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探究性学习”带进科学课堂
2018-06-11周德贵李晓菊
周德贵 李晓菊
【摘 要】《科学》在我校三年级开始实施,拿到新教材,不免对新、旧教材作一番对比,心中也生出了对科学课教学的一些感想。《科学》新教材要求我们教师改变以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强调单纯知识传授和教学方式,变成以学生自主探究,经历探索过程为主,引导学生走向自然、生活和社会的全面的科学素养。因此,新教材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及科学素养的养成。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教师从以下几点着意,循序渐进地深入。
【关键词】《科学》 探究性 新教材
一,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兴趣是学生对学习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拓展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学生一旦对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发生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最优的兴奋中心,促使各种器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对学习科学的高度关注。因此,作为科学教师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發学生的获知兴趣,使学生怀着“激情”投入到科学探究中来,使探究成为他们的自身发展需要。
例如新教材《科学》(三年级上册)中有这么一课《寻找淀粉的踪迹》,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设计一个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向学生们提出要求,今天研究的是食物,所以要先将双手用碘酒消毒,再用消毒过的手每人数出10粒饭粒,同时不可以弄脏饭粒。学生必然会提起兴趣认真对待,非常小心地数。结果饭粒像魔术般地变成紫黑色。这时是教师适时引导的绝好时机。因为这种现象恰恰符合了他们的探究的兴趣,求知的欲望。教师抓住机会要求学生们根据兴趣,自己去弄个明白“为什么消过毒的手拿了饭粒反而都变了色?”“是不是所有的食物遇到碘酒都会变色?”“这变色的物体到底是什么?”“还有哪些食物遇到碘酒会变色?”等等。这些问题让学生经过试验、探究、讨论,就可以明白淀粉与碘酒作用会变色的道理,联系到生活,我们就可以掌握用碘酒来检验一种食物里是否含有淀粉这样一个技能。
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
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只有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得到教师的肯定和同学的赞同,学生才有极大的兴趣去研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提出通常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现在的学生,特别是我们农村的学生,习惯了在书上寻找答案,机械地、呆板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大多不敢提问题,不会提问题,而这一点大大违背了科学课的目的和初衷。因此作为科学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课堂提问环境,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不要为学生提的问题乱七八糟,甚至风马牛不相及而放弃培养学生提问题的习惯。问题提出来后,教师不是直接给予答案,而是设计好实验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和相互讨论。例如常识教材第七册《鱼》一课,教师让学生自己带来的各种鱼养在水槽里,并让学生玩一玩,看一看后,再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提出了各种怪问题,有的问“鱼为什么会生活在水中?”还有的问“鱼身上为什么会有鳞?”“鱼为什么会不停地喝水?”等许多有趣的问题。其实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完成了这一课所要达成的教学任务。
三,鼓励学生动手动脑,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
以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读教科书和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探究学习既是科学学习的一个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学生凭着自己的兴趣,提出了许多问题,还需要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进行观察、试验、探究。因此,作为科学教师也不可忽略这一过程,积极充分地做好学生探究的“助手”作用,及时调换角色,协助他们搞好“科研工作”,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
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分别要学习蜗牛、蝗虫和蚂蚁等小动物的身体特征、生活习性。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们对这些小动物不会感到陌生。课堂上的这些知识内容我们如果将课内外结合起来,师生之间达成一种默契,共同探究,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就比较全面,也显得容易了。例如课前老师可以布置学生到门前屋后的旷地或小山坡去找这些动物的家在哪儿,它们爱吃什么,怎样找食物……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去探究,让他们亲自去找蜗牛,抓蝗虫或蚱蜢),去观察蚂蚁;回到课堂,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课外的活动结果,并作进一步的深入探究。大自然孕育着无限的灵感,能开发学生的潜力。而教师则一旁穿针引线,陪同学生一起参与这其中的探究活动,和学生共同体验失败的滋味,分析失败的原因,和学生共同感受探究的惊奇和分享成功的乐趣。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嘴巴去说,用自己的双手去做,用自己有大脑去想”,这句话非常精辟地概括了我们《科学》课的本质——探究性学习。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更多的是方法的掌握,技能的养成。把“探究性学习”带进课堂,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这对我们科学教师来说又将是一个艰巨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