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化视域下中国道路的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

2018-06-11周虎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道路自信中国道路现代化

周虎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国道路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融入世界情怀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不仅具有中国特色,更具有世界意义。其中,中国道路的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中国道路的可行性和彻底性、优越性和吸引性、开放性和包容性上。而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则在于,中国道路的成功不仅抨击了西方的“普世价值论”,也驳斥了西方的“历史终结论”,还纠正了西方的“文明冲突论”。总之,中国道路的开创和形成及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坚持与发展,不仅改变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为那些既不希望“脱钩了发展”又不希望“依附谁发展”的国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

[关键词]现代化 道路自信 中国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18)02-0007-05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18.02.002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举步维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治上的自主和经济上的独立使得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尤其是1978年实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才能走完的发展历程。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归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下简称“中国道路”)的开创、坚持与发展。当下正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而改革开放正是中国道路的现实起点。改革开放持续进行的四十年,同样也是中国道路坚持发展的四十年。那么,中国道路的中国特色都有哪些?中国道路的世界性意义集中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对于这两个问题的探讨,我们应该进行深入思考并作出相应的回答。

一、中国道路的中国特色

任何一条发展道路都与本国的基本国情、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人口规模、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等紧密相连,都会留下本民族的印记与色彩,也都会体现自身的发展特点和特色。因此,中国道路不仅高度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同样也具有独特、鲜明的中国特色。

(一)中国道路特就特在可行性和彻底性上

中国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首先,在历史逻辑上,中国道路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的奋斗史、在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探索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多年的发展史,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近四十年的进行史的基础上开创、形成、坚持、丰富、发展和完善的。其次,在理论逻辑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道路上的具体表现形式,中国道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具体实际充分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把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进行调节、把计划和市场两种发展经济的手段有机互补起来,取得了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而这两大理论的最新成果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然后,在现实逻辑上,中国道路一比较注重经济发展是否长期获得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二比较注重民生改善是否具备均衡、普惠、协调、可持续的现实成效,三比较注重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是否实现良性循环,是否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同时“两翼助飞”“双轮驱动”的功能和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最后,在实践逻辑上,中国道路的运行机制有一个动态发展的渐进过程,它伴随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不断得到丰富、发展、补充和完善的过程。并且,中国道路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相结合的。首先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总结,即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加以系统化和规范化,升华和深化为科学的理论。其次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运作,即以新的理论来指导新的实践,并在这种新的实践中检验新的理论是否正确,从而使得这种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将这种理论再次运用到新的实践中,不断地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如此往复,从而不断推动实践创新和认识更新。最后是实践检验下的制度生成,即把那些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及时上升为一种制度或体制机制。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

(二)中国道路特就特在优越性和吸引性上

从中国道路和中国梦的关系上看,“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没有正确的道路,再美好的愿景、再伟大的梦想,都不能实现。” [1 ]因此,中国道路的实践过程其实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过程。实现中国梦,关键在于亿万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能否得到民众的支持和参与,直接取决于民众各種权益和自身利益是否能够得到实现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实现。既然中国道路是中国梦的实现途径,既然中国人民既是中国道路的亲身实践者,又是铸就实现中国梦的主体性力量,那么中国人民就应当最有资格来评判中国道路到底走得怎么样。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正因为中国道路走得对、走得好、走得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才会衷心拥护、坚定不移、始终不渝。另一方面,中国道路主张国家的中心任务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的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是由于中国道路始终秉持经济发展人本原则,积极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团结合作精神,因而极具政治组织力、情感号召力和团队凝聚力,所以能够在全国范围内甚至是全世界范围内动员广泛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一切有利的条件进行现代化建设。

中国道路的不断发展和接连取得的成功,打破了“现代化即资本主义化”的政治伪命题,不仅拓宽了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路径,同时也增添了新兴市场国家发展本国经济的体制选择,因而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中国道路向国际社会上的世界各国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光明前景。譬如:目前世界上位列高收入的国家总人口约有11.9亿,这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是16%,而当今中国的总人口是13.8亿,这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是18.5%。可以预测,伴随着中国道路的不断发展,如果中国的13.8亿人口全部迈入了高收入群体,那么世界各国的高收入人口全部加在一起也没有中国的高收入人口多。可想而知,这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奋斗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在中国改革开放探索史上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在世界各国文明史上、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在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也会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因而,中国道路具有鲜明的优越性。

