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高校体育赛事对我国高校体育产业改革的启示

2018-06-11刘锟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18期
关键词:高校体育美国赛事

刘锟

摘 要:美国高校体育赛事的产业规模在全球可谓独树一帜,研究美国高校体育赛事的发展经验有利于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美国高校体育赛事管理、高校运动队管理、高校体育赛事文化内涵,并结合我国高校当前发展赛事产业的问题进行了论述。产业化发展方式建立起了美国特有的大学体育文化,进而影响着整个北美的体育文化生态和体育产业发展的走向,甚至助推着美国文化向全球的输出。

关键词:美国 高校体育 赛事 产业开发

中图分类号:G80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6(c)-0246-02

美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比较成熟,全美大学运动联合会(简称NCAA)是由美国和加拿大一千多所高校组成的庞大民间机构,为该机构服务的全职工作人员只有350名左右[1],NCAA拥有三个等级的几十个联盟及相关联赛,NCAA的大学生运动员高达4.6万人,在美国高校中相当活跃,其体育竞技水平之高,在全球高校中独树一帜。产业化发展方式建立起了美国特有的大学体育文化,进而影响着整个北美的体育文化生态和体育产业发展的走向,甚至助推着美国文化向全球的输出。从国际经验来看,高校体育产业化改革有利于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有利于带动国家的体育产业发展,有利于打造国家的整体形象和提升国家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借鉴美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经验,研究美国高校体育赛事的文化内涵是有必要的。

1 美国高校体育赛事分析

1.1 美国高校体育赛事管理分析

美国联邦、州、地方 ( 县、市) 政府都不设管理体育的机构[2],NCAA是美国影响最大的全国性大学体育民间组织。美国政府对高校不投入任何体育经费,因此美国各大专院校在政府不拨款的情况以商业发展的模式来获得体育经费,运动队管理也迅速突破了业余体育管理模式,引入了职业体育精神,建立起了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美国高校体育的市场化为美国各大高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体育发展资金,使其进入了良性发展。据美国卫生教育福利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5000多所较大规模的高校中,每年就有1万多名学生获得“体育奖学金”,约占学生总数的1.23%[3],可见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是可以促进高校体育福利事业的发展的。美国高校的体育竞赛具有相当浓厚的商业色彩,并且很多联赛项目是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因此很容易获得各财团和赞助商的支持。

1.2 美国高校运动队管理分析

美国高校对教练员的管理采用聘任制,很多国家队、国奥队和各大俱乐部的一流教练员纷纷在高校体育竞赛系统中任职或直接担任主教练,各学校也给予这些教练丰厚的回报,这为美国高校打造了一支高水平、学者型教练员队伍,这是美国高校运动队竞技水平始終保持在较高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的学校体育受职业体育价值观、余业体育价值观和自然教育理念的影响很深,因此美国中小学校(包括社会和家庭层面)都非常重视学校体育教育,在这种氛围下,美国各中小学培养出了大量的具有较高水平的优秀中学生运动员,这为美国高校竞技体育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美国高校也因此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学院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说“学院化”竞技体育培养模式已经成为美国高校体育市场化发展的重要保障,这也是美国世界级运动员大多来自于高校的主要原因,可以说美国高校具有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悠久历史,而其取得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4]。另外,加入NACC的学校对学生运动员的学业成绩也有相应要求,如果达不到相关要求则不得参加比赛,这有效地提升了运动员的个人文化素养,也使美国高校体育联赛中的各运动队具有较高的“整体文化素养”,使其始终具有强大号召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原因。

