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疍家文化的当代社会生存空间
2018-06-11黄骏梁莉耿悦
黄骏 梁莉 耿悦
摘 要:建设海洋强国须注重本土特色海洋文化的开发。将北部湾疍家文化置于社会空间的研究框架进行考察,既是当今社会科学研究空间转向的需要,也是更好地把握北部湾疍家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探索其与“一带一路”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更好地传承开发的需要。进一步增强北部湾疍家文化的当代社会生存空间张力,要重视其在当代社会自我生存能力的培育,并着力消除或减少制约其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空间因素。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疍家文化;社会空间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8.06.016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8)06-0093-06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海洋强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海洋文化的开发已经成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北部湾疍家文化是广西的一种极富地方特色的海洋文化,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不论是对传承民族文化、打造海洋强国,还是对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将北部湾疍家文化置于社会空间的研究框架进行考察,则是基于当今社会科学研究空间转向的需要,以期能够对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有所创新,使之能够在传承和开发中更好地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
一、理性认识北部湾疍家文化当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必要性
(一)深刻理解北部湾疍家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需要
在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对相关问题讨论所呈现出来的社会空间转向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这种讨论也因为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看问题的前所未有的合理视角而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有学者以社会学为例指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社会学把‘空间交给地理学,把时间交给历史学,而自己则醉心于超越时空的社会结构分析,其结果使得社会学的分析逐渐远离真实的经验世界,沦为一种近乎形而上的想象”[1]。正是因为空间研究对于当代社会问题的讨论极为重要,20世纪法国思想大师列斐伏尔认为,“空间”的问题域已远远超越了“空间学科”,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他看来,不能把“空间”只看成是主体对象的一种辅助物或背景,而必须将其本身视为主角,有了这种主角,才可以将经济、政治、文化等子体系重新加以辩证整合。随着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向,文化社会学研究的空间转向也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将民族文化传承和开发置于社会空间的研究框架进行讨论已是必然。
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北部湾疍家文化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局限于某一特定视角和个别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分门别类归到相对单一的领域,既没有把不同的社会空间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更没有把社会空间看成是社会实践的一种重要主体,难以体现当代文化社会学研究的空间转向,因而也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现实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只有理性认识北部湾疍家文化的当代社会生存空间,才能更好地顺应文化社会学研究的空间转向需要,深刻理解当今社会发展对北部湾疍家文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而更有效地解决目前北部湾疍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使其能够与“一带一路”建设有机结合,更好地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
(二)辩证看待北部湾疍家文化现状及发展空间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空间从来都与人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这种空间源于人有目的的实践活动,被人的实践活动所建构和改变,反过来又对人的实践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这样一种认识人的实践活动的方法,将社会空间区别于自在的自然空间,将社会空间赋予了丰富的社会意蕴,是打上了社会历史烙印的“属人”空间。因此,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分析方法讨论问题,就必须考虑到社会问题产生的社会空间往往具有超级复杂性,这种空间不仅经受了各种各样社会运动和社会思潮的冲刷,而且,其与自然空间的非常不同之处,就在于不同的社会空间可以相互插入、相互组合、相互叠加,抑或相互冲撞,却不可以简单排列而互不相干。可以说,空间的社会性是马克思社会空间分析的逻辑起点,马克思将“实践”引入空间,使“空间”不再是外在于社会历史活动的封闭、静止和单一的物的载体体系,而是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建构起来的社会空间秩序,是开放的、流动的、丰富的社会关系载体。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空间分析方法始终呈现出一种积极回应现实和推动实践的理论姿态,这种方法与远离现实而在书斋里形成的思辨完全不同。当前我们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探讨北部湾疍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秉承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空间分析方法,一方面要将这种方法作为一种有效理解北部湾疍家文化生存状况的叙事范式,另一方面则要基于这种方法对于“空间”的阐释来讨论北部湾疍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空间张力”,并进一步建构和激活北部湾疍家文化的现有生存与发展空间。为此,既要以深邃的时间感审视北部湾疍家文化历史命运,更要以宽广的空间感去把握疍家文化的深刻變化。
(三)推动新时代北部湾疍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内在需要
党的十九大基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强调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鉴于经济与文化相辅相成,北部湾疍家文化当然也应该为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当前,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正在渐入佳境,2017年5月,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的各界代表齐聚北京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共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大计。习近平在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说:“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2]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广西北部湾作为“一带一路”的衔接门户,其充满地方特色的疍家海洋文化究竟应该如何在文明交流、文明互鉴以及文明共存中打造出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更广阔空间和更美好的前景,并在此过程中赢得更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空间,这是推动新时代北部湾疍家文化传承和发展应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理性认识北部湾疍家文化的当代社会生存空间刻不容缓。
二、有利于北部湾疍家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空间因素分析
正如列斐伏尔所指出:“每个社会,每种生产方式与其特定的生产关系,都会形成自己特殊的社会空间。”[3]北部湾疍家文化也不例外,其生存与发展所形成的社会空间,主要也得益于如下三个方面的有利因素。
(一)疍家自身的独特文化在北部湾以及我国福建沿海地区已经成为一种很受关注、影响极广的民俗记忆