(三)中国道路特就特在开放性和包容性上

“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2 ]中国道路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拥抱全球,有的是比海洋、天空和人心更为宽广、更为豁达的胸怀。中国道路的实践经验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政党都可以选择走不同的发展道路。并且,发展道路只有合乎本国国情,才能体现自身特点,才能促进自身发展。而那种“削足适履”般的“去民族化”做法,只会适得其反,肯定会因“水土不服”而出现“上吐下泻”。因此,盲目嫁接或者照搬照抄他国的发展模式,不仅不会取得预期的发展成效,还很有可能会导致发展停滞甚至出现倒退。只有在深入分析和充分考虑本国国情的基础上,结合借鉴他国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在面向世界、吸收外来的同时以我为主、为我服务,才能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如今,积四十年之持续努力,中国道路取得了阶段性的巨大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进入了新时代,这不仅改变了中国,同时也影响了全世界。因此,中国道路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世界各国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所提供的一种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

在当代中国,坚持走中国道路,也就是走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即是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于这条道路来之不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且中国道路仍然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推进和完善,所以中国既不会对外输出自身的发展模式,也不会对内输入他国的发展模式。五千多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因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磅礴大气,而赋予了中国道路极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中国道路的坚持和发展,也一向有其鲜明的历史方位。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中国道路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发展道路;二是中国道路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发展道路;三是中国道路是为人类社会谋进步的发展道路;四是中国道路是为世界各国谋和平的发展道路。中国道路因其所特有的人民幸福观、民族复兴观、人类进步观与世界和平观,所以站得高、望得远、听得真,也行得正、坐得端、走得直,因而理直气壮、意气风发。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道路的家国情怀比土壤更纤柔、更有厚度,也比海洋更宽阔、更有温度,也比天空更爽朗、更有湿度,也比人心更豁达、更有气度。

二、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道路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也兼具世界意义,并对世界产生了震撼的影响。四十年来,中国道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上有理、有据、有节地批判了西方的“普世价值论”“历史终结论”以及“文明冲突论”,并在对外的交流、交融和交锋中牢牢掌握了评读中国、评价改革和评判历史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一)中国道路的成功抨击了西方的“普世价值论”

“普世价值论”极力鼓吹以西方为中心的价值观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它把人类的价值观念简单地等同于西方价值观,这就人为地抹杀了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和多样化特征,因而是一种文化霸权和文明独尊的西方强势话语表达机制。实际上普世价值并非共同价值,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并且需要进行甄别。关于人类的共同价值,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 [3 ]西方的普世价值论则明显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是以西方为中心、针对非西方国家的一种意识形态。它作为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显然不适用于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强行推行只会适得其反。并且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政党都有自己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或者说是主流价值观,因而西方价值观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它也需要不断地经受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四十年来,中国道路在当代中国的推进和实践,使得中国从不寄希望于拿国家利益来向西方社会换取各种附带政治条件的所谓的外援,而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紧紧依靠自身力量,通过改革开放来汇聚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等来发展经济。因此,我们既没有脱离现代化发展轨道,也没有依附任何境外势力,更没有输出普世价值观念。与此相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途径主要是建立在资本原始积累基础之上的,它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来创造源源不断的社会财富,而其中的一些具体的实现形式也极具野蛮性,譬如殖民扩张、战争掠夺、圈地运动、黑奴贸易、贩卖鸦片,等等。而这种通过争权、夺霸和兼并形式进行的海盗式财富掠夺的传统路径,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已经变得非常不可取,同时也已丧失了经营和生长的土壤。广大发展中国家只有像中国一样,坚持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才能为本国的现代化建设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国内外环境,才能不被西方的普世价值所干扰、所迷惑。

(二)中国道路的成功驳斥了西方的“历史终结论”

