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站在学生角度”的初中物理教学探讨
——“运动的相对性”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2018-06-12

物理之友 2018年5期
关键词:参照物讲台教材

(江苏省如东县丰利中学,江苏 南通226408)

在一次课堂教学活动中,笔者以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运动的相对性”为题,上了一节基于“站在学生角度”活用教材的物理研究课,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自我感觉不足的地方。笔者将呈现本课的教学过程实录和设计随想,与同行交流。

1 教学过程简录

1.1 创设情境,形成新知

师:今天很高兴和大家来学习运动的相对性,提到运动同学们并不陌生。大家看,讲台上有一只气球,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老师将气球在讲台上移动了一定距离。

师:同学们睁开眼睛,看一看气球什么发生了变化?

生:位置变化。

师:你为什么说气球的位置变化了呢?

生:气球从讲台的一端移到了另一端。

师:哦,相对于讲台位置变化了,同学们还能举出相似的例子吗?

生:在路上开动的汽车,相对地面位置发生了变化……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图1的上部分。

师:是不是所有的物体过一段时间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都发生变化呢?举例说明。

生:不是。比如教室内的讲台相对地面位置不变,黑板相对讲台位置不变……

图1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图1中上下两组有什么区别呢?

这样顺理成章地归纳出机械运动、相对静止和参照物的概念,总结出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判断方法。

设计随想:课程改革倡导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发展”,这是指导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理念,所以教学设计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里没有用课本“议一议”的情境,是因为此时学生不知道参照物的概念,更不会用不同的参照物来分析问题。在实际教学中,从学生的身边情境入手,既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由浅入深慢慢引导学生顺理成章地接受新知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退成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把这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想通了、想透了,然后再来一个飞跃上升。”从学生熟知的情境问题出发,对外界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通过新旧知识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对新信息进行编码,构建自己的理解,学生就能从原有知识的“生长点”处“生长出”新知识,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1.2 拓展问题,自主构建

让学生阅读教材上用摄像机记录运动员跑步的画面,并完成教材上填空。

师:以运动员为参照物,地板和墙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生:都是运动的,因为地板和墙相对运动员位置都发生了变化。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同样是一堵墙,为什么一会儿是静止的,一会儿是运动的?

生:因为参照物选取不同。

设计随想: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说过:“如果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遵循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与“学生原有经验”出发进行教学,符合皮亚杰的“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活动”的观点。这里教材上的“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的情境与学生认知跨度较大,所以笔者将跑步情境的问题进行变式拓展,由于参照物选取的不同,对于同一物体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会不同,引入运动的相对性。这样学生由刚学到的知识很自然地再生成新知识,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生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使知识很自然、巧妙地存贮于他们的脑海中。

1.3 学生活动,深化理解

活动1:刚才学会了选定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那么,如果给你物体的运动情况,你能判断是以什么为参照物吗?完成教材第118页中的填空。

活动2: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运动、静止及运动的相对性,请同学们思考教材117页的“议一议”,小明和小华谁说得对?然后小组讨论。

活动3:接下来是游戏环节。两位同学来表演,要求是甲同学相对乙同学向教室前面运动。首先每个人自己设计方案,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是交流表演。学生们交流后得到了五种方案,并进行了表演,使课堂达到了高潮。

设计随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有挑战性的、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好的情境一经展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立刻失去了平静,学生有思考的、有探询的、有争论的,人人展现了求知欲、表现欲,给学生的思维留足创造空间,为其提供深刻体验的机会,提出多种方案或方法,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人人有所得。

1.4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平时我们看到汽车到加油站加油都是停在那里,那么,飞机在空中飞行时如何加油呢?

生:受油机和加油机必须保持速度相等,即相对静止。

师:同学们还能举一些相似的例子吗?

生:如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对接时,两者必须相对静止;在4×100m接力赛中,交接棒时两个运动员的速度必须差不多。

设计随想:通过问题的解决,加强知识的综合应用,体会知识间的有机联系。通过缜密的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教师、学生以及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积累、探索能力的增长和思维品质的提高,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这里的多题一答案,属于收敛性思维,可以初步培养初中生的化归意识,即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2 反思

学生是物理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老师不仅要讲得生动,而且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让学生“能说”“能做”“能思”,人人有所收获。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如何才能做到“站在学生角度”呢?对这节课教学的反思如下。

2.1 认真研究教材,设计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进行个性化处理,

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结构、发展能力和教学环境而确定情境问题的难易度,使问题能够适应全班同学的实际认知水平,保证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发展需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于本节课对运动、静止及运动相对性的引入,教材上的两个情境问题难度较大,笔者进行了有效的处理,更换了适合学生的情境,原教材上的情境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后再让他们讨论交流,效果更好。

2.2 挖掘教学资源,设计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情境

新课程倡导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物理与生活相联系。因此,教师在设计情境问题时,要注重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资源,使情境问题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家陶行知说:“接知如接枝”。也就是说我们要以学生自己的经验作“根”,以基于这种经验所发生的知识作“枝”,这样别人的知识才能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才能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只有贴近学生认知的情境问题才是有效的问题。

2.3 关注学生心理,设计适应学生情感状态的情境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因此,情境问题及其教学应具有激发学生情感的功效,当教师入境入情时,带动了学生的心动情发,师生的情感产生了心灵共鸣,当师生的心灵最接近时,就是课堂教学效率最高之时。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获得如何进行学习的方法或经验。”为此,作为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从实际生活出发,设计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在获得对物理知识理解的同时,逐步学会学习和思考。

猜你喜欢

参照物讲台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利用参照物计算
运动还是静止 参照物说了算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爱在讲台
参照物和我们的宇宙
讲台
关于军校讲台上话语自由度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