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民俗与武术起源的关联性研究

2018-06-11史一凡张银行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18期
关键词:武术

史一凡 张银行

摘 要:通过对传统民俗——南京高淳“跳五猖”的历史源起研究,探寻传统民俗与武术起源的关联性。综合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演、田野调查等科研方法,从历史发展、地域起源和动作剖析三个角度,归结出中国传统民俗与武术的发生、发展关联的一般性结论。以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智力支持和样本参照。

关键词:武术 传统民俗 跳五猖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6(c)-0243-03

Abstract: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folk customs,Nanjing Gaochun "jump five wild" ,historical research, explore the Traditional Folk martial art Association and the origin of the. By using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such as historical retrospection, logical deduction and field verification, the general conclusion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customs and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 is concluded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geographical origin and action analysis. The research period provides intellectual support and sample reference for the inheritanc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Wushu; Traditional folk; Jump five wild

置身信息化時代,民族民间体育受新媒体、城镇化、外来体育文化等的冲击,呈现日益边缘化的境地,民族固有文化遗产的深入发掘、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武术凝聚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而世界趋同正侵蚀着民族文化,“文化安全”急需回归民族本位文化。民族文化个性的彰显,认同的强化离不开武术起源“根系”的维护与培育,而武术与民俗息息相关。因此,对南京高淳地区民俗“跳五猖”中的武术文化探讨不仅能够丰富武术的起源论说,更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认同力、凝聚力的必然举措。

1 “武舞同源”的历史追溯

1.1 高淳跳五猖的源起

传统民俗表演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体现方式,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高淳传统民俗跳五猖早在2009年即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彰显江苏文化软实力的一张名片。在高淳地区盛行跳五猖民俗的两个自然村韩桥村与蒋王村中,当地村民皆认为跳五猖起源于西汉,为古代祭祀舞蹈,祭祀的是彼时开凿长兴荆溪河引流至广德的功臣张渤(民称祠山大帝),古代村民为感怀其功而设蘸祭祀,舞蹈以娱神。另据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及《广德州志》载:张渤身长七尺且精通道业,统领阴间兵马协助凿通河道。一方面,该传统民俗本身寄托了当地人对其功德的推崇与敬仰。另一方面,反映了早期先民“攘灾祈福”的心理,面对不可控之洪水猛兽的侵袭,人们因此在传统叙事中注入了阴间兵马的超自然符码,反应了以恶制恶的价值诉求。寄寓了人类与被改造之恶劣客观世界之间争锋、搏斗的斗争观念,为后来衍变过程中武术元素的融入铺垫了基础。

1.2 高淳跳五猖对当地武术的融摄

南京高淳地处山水之间,东邻茅山余脉,西靠石臼固城两湖,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高淳成为当时拱卫东吴首都建业(今南京)都城的军事要邑。据在高淳发现的《砖墙周氏宗谱》记载:三国时期周瑜曾在高淳西部的丹阳大泽操练水军。三国时期的战乱纷争,给高淳地区留下了丰富的军事战争遗迹,极大促进了该地区尚武风气的形成。在时间上与高淳跳五猖的起源时间具有一致性,高淳跳五猖与该地区武术的萌发以及两者交叉濡染可能即发生于此时此地。至宋元时期,高淳迎来了其地武术发展的转折时期。宋室南渡以后,大量北方移民随迁,将北方武术带入南方。不断注入的北方武术文化和南京在宋元后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地位变化,不仅拉动了高淳地区的“文昌”,亦促进了该地区的“武盛”(见表1)。