“历史终结论”自我标榜西方式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才是救世良方,它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为由,把“苏联模式”的失敗扩大为整个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事业的全面崩溃,殊不知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十几亿人口中的坚持和发展。而这正如1989年9月4日,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同志的谈话中所强调的那样:“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 [4 ]因此,我国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道路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所取得的发展成果与建设成就,既打破了“全球化即西方化”的传统逻辑,也驳斥了“现代化即西方化”的惯性思维,不仅为中国解决了“挨饿”和“有没有”的问题,同时也拓宽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现实路径。并且在政党、国家和全球治理三大领域,“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时下西方社会频频发生“黑天鹅”事件,而反观中国,“这边风景独好”。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一些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度出现了畸形发展的怪象,即“有促进经济发展的举措而无推动社会进步的对策”。譬如,随着经济在数量上的增长,人均收入在数量计算上也势必会增多,但由于社会经济结构不合理以及优化进程十分缓慢,贫穷、失业、收入分配不均三大难题仍然困扰着人们。这种有增长而实际上无发展的现象,是一种很不平衡也很不充分的低程度发展,将会直接造成经济增长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发展原则的缺失。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绝不仅仅只意味着经济增长,更应注重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这种发展和进步实质上是具有协调性、协同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四十年来,中国道路的成功开创,有效解决了发展过程中的“低度发展”难题,即从“没有发展的增长”(Growth without Development)的困境中走了出来,为那些长期偏重于经济快速增长而严重忽视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因此,历史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不会被资本主义所终结,更不可能被某个人给终结了。

(三)中国道路的成功纠正了西方的“文明冲突论”

“文明冲突论”片面夸大人类各种文明之间的差异性和矛盾性,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文明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人为地割裂了各种文明之间的既有联系,因而没有看到各种文明的共性以及它们在历史上的交流和交融。事实上,世界万物的多样性是其本来就有的属性。因此,人类文明也是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人类的发展道路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各种文明因其历史文化、种族群体、宗教信仰和社会制度不同而出现一些矛盾和排斥的现象,是很正常的。不能因为有矛盾和排斥,就否定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交融。实际上,文化差异不一定会导致文明冲突,各种文明可以共存,各国文明和而不同。文明是平等的,不存在孰优孰劣、谁高谁低的问题。开放、包容是文明应有的属性,也是推动各国文明繁荣兴盛的重要动力。只有始终秉持包容、开放的互学互鉴精神,就不会造成人为的“民族隔阂”与“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和谐共生、互进共存。总之,文明因开放而绚丽多彩,因包容而气象万千,因平等交流而互学互进,因和谐交融而生生不息。虽然任何文明都不是十全十美、尽如人意的,但任何文明也都不是一无所长、一无是处的,而是各有千秋,各有各的特色与韵味。中华文明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明一样,都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宝库中的瑰宝。而政治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制度文明又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和重要保障。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社会制度上的中国方案,它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制度结晶,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政治文明和制度文明做出的杰出贡献。但中国不会借此独尊这种文明而贬抑别种文明,这是因为中国道路是一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康庄大道。在这条道路上,中国决不会以牺牲他国的发展利益而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中国将在汇聚各方面力量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以自身的发展去促进世界的发展和进步。因此,中国应当为人类做出贡献,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如此。当然我们目前也有能力、有条件为人类做出更多的贡献。未来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5 ]总之,“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 [6 ]

三、结语

道路问题的地位举足轻重。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本质上是由这个国家的执政党和人民根据国家性质和基本国情在进行综合考量后最终做出抉择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路的形成与开创不是信手拈来、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走上这条正确的道路不容易,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四十年来,中国道路的成功,不仅加快了中国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同时也为中国培育和厚植了自身的发展优势,“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7 ]。如今,在中国道路的科学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开启了治党、治国、治全球的新时代,而这一新时代,是需要中国经验也一定能够不断总结出中国经验的伟大时代,同时也是需要中国智慧也一定能够持续产生出中國智慧的伟大时代。中国道路必将在这样的一个伟大时代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09-29(002).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02).

[6]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003).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责任编辑:韦自露

猜你喜欢

道路自信中国道路现代化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中国道路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
浅议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中国道路与湖南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
我的女巫朋友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性与普遍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依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