疍家是我国福建、广东、广西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统称,疍家人擅长水上作业,以船为家,以出海打鱼、采珠等职业为生,漂泊无定,也被称为“海上的吉普赛人”。疍家人信奉龙王,说“咸水话”,唱“咸水歌”,疍家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土文化,他们的穿戴、居住、饮食、婚嫁、娱乐、交往等习俗,都有着鲜明的我国南方沿海地域特色,都与特定时代的海洋职业生活密切相关,都打上了当时海洋职业生活的印记。可以说,即便是在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中,北部湾疍家文化无疑也是一种值得好好挖掘的民俗文化资源。
(二)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
2011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2年2月,《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出台,纲要在谈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时强调,要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要着力打造特色民族文化品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更是强调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加强中华文化的研究阐释工作,在深入研究阐释中把握好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同年5月,新出台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挖掘和创新发展,在改革中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4]。党和政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视,为包括北部湾疍家文化在内的我国民族文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健康发展空间,营造了极为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为疍家文化营造了全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北部湾经济区地处广西南部沿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如今则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衔接门户。为了给北部湾疍家文化提供一个更适宜其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自治区与北海市已启动了北部湾疍家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疍家婚礼、北海咸水歌、北海五方舞(“道公舞”)、外沙龙母庙会、北海疍家服饰制作技艺和三婆信仰等已经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海拜庙、西海歌等则被列为北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此同时,还分批次确定了市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如第一批北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海咸水歌代表性传承人就有麦九妹、郭亚十、郭其友,疍家婚礼代表性传承人是卢瑞明,外沙龙母庙会代表性传承人有邓启英、袁学武;第二批北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疍家服饰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常斌。其中,邓启英也是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外沙龙母庙会的代表性传承人。此外,还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基地,比如白沙镇“疍家服饰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和“北海咸水歌”传承基地。北部湾经济区近年来推出的一系列政策、规划和采取的举措,也为北部湾疍家文化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比如《北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历史文化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深入挖掘疍家、客家等特色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发展有资源依托、有市场需求、有比较优势的文化产业。北海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则提出实施人才兴文战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实现北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17年4月28日,以回建区渔村特色街区改造、渔村特色民居、贝壳工艺街、生猛海鲜街、赶海体验区及相关配套设施等为主要建设内容的银滩疍家小镇项目开工,北海市积极建设高铁站,拓展航空市场,构建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也给疍家文化凝聚人气带来了更多的便利。2017年12月12日,北海市人民政府与宗申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富丽华大酒店签署北部湾水上飞机枢纽港合作框架协议,该项目将通过构建新的“高铁+水上飞机”海岛高效出行旅游模式,形成泛北部湾“一小时国际旅游经济圈”,并将北海发展成为年運送游客百万级的水上飞机枢纽港,引领和带动北海相关产业发展[5],疍家文化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也将大大增加,其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无疑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
三、制约北部湾疍家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空间因素
当前,要营造一个更有利于北部湾疍家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空间,在看到有利因素的同时,也要对制约北部湾疍家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空间因素有充分的认识。
(一)受资本逐利性的影响北部湾疍家文化发展有功利化趋势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文资源日益成为资本开发的对象。过度追逐市场经济的功利性会导致不同利益群体对资源的争夺,这种争夺在市场经济秩序和法治理性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容易引发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各种各样难以解决的问题。人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出现的问题,比如不尊重人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规律、无视资源开发相关人的权益、急功近利、过度商品化、庸俗化、唯利是图、恶性竞争等,往往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负能量或消极影响。目前北部湾疍家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也面临着上述问题。如何协调平衡好北部湾疍家文化开发和利用中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如何有效遏制市场经济功利化趋势对文化生存与发展空间的扭曲,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寻找答案。
(二)社会各方面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因素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按照笔者的理解,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既有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产业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也有城乡或不同地方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还有不同群体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但不管是哪一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都影响着文化的生存与成长,而且还会产生“木桶原理”中所说的“短板效应”,使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水平大大降低。此外,美国学者威廉·奥格本有一个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可的文化堕距(Culture Lag)理论,该理论认为,在社会变迁过程中,文化集丛中的一部分落后于其他部分而呈现呆滞的现象,导致彼此间的协调性降低。换言之,一个社会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常常会因为有的文化变化快,有的文化变化慢而出现不平衡,造成社会问题。笔者认为,文化堕距实际上也是社会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引发的。对于北部湾疍家文化的开发来说,这既体现在这种开发在很多时候因为广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高而难以得到足够的投入,使得这种开发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很难解决。因此,社会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对北部湾疍家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制约,一方面是这种制约所表现出来的“短板效应”,使北部湾疍家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难以全方位获得所需要的支持;另一方面是这种制约往往还会催生不应有的文化堕距,形成许多难以解决的文化发展问题。