由表1可见,自宋元迄清高淳地区在文武两途入仕者呈现递增态势,总体上在明代达到巅峰,这与明代最初定鼎南京及其后长期作为王朝“留都”密不可分。而单纯从武职一途看,则以明清最为集中,这与中国武术于明清时期达于鼎盛的发展史相一致。文昌武盛为高淳地区武术及其相关民俗的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文武两途的兴盛不仅反映了高淳地区民众普遍的崇文尚武之风,反过来又促进了该地区尚武风气的浓郁和武俗的葆有传扬。宋元以降,基于南京在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都城地位和南北文化的不断交融互摄,营造了高淳地区浓郁的尚武之风,为武术与民俗的交叉濡染提供了良好的外环境,为跳五猖一类民俗吸收所在地域武术因子创造了现实条件。

2 “文武分化”的区域异衍

2.1 跳五猖的地域差异

笔者在高淳地区的跳五猖传播地区——桠溪韩桥村与固城蒋山村进行田野调查期间,发现高淳地区的跳五猖呈现出不同风格形式,分为“文五猖”与“武五猖”。两者相较,桠溪韩桥的“文五猖”,舞蹈的元素较为丰富,表演过程中的动作较为艺术化;而固城蒋山的“武五猖”更加具有原始粗犷的表现风格,“武、跳、打”的成分更为突出。在对蒋山村陶先生的访谈中了解到,蒋山村的武五猖在传承过程中受当地武术文化的影响,对其表演形式中对抗打斗、粗犷奔放的风格有着更多的保留与发展,形成了当地别具特点的跳五猖风格。两个村落的跳五猖同宗同源,但其在演化过程中转变的两种风格迥异的表演形式,印证了民俗在其流传过程中受到的不同文化影响。

2.2 “武、舞”分途的跳五猖

武术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武术文化负载的多少将成为其在国际传播中生命力强弱的标志,文化负载的越多,则越利于国际传播。跳五猖在高淳地区分化出的两种风格迥异的表演形式,必然受其所处地区的文化影响,在其村落的沿革过程中,桠溪地区受外界影响较大,村落呈现现代化发展趋势,而固城韩桥则较原始,以何、吴、李等宗族姓氏分布。据蒋山村何氏宗祠内宗谱记载,其先祖何执中(曾任北宋宋徽宗时宰相)和其孙何文忠(时为南宋枢密使)自北南渡,设居于蒋山,这种先祖的武术军事背景,给当地带来了武术文化与习俗。据蒋山村村民陶先生所介绍,本身蒋山地区武术传承历史悠久,历史上高淳地区的武状元、武进士等以蒋山地区数目为多。蒋山地区的武术文化发源,一部分来源于历史先祖的遗留传承,另一方面,因其当地武术相近的传统民俗习惯影响,习武之风渐浓,从而使当地百姓皆对“武”文化有所接触,可见其传统民俗与中华武术在这聚落村庄中,一直存在相互影响,相辅发展的历史一般性(见表2)。

由表2可见,两地区的武术民俗文化分布偏重,固城地区“武”文化传播更为普遍广泛。不难看出,跳五猖表演形式在地域分布上的悬殊差异,与当地武术传统文化的分布在地域上有着共同点,其在传播过程中必然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杂糅的衍变过程。

3 “武风舞形”的解析剖质

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高淳地区跳五猖外在表现形式及内涵文化进行剖析,挖掘其所蕴含的武术元素,展示其旧民俗中的新文化。

3.1 跳五猖“舞形”服饰动作表象分析

跳五猖主体表演神位共九,即东南西北中五方猖神及道、僧、土地和判官四位副神。九个表演者身着色彩華丽的神袍,面带神色狰狞、形象凶煞的木质面具体现出五猖神凶、神恶神的本质。头顶翎羽,背插靠旗糅杂了戏曲中武将的护背旗,身着神袍躯干、肩臂部分有铠甲甲片透露出其技击对抗的防卫护具之功用。其服饰的外在表象无一不透露出其蕴含的“武”的文化元素。表演时五猖手持“道具”也很有武术特点,东南西北中五方猖神各持宝剑、双刀、斧头、双剑、片刀皆是古代兵家利器。从其服饰的护甲铠片、手持的武术器械上来看,其传统民俗跳五猖在发生过程中本身就包涵了对抗格斗的内在意涵,成为其与武术起源相关联的有力佐证。