1.3 美国高校赛事文化分析

全美大学运动联合会共设23个正式比赛项目,其中球类项目就有13项,且影响和规模都远远超过其他10项非球类项目,以及其他7个非正式比赛项目,而球类项目中橄榄球、篮球、棒球、冰球又是其中最受欢迎的球类比赛项目,其运动队也最受各大高校关注,这与美国高校特殊的人文环境和传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美式橄榄球最早在美国一些著名高校中开展,如普林斯顿、哈佛等,因美式橄榄球比赛非常“野蛮、粗鲁”,比赛当天也被学生们称为“血色星期一”,美式橄榄球的“危险性”是促使NCAA成立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各大院校纳入一个体系之下的体育比赛项目;举行美国高校男子篮球冠军赛的月份被称为“疯狂三月”,因其特殊的时间安排使之受关注程度非常之高,观众群除了大学在校生外,还有运动员的亲戚朋友,包括他们的中学校友和家乡所在地的球迷,因此运动员及观众的情绪都极其高涨,比赛精彩程度不亚于职业比赛,这使美国的高校体育比赛不单单是一场赛事,更是运动员和观众集体参与的表演盛会[5]。美国高校的篮球运动文化历史悠久,其比赛规则的设置也十分吸引人,如NCAA的篮球锦标赛采用单淘汰赛,这就使比赛的惊险程度远高于其他赛制,这与美国大学文化中追求刺激与崇尚冒险的精神有一定关系;棒球比赛不同于橄榄球与篮球有激烈的身体对抗,而是一项张弛有度的相对“休闲”一点的运动,棒球运动在美国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但在高校中大规模开展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各高校积极开发棒球运动赛事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经济考虑,但同时棒球运动的比赛形式所蕴含的某些文化因素又弥补了美国高校体育文化中所欠缺的一些内容,比如“家庭”般的温情(本垒打的英文为“home run”)、团队中的牺牲精神,这些都调和着个性过分张扬的一些体育文化宣染,因此棒球运动也深受美国各大高校的欢迎;美国高校的冰球运动由于受气候和场地的限制,使得很多I-A组大学没有冰球队,而一些I-B组大学甚至C组大学的冰球水平却很高,但这些并没有影响到美国高校冰球比赛观众的上座率和收视率。冰球运动激烈的身体对抗,其危险性不亚于美式橄榄球运动,胆怯和恐惧与这项运动无关,时尚的元素也在这项运动中有独特的体现,它的团队协作、勇敢时尚的特性吸引着美国高校的年青人,它因此成为了美国高校最受欢迎的“四大球”运动之一。

另外,美国高校体育赛事可谓是综合性的大舞台,赛场内外为众多团体和个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行进乐团、拉拉队等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球队昵称、吉祥物、徽标等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同样具有很高的商业开发价值。

2 对我国高校体育产业改革的启示

2.1 对提高我國高校体育竞技水平的启示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原本投入就不足的体育经费更是捉襟见肘[6],因此必须找到发展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突破口以弥补经费不足的现状。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FUSC)下设有32个项目分会,其中“球类”项目有11个分会,球类项目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特别是“三大球”(篮球、足球、排球)在我国高校开展的非常普遍,提高“三大球”各级别比赛的竞技水平和观赏性是打开高校体育产业市场大门的关键。“三大球”竞技比赛可作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的突破口和排头兵,提高“三大球”联赛运营机制和管理的市场化程度,包括经费筹措、收入分配、教练员聘用、运动员培养等机制是关键因素之一。各学校“三大球”竞技水平的提高可以吸引社会资金的进入,从而摆脱对政府拨款的依赖,进入良性循环。

2.2 对培育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的启示

我国高校运动队中的队员很多来源于各省市体育专业队,甚至来源于一些退役运动员,与美国高校运动员主要来源于普通高中完全不同,这对我国高校体育竞技水平来说可以收到短期效益,但从长远来看这对我国高校运动队整体水平的提高是相当不利的,这种发展模式形成的高校体育文化是畸形的,是没有群众基础的,严重缺乏文化内涵。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的培育必须摆脱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应扎扎实实地从内涵发展做起,要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精心培养。体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高校体育有了文化内涵才能够真正与市场相结合形成高校体育文化产业,从而改变当前高校竞技体育比赛运营入不敷出的现状,最终使高校体育联赛运营成为我国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经费来源和强大助推力。

2.3 对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模式改革的启示

通过分析全美大学运动联合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它最初是由美国的一些著名高校联盟发起的民间组织,具有很高的自主权,同时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加盟的学校越来越多,影响力也不断扩大,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商业价值得到了进一步体现。我国高校体育产业起步晚,文化积淀不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简称FUSC)的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高校体育管理、联赛组织、赛事推广等在本质上还是依赖政府拨款,因此各级管理部门对其的行政干预较多,创新的自由度也相对较小,没有进入良性发展,这对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改革相关规定的限制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陈蔚云,朱秦生,池建,等.美国大学体育赛事赏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2] 潘前,王萍丽,朱庆.中美高校体育组织发展比较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12,31(5):43-45.

[3] 谭智平.高校运动队管理探索[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4] 张荣珍.中美高校体育运动竞赛比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12):65-67.

[5] 兰自力,孙辉.中美高校体育文化比较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11):133-134,139.

[6] 姜同仁.中美高校体育经费投融资现状的比较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3):38-40.

猜你喜欢

高校体育美国赛事
本月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