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汶川十年 广电情牵
——写在《汶川·十年》报道组归来之际

2018-06-12武汉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

武汉广播影视 2018年5期
关键词:汉源震区汶川

武汉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

2018年5月15日晚上11点45分,随着飞自成都双流机场的东方航空MU2685航班降落在武汉天河机场,武汉广电《汶川·十年》报道组4人顺利返汉,武汉广电《汶川·十年》特别报道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从2008年5月12日到2018年5月12日,整整十年过去了,汶川震区重建后的面貌怎么样?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地震带来的精神创伤是否渐渐愈合?当年因为对口援建而与湖北武汉结下不解之缘的汉源建设的怎么样?汶川地震后的十年变化和震区人们的生活状态,社会关注,武汉广电人关注。

《汶川·十年》新闻报道策划先行,决胜千里——

《汶川·十年》特别报道微信群建立起来了,各种信息迅速向这里汇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灾后重建的重要指示、台领导有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把握的强调、频道总监副总监报道基调的叮嘱、报道角度的点拨等,让报道组有了底气,信心满满。

《武汉新闻》瞄准典型人物,有的放矢。包括当年第一时间参与救援的武汉特警夏禹,前往灾区开展志愿工作的道德模范吴天祥、董明,“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空降兵战士程强、护士陈雨秋等一批地震灾难中的典型人物是重点谋划深入采访的对象。

《民生e线》过滤海量信息,梳理震区十年来与武汉相关的人与事,前期联络、后期配合、连线直播、网络直播、首选方案、备选方案——千头万绪,深水静流,一切有条不紊。

武汉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提早策划,整合资源,配备人员,全面及时地进行了连续报道。

《汶川·十年》新闻报道,集合推出,次第展开——

《武汉新闻》——紧扣主题,浓墨重彩

从5月10日到5月13日4天集中发稿19篇,形成了规模和声势。这些报道应用不同体裁,从不同侧面彰显灾区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重建伟力,以及社会主义大家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强大合力,主题鲜明,导向有力。

注重多种报道表现形式的综合运用,现场直播、视频采访等灵活穿插使用,使整个报道鲜活、生动、好看。

与本台新媒体密切互动,对“见微直播”的内容,对观众、网友的反映及时连续跟进报道,同时对198个城市台转发武汉广电汶川直播的情况及时进行报道,使传播效果呈现倍增效应。

连续3天播出震区的航拍画面,对当年地震的惨烈,对如今震区的新貌进行全景式的展现,既令人感慨,更令人振奋。

5·12当天,除相关重头报道外,适时配发本台评论,使“主流媒体,权威报道”的节目特色得到进一步彰显。

《中国时间》——汇聚资讯,4G连线

从5月7号起就开始预热,通过合作节目平台汇聚相关资讯,先后播发了《汶川地震十周年·北川新貌迎八方访客》、《汶川十年:定格悲伤·续写坚强》等新闻。

报道组抵达后,栏目每天4G连线,现场报道安康家园、汉源地震博物馆等地,展现震区灾后重建成就和湖北对震区的巨大支持。

《民生e线》——配合前方,多种传播

“还有一个小时播出,素材刚接收下载完,怕搞不赢啊!”

“这个有时效性,前方辛苦传回来,必须发,也是《汶川·十年》系列报道的开篇。”

“要抢出来,不能有错,包装要出彩。快,你专心做,其他事情不管。”

这是2018年5月9日,《民生e线》开播前的场景,看似几句简单的对话,对于一个临近直播的一小时的新闻节目来说,是需要决断、协调、预案,还有精细化操作的。让做得最快最好的编辑赶制《新闻特写:十年·回家》,其他岗位相互补位。三名值班主任,一位专盯新闻特写,一位把控汶川报道组的第一次实时4G连线,一位编审其他直播内容。

多方合力,总能创造奇迹,当《新闻特写:十年·回家》准时播出时,舒缓的音乐里,成都安康家园孩子们团聚的笑脸,格外温暖、动人。

就是从这一天起,《民生e线》推出《汶川·十年》的系列报道,之后每天都有汶川报道组的1-2条新闻:《震后重建有远亲 汉源来了湖北人》《鸟瞰新汉源》《新汉源二中 校园似花园》《昔日地震震中 今日旅游观光镇》《走进地震纪念馆 见证灾难与坚强》、《与地震“赛跑”的博士》《他用镜头记录下湖北援建汉源的大爱之举》《陈雨秋:将大爱传承下去》等。

平均一天两条新闻,一条剪辑过的新闻视频大约1个G,因为汶川报道团队所处位置多是山区,网络信号常常不稳定,传输时间不确定,后方编辑部的网速下载1个G约摸一个半小时,两条新闻需要3小时左右,还要转码、编辑。尽管前方报道组一边在路上颠簸一边写稿剪辑,后方编辑部24小时开机随时接收下载,也不能100%保证当天的新闻当天播出。经过第一天的摸索,大家商议,消息类的稿件必须当天发,前方报道组用tvu实时回传,编辑轮班在台里接收,非消息类的稿件,要保证画质,还是通过邮箱传送,只不过前方、后方全部改用自己手机流量上传下载,这样可以提速80%。正是这样的调整,才确保了前方新闻的及时性,其他栏目也有选用的时间和空间。