(三)疍民年轻一代对疍家文化缺乏应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末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主要是为了应对全球一体化进程对不同文化发展的影响。文化自觉要求对本土文化及其价值有正确的认识,要基于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在准确把握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继承、发展和创新本土文化,因而也是文化建设在实际行动上的一种责任担当。文化自信则是特定社会群体对自身文化正能量及其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习近平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7]他还强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8]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年来,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疍民年轻一代对传统疍家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越来越不感兴趣。人们也注意到,疍民“洗脚上岸”后,更愿意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疍家文化的特色正在习俗和观念的悄然改变中不断消褪甚至消失。对此有人以为陆地异质文化的介入解构了疍家文化,也解构了疍民对自身疍家文化的认同,文化的全球化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解构。有学者指出,“数字时代的全球传播,使得文化信息得以传播,文化信息的自由流动使得文化的独特性逐渐被边缘化。一定意义上,国家文化和特定组织的文化被侵蚀或解构化,社会公众对于原有的文化认同都在逐渐弱化,形成了‘认同困难”[9]。笔者认为这只是一种表象,异质文化的介入之所以能够对疍家文化形成较大冲击,并进一步影响疍民对自身疍家文化的认同,不是因为疍家文化经受不起外来文化的冲击,也不是因为没有办法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而是缺乏应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四、 进一步增强北部湾疍家文化当代社会生存空间张力的路径
(一)重视北部湾疍家文化在当代社会自我生存能力的培育
重视北部湾疍家文化在当代社会自我生存能力的培育,必须正视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多元文化互动的客观现实,在文化交流互动中既不失去自我,也不迷失创新发展方向。北部湾疍家文化在当代社会的自我生存当然也不例外。重视北部湾疍家文化在当代社会自我生存能力的培育,一方面要求我们不可沿袭传统方式对北部湾疍家文化进行开发,而是要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让北部湾疍家文化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逐步增强其在市场经济中的活力。另一方面又不能将北部湾疍家文化简单地推向市场,须知原初疍家文化的孕育被深刻烙上自然经济的印记,直到现在这种印记还像遗传基因一样影响着疍家文化,这意味着在疍家文化开发过程中必须注意为其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二)着力消除或减少制约北部湾疍家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空间因素
有效增强北部湾疍家文化当代社会生存空间的张力,必须着力消除或减少制约这种张力形成与增强的各种社会空间因素。换言之,就是要着力消除或减少制约北部湾疍家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各种社会空间因素。这些年来,一些地方先后进行了类似“村寨博物馆”“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生态村”“勐马档案”“民族文化传习所”等形式的传统文化保护性开发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偏离文化传承的保护性开发初衷的情况,许多地方招商活动中频频运用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使本土特色文化传承迷失了正确的方向和应有的价值追求,影响了优秀传统特色文化的传承。
所以,要有效增强北部湾疍家文化当代社会生存空间的张力,一是应针对北部湾经济区现有的实际情况,依法开展市场治理,严禁民族特色文化的乱开发行为。二是应花大力气解决好社会各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充分整合各方面资源,更有效地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工作。三是应正视目前疍民年轻一代对疍家文化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现实,认识到北部湾疍家文化的传承担子,要由疍民的年轻一代接过来。为此,一方面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化疍民年轻一代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意识,另一方面则要遵循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在有效保护疍家文化的基础上致力于其与时俱进的创新,使疍家文化更加生动更加精彩,增强其对疍民年轻一代的吸引力。
(三)把北部湾疍家文化的传承与“一带一路”建设更好地结合起来
“一带一路”建设要在互惠互利中与包括欧亚大陆在内的沿线国家和地区构建起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命运共同体。目前,“一带一路”建设正在顺利推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和沿线国家的大力支持,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就是“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发展形势越来越好。北部湾曾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如今广西又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衔接门户,把北部湾疍家文化的传承与“一带一路”建设结合起来,就无异于为北部湾疍家文化的传承与开发找到了新的“生长点”,为其传承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所以,进一步解放思想,将北部湾疍家文化的传承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当中,能有效增强北部湾疍家文化的当代社会生存空间张力。
[参考文献]
[1]田毅鹏,张金荣. 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 社会科学研究,2007(2).
[2]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EB/OL].(2017-05-14)[2018-09-11].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xgcdt/13208.htm
[3]Henri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Britain: T.J. Press Ltd,1991:31.
[4]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N]. 人民日报,2017-05-08(11).
[5]蔡志军.市政府与宗申产业集团签署北部湾水上飞机枢纽港合作框架协议[EB/OL].(2017-12-13)[2018-09-20].http://www.beihai.gov.cn/xwdt/bhyw/201712/t20171213_1623598.html.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17(11).
[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5-18)[2018-09-25].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8/c1024-28361421-3.
[8]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5-10-14)[2018-09-2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
[9]劉维付.民族文化媒体传播预警机制的构建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7(7).
责任编辑:杨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