251航空隊的“改造夜战”紧急升空拦截美军轰炸机,由工藤重敏上飞曹驾驶的“改造夜战”在布干维尔岛上空的空战中击落了2架美军B-17轰炸机,创造了日本海军航空队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夜战战果记录。此后的一个月里,25 1航空队又陆续击落了6架美军重型轰炸机,海军对这些“改造夜战”取得的战果大为震惊,马上命令将这些改造的二式陆侦进行制式化生产装备,并重新命名为“月光”11型夜间战斗机(J1N1-S)。

取得可观战果的251航空队,被日本海军视为夜战王牌,给其装备了24架“月光”,升级成为了专门的夜间战斗机部队。“月光”的装备和服役一时使得美国陆航轰炸机部队对拉包尔基地的空袭行动受到严重的压制,轰炸机部队遭受严重损失。但是,美国人并没有停止对拉包尔等日军前线航空基地的轰炸行动,在美国人逐渐了解了日本夜间战斗机的情报之后,采用了更为密集的飞行编队,尽可能地发挥自卫机枪的交叉火力,同时慢慢将重点转移到昼间轰炸。251航空队面对改变战术和策略的美军,既无法发挥自身的优势,损失又日渐上升,飞行机组同时也无法及时补充,最终于1944年7月10日宣布解散,日本海军最初的夜间战斗机部队,就这样走向了终结。

随着美军在太平洋战区的大规模反攻,日本的“绝对国防圈”越缩越小,日本海军航空队被迫开始进行本土防空战,拦截从关岛、提尼安岛等地起飞轰炸日本本土的美军B-29轰炸机。但面对在万米高空飞行的B-29,大多数日本战斗机都无能为力,难以有效拦截B-29的空袭行动。

“月光”的转机出现在1945年的3月。当时,负责对日轰炸指挥的柯蒂斯·李梅将军和他手下的轰炸机飞行员们发现,由于太平洋地区气候与欧洲不同,其在欧洲惯用的高空昼间精确轰炸战术不适用日本,在11000米的高空投弹时,由于风速高达300千米/小时,投弹精度很差。于是,李梅决定,改变轰炸策略,采用夜间轰炸,弹种从普通航弹改换成燃烧弹,轰炸飞行高度降低到1500米。这给了“月光”最后的实战机会。

在夜间有效探测美军机群方位,除了依靠地面雷达引导以外,还需要依靠机载雷达进行搜索,提升探测精度。日本参考德国夜间战斗机的经验,在“月光”等夜间战斗机上安装了FD-2和H-6型两个型号的机载雷达。但是由于雷达质量较差,性能不稳定,没有熟练的雷达操作员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二战中日本的机载雷达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

1945年4月开始,以厚木基地为中心的横须贺海军航空队,以“月光”作为夜间拦截B-29的主力,开始夜间防空作战。在作战中,涌现出数个王牌机组:远藤幸男中尉和尾崎一男上飞曹的机组于1944年8月20日至1945年1月21日共击落了8架B-29(后被美军B-29自卫火力击落);黑鸟四朗少尉和仓本十三上飞曹的机组击落6架B-29,击伤2架B-29。然而,面对美军动辄数百架的大机群,“月光”还是显得势单力薄,无力回天,最后只能静静地停留在地面上,等待战败投降的那一刻来临。

日本投降后,美军将缴获的一架“月光”11型甲运回国内测试,后交给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保存,博物馆方于20世纪90年代对这架“月光”进行了修复,如今在位于弗吉尼亚州的史蒂芬·伍尔沃德·哈齐中心进行展出。

责任编辑:武瑾媛

猜你喜欢

航空队轰炸机战斗机
第十一页 知识点 轰-6K轰炸机
苏-35S战斗机
彩色照片里的中国(1944~1945年)
B-1B轰炸机
图-95轰炸机
歼-5战斗机
蚋式战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