有了稳定的技术保障,内容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除了9篇新闻稿,5月9日至5月12日四天,每天不间断在节目中与前方报道组进行4G连线,汉源二中学生们安静的晚自习、地震博物馆的实景呈现、与十年前武汉广电汶川报道组的同事李萌在绵阳的重聚与感受分享,一天一个主题,既强化节目的直播态,更重要的是对白天采写内容的延展与升华。

5月12日当天,汶川报道组克服重重困难,来到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遗址,以实时网络直播的形式,展现了昔日震中十年后的美丽重生。整场直播持续1小时40分钟,引起全国各地网友的强烈反响。据初步统计,总观看人数超过50万人次。很多同行都关注了我们直播,找我们要直播方案,很遗憾,我们拿不出。不是没准备,汶川团队出发前,我们准备了20多个线索,N个直播预案,但实际采访中,能给前方提供便利的采访条件几乎为零,只能靠报道组自己根据之前的策划去打拼,去创造惊喜。从早上的映秀封路到不断改变的直播计划,到冲进映秀镇中,找好报道角度切入,我们以不变应万变。

如果说这一次网络直播是《民生e线》从改版以来强化训练强化执行得到的满意答卷,那么,5月12日当天,《民生e线》的特别节目则是其他前期记者、后期编辑良好新闻素养的体现。在武汉,栏目也部署了相应关于“汶川十年”相关采访,尽可能从时空、回忆找到那些人,讲好那些事。其中《我的“5·12”记忆》、《邱焰:这十年,我一直和他们在一起》、《那个长大要当空降兵的汶川男孩真的做到了》、《爱心病房”里的十年情》等,栏目记者共找到10名在武汉的汶川地震亲历者,其中大部分是武汉人,通过人物特写的报道方式,讲述10个武汉人的5.12记忆,那一年,他们或是第一次感受地震,或是参与救援一线……。对很多人而言,《我的“5·12”记忆》看十遍,都有十种不同的共鸣和感动,每一个人物都有他出现的必要性,每一个人的讲述都有他戳到人心柔软的地方——

医生:“当时院长就问我敢不敢上危楼上做手术,我说有需要我就敢”;

消防官兵:“当地人把自己仅有的食物省下来要给我们救援官兵吃”;

媒体记者:“余震时,住的宾馆都在晃,那一刻脑子空白了”;

志愿者:“看到我残疾的身体还在给他们做心理辅导,叔叔说他没理由不坚强”。

包装上,用一首舒缓的钢琴曲加上适当的停顿、留白,不做任何渲染,用最舒服的方式将真情实感表达出来。

当天汇总记者采写的所有人物,制作相关微推:《汶川·十年》亲历者|10个武汉人的5·12记忆。也改变了常规微推推介节目的方式,从10个人的故事入手,更具传播力。

H5《汶川十年 广电情深》

武汉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网台联动,协同作战

5月8日到13日,电视、广播、新媒体网台联动,协同作战,开设专栏,高密度集中报道,共推送相关报道10来条。包括@武汉人《来看航拍新汉源,十年援建亲人新生活》、《汶川十年 来自汶川映秀震中遗址的最新视频》、H5《汶川十年 广电情深》、《夜读 那年的今天》、《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那一年、那一天、他们》等等。

运用H5、短视频、动图、网络直播链接等新媒体手段,以高“网感”的表现形式提升报道质量。H5《汶川十年 广电情深》、H5《汶川十年 让我带你看汶川》等等,得到各方好评。

多平台(“见微”、“一直播”等)联动直播,跨地域传播,加倍放大传播效应,充分展现武汉广电影响力。5·12当天汶川映秀震中遗址特别直播,“见微直播”通过专业团队在后台做好技术保障信号畅通,并做好完善的备播方案,同时严格把控推流,将rtmp流推到“掌中广视”、“爱青岛”等城市台以及“今日头条”和“一直播”等第三方平台,并通过城市交换云平台分发到珠海、海口、南宁等全国198个城市台。直播进行中严格把控弹幕内容,采取先审后发的形式,保证了直播安全结束。直播结束后,后台编辑设置回看,对直播内容掐头去尾,删繁就简,第一时间呈现完整清晰的视频内容。

多平台多渠道的发散传播,引起全国各地网友的强烈反响,累计总观看人数超过50万人次。

汶川地震十周年特别报道,新闻综合频道派出报道组,一次采集,多节目,多媒体分发,是一次成功的融媒体联合新闻作战。

猜你喜欢

汉源震区汶川
流浪卫星
云上远眺新汶川
汉源彩塑
乡村振兴的汉源实践
汶川地震 十年十人
健康中国的汶川实践
接连地震
汉源的山区农业现代化之路
我在汶川挂职的日子
汶川樱桃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