跳五猖表演动作凶悍、刚劲,极具军傩色彩。表演仪式之初,由武打形象鲜明的武者先行入场,迎神降界,手持钢叉,前撩后轮,进步后退之际辅以转身摆莲等武术动作,将“武”的风格元素展现的淋漓尽致。随后紧跟四位副神入场后相邀对武,极具技击对抗韵涵,后四神齐邀五位猖神入场,降神附体,祈请临坛,随后由道士引领,九神摆出各种阵法,暗喻以阵镇邪,以除妖魔。紧接着表演进入高潮,各方猖神舞刀弄斧,昂首对挡,架刀格扇,透露出副神相互切磋,正神对舞的意韵。整个表演环节、表现形式、步法动作皆与武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传统巫舞中这种以假想敌为对象的攻防动作,都不会是虚花应制之举,招招势势都必须认真。极具其技击对抗的内涵,和武术套路的“虚拟攻防”完全一致。这些都与高淳地区现存的传统民俗傩舞和流传武术套路相吻合[6]。

3.2 跳五猖“武风”文化内涵分析

传统民俗跳五猖糅杂了佛、道、天地阴阳、五行五方等古代哲学文化,五猖神方位归属及其所代表的五行五色,副神中和尚、道士、土地、判官,包含了古代传统的佛、道、神、魔的形象,体现出这一传统民俗融合多种民间信仰。武术萌芽与巫舞交融共生,武术套路的演进萌生于带有巫舞特征的原始武术,这是其魂魄。虽经过历久弥新的改变,形式或重于竞技、或重于娱乐、或重于健身,但均未超出本来的样貌[7]。而本身武术的形成,发展与内容方法上,就体现着中国古代古典的哲学理念、美学思想、兵法思想、伦理道德等丰富的传统文化。在当前社会背景之下,民族传统体育要想发掘自身的经济功能和商业潜力,更应自觉地与当地的民风民俗、宗教艺术,社会环境等融合起来[8]。传统民俗与传统民族体育——武术的发展历程中,必然受这些传统哲学的影响和引导,在内涵韵律上一脉相承。表演中的阵法、阵型更是与武术中的古代兵法思想相关联,是古代军事技术同源异流的两派分支。其武术风格,傩舞形态的外象表现,正是武术与传统民俗在萌生传袭中相互融合相互吸收的有力佐证。

4 结语

传统民俗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与武术有着一脉相承、相辅相融的紧密联系。对传统民俗的剖析整理有利于武术文化的传承发扬。通过对高淳民俗“跳五猖”的透析可见,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与当地武术源起存在的关联性。在现今文化趋同的大环境下,更应当积极探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武术和作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重要构成的民俗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发掘其文化价值,彰显中华武术文化个性,为“活态”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 吉灿忠,邱丕相.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人类学研究进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5):39-43.

[2] 于珊珊,杨青,袁野美哲,等.我国民俗文化现状研究[J].北方文学,2014(11):131-133.

[3] 高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高淳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4] 邱丕相,郭玉成.武术在国际传播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体育学刊,2002,9(6):59-62.

[5] 郑旻昱.高淳傩舞“桠溪跳五猖”研究[D].东南大学,2015.

[6] 程大力.武术套路的最初形态与模仿巫术有关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3(1):32-40.

[7] 谭广鑫,王小兵,王效中.武术套路艺术表征源自原始巫术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5):70-73.

[8] 郭文庭.民俗学视野中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1):55-57.

猜你喜欢

武术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功夫电影对武术传播的影响探析
刍议武术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方法的研究
塑“玉川武术”品牌 育自信阳光少年
武术健身推广的制约因素分析与发展对策分析
基于大武术观的我国武术发展路径分析
我们是如何将学生带进“武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