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信用债违约
2018-06-12崔鹏
崔鹏
2018年前五个月,中國内地的经济数据其实是在变好的。但年初以来,中国信用债违约的频率和额度同比增加不少,这多少有点出人意料。截至6月1日,中国信用债违约事件共22起,违约数额为202亿元。这个数字相对于2016年和2017年都有增加。而且,一般违约事件更容易发生在年底之前,所以今年的信用债违约额度很可能打破2016年393.24亿元的纪录。
在债券领域有很多专业术语很容易混淆,而且望文生义也会给人带来一些理解上的困难。所以,在这里先大概解释一下。信用债和信用债券不是一回事,信用债券是指不用抵押物的投资等级相对高的债券。而信用债是指非政府色彩的商业银行金融债、公司债、企业债以及此类融资主体的融资票据。相对应的债券被称为利息债,利息债都是有政府和政策背景的债券。除了国债和地方政府债,还有政策性银行债券和铁路债券。在中国债券市场上,利息债占比更大,在体量上大概占到8成,但即使是占两成的信用债也有16.94万亿元。而中国信用债违约整体水平并不高,横向和其他经济体相比也是如此。但中国信用债违约的增长绝对是高速的,在2014年,信用债违约额度只有12亿元。
不过,为什么在2018年中国经济数据—特别是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开始变好的状态下,信用债违约事件却开始大幅度增加呢?这和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决策层开始更严格地对整个经济体降杠杆的行为有关。具体措施包括压缩影子银行系统、强制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转入表内。由于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表内和表外资产安全水平的容忍度存在巨大差距,所以,原先依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获得融资的公司或者贷款提供机构都受到很大影响。
大型国有企业、资产质量较好运营水平也较高的公司通过商业银行表内业务是比较容易获得融资的,即使去杠杆的要求更加严格了,这种融资渠道的变化并不大。另外一些新生业务公司,以及以前的运营中杠杆水平比较高的公司则遇到了流动性问题。原本它们可以通过银行理财产品获得融资,现在不行了。由于这些公司中的大部分已经习惯用短期融资来对冲长期借贷,所以当融资渠道受阻,这些公司以前发行的债券偿还能力立刻就给予了反应。这些问题公司实际上也不是很差的公司(那些很糟糕的公司在2016年就坚持不下去了),它们中更多的是喜欢冒险、在流动性泛滥的情况下过惯了好日子的新锐公司。其中民营企业占了绝大多·数。
在今后一些年份中,中国的决策层为了整体经济的安全性,将不得不收缩信用,降低经济体的杠杆比率。这是中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有特色的过渡方式。美国度过这一时期的方式是由美联储通过加息收缩流动性。中国的决策层没有采取加息的方式,可能是因为决策者们认为,现在的贷款市场,贷款者们短期来说对于利率的微微调动并不敏感;但是如果利率波动幅度过大,会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到就业问题。中国的方式是把主要注意力放在规范商业银行的行为上。通过这种规范,管理者希望能让商业银行把钱带给更“应该”发展的经济实体。而在流动性过于紧张的时候,央行会放出相关的货币工具进行缓解。相比美国来讲,这种方式更具有技术性。
这个宏观事件还涉及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普通公司人的投资理财规划和资产配置。在现在的阶段,由于信用债类违约事件高频发生,投资债券产品的风险水平上涨。如果你原本是个债券投资爱好者,应该对此报以警惕。理性来说,一个投资者不应该在现在的时间配置较高风险的信用债类投资品。因为如果你是个保守的投资者,那么更该多买一些高级别的债券,比如相对安全的利息债类产品。如果你是风险偏好分子,那么你还不如去买股票或者股票类基金。股票类投资的风险从概率上来说要大于信用债,但是其资产价格变化更加平滑,信息也更对称。
相应的,原先几年中表现不错的债券基金在今后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它们的投资收益平均来说会有所下降,对于普通投资者,它们并不是个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