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学校
2018-06-11邱艳平戴志鹏
邱艳平 戴志鹏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讨了“互联网+”运用于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共享的相关问题,旨在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实现学校与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共享。本研究在分析我国目前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场地资源的各自特点基础上,论述了“互联网+”平台在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实现资源共享方面的优势,并阐述了基于“互联网+”的学校-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共享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 体育场地设施 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8(b)-0200-03
自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互联网+”逐步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共享平台。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并在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ITFIN)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可见,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已经达到一个全新高度。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1]。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并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体育领域,“互联网+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共享”尚未实现效率利用最大化。基于此,本研究以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内在的共生逻辑为切入点,在深入分析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和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各自特点,以及“互联网+”技术信息平台在资源共享方面的优势,系统阐述二者实现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共享的具体路径,旨在为我国全面推动全民健身运动进程中场地设施资源利用问题提供参考。
1 基于“互联网+”学校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自进入北京奥运时代以来,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站在了全面建设体育强国的更高起点,推动竞技体育事业、群众体育事业和学校体育事业全面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任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成为了一个重要工作抓手,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和社区场地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
1.1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现状
学校作为一个国家的教育机构,承担着广大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教育和体育技能教育功能,这需要相关体育场地设施作为硬件支撑。因此,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是我国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高度关注青少年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一直重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目前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总量明显增加,设施资源逐步趋向丰富。
在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中(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体育场地169.46万个,室内体育场地共16.91万个,室外体育场地共152.55万个。相比于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2003年),体育场地增加近1倍,室内体育场馆数量增加3倍,我国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总量明显增加,设施资源逐步趋向丰富。
(2)场地设施资源利用率偏低。
早在34年以前,党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体育场馆要改善管理,提高使用效率,要讲究经济效益,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多种经营”。近年来,很多学校也进行了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和开展多种经营的尝试,但实际上并未完全扩展到整个社会。现在城乡居民活动场所依然主要是公园、街头巷尾等非正规体育场所,仅28. 8%的人能利用单位和学校拥有的体育设施[2]。事实上,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只有在学校上课期间得到较为充分的资源利用利用,如学生的体育课、下课时间部分学生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体育活动。但在晚上、周末,尤其是寒暑假期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相对偏低,甚至基本处于闲置状态。
(3)场地存在管理真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学校合并成为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学校硬件设施尤其是体育场地设施在规模扩建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场地无人管理,造成较多数大型体育场(馆)因未得到利用而出现闲置[3]。以湖南城市学院朝阳老校区为例,由于学校迁往新校区,老校区的大部分体育场地也未得到合理的利用,室外篮球场变成老人饭后的闲暇散步场所,室内篮球馆也处于闲置状态。
可见,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占地面积大且设施资源多样,但由于对体育场地设施存在利用率偏低以及有些场地荒废化等问题,导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没有发挥其最大作用。如果把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对社区开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源浪费问题。因此,“互联网+”学校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共享是推动和发展体育的必然要求。
1.2 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现状
在我国逐步推进社区建设和加强社区服务的过程中,社区硬件建设逐步完善,其中就包括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目前,我国的社区场地设施资源逐步呈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1)社区体育场地设施项目类型多样。
在《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健身路径、多功能公共运动场等健身场地设施的建设全面启动。如社区多功能运动场涉及到笼式球类场地、轮滑(滑板)场地、健身路径、健身步道、健身广场、拼装式游泳池等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目前,我国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覆盖率超过70%,城市街道、乡镇健身设施覆盖率超过80%,行政村(社区)健身设施全覆盖。预计到2020年,新建县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500个、乡镇健身设施15000个、城市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0000个。
(2)社区体育场地设施配置失衡。
依据相关调查:北京市8个近郊区63.5%的街道办事处没有体育场地设施,上海市人均只有0.1m2的体育场地,广州市的公共体育场地不足20个,面积仅为115万m2,平均每千人占地不足200m2,距国家规定的平均每千人占地300m2相差较多。此外,天津、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南京等城市在调查时都反映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严重匮乏[4]。更为重要的是,室外场地设多于室内场地设施,结构设施存在不合理性;一些体育场地设施陈旧并损坏后也未及时去修护,导致其功能低,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3)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使用指导不足。
场地设施器材的有效使用离不开相关专业人员的指导,但我国目前80%以上的指导员都属于组织管理型,能指导居民科学健身进行具体操作的指导员在20%以下。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其中学历为初高中的占85%,学历为大专的占7.3%,而拥有社会指导员证的只有43.5%接受过社区派遣的指导任务。
可见,我国社区体育场地设施项目类型多样化,但是其体育场地设施配置不完整,体育专业指导员实践能力偏低。因此,“互联网+”学校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共享有利于更好推动社区体育活动开展,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和参与程度,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国家重要发展战略的实施,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2 基于“互联网+”的学校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共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依托“互联网+”实现学校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2.1.1 “互联网+”的集成功能
“互联网+”是指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5]。一般而言,“互联网+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共享”旨在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通信技术和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把互联网和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结合起来。“互联网+”有益于破解学校无形的“围墙”,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壁垒,解决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利用率偏低化、场地荒废化、闲置化的问题。同时,“互联网+”能够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促进社区体育发展,解决体育场地设施配置不完整和体育专业指导员实践能力偏低的问题。总之,体育场地设施利用领域的“互联网+”犹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之间的桥梁,实现二者之间的场地设施资源利用互动。
2.1.2 “互联网+”的政策倾斜
随着党和政府对于“互联网+”计划的高度重视,依托“互联网+”的学校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共享便成为一个社会热点。在2015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文件中指出: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因此,依托“互联网+”的学校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共享是必经之路。
2.2 依托“互联网+”实现学校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共享的具体路径
2.2.1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依托“互联网+”共享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
(1)场地:学校运用手机APP进行学校体育场地定位。
通过定位可以显示所在地区的学校体育场地,同时,运用APP反映来反映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开放时间、地点、运动项目类型以及场地的收费标准。通过信息分享的方式,有利于解决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闲置浪费的问题。
(2)开放方式:有偿性与无偿性相结合。
有偿与无偿相结合的共享模式是指学校一部分设施免费向社区开放,而另一些体育场馆在开放时则收取一定的费用[6]。根据《全民健身条例》规定,学校可以根据维持设施运营的需要向使用体育设施的开放人群收取必要的费用,收费标准应经当地物价部门核准,并向社会公示。对青少年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原则上实行免费。以益阳市湖南城市为例,学校室内篮球馆通常在周末晚上是对外开放的,而收费模式则是采取有偿性收费,收费的标准根据不同居民的不同需求进行收费,费用的高低取决于居民的实际需求和消费方式。这有利于更好的建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网络平台。
(3)建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网络平台。
第一,场地设施基本信息的统计,其中基本信息包括场地面积、设施生产、设施规格、设施安全性以及相关规定与政策;第二,场地设施使用信息的记录。其中使用信息包括使用方法、用途、服务设施;第三,场地设施的维护。其中维护包括定期检查、定期修理、定期更新。从体育场地设施信息的统计到体育场地信息的记录再到体育场地设施的维护,有利于提高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管理,有利于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
2.2.2 社区体育设施资源依托“互联网+”共享学校体育设施资源
(1)场地:社区运用手机APP进行体育场地预约。
通过APP能迅速了解到所在地区的学校体育场,并且,根据自己的需求能够了解到距离自己最近的学校体育场地以及它的开放时间、运动项目、收费标准进行线上预约。这有利于满足不同居民对不同运动项目以及时间段的要求。
(2)合理运用智能设备。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移动互联网已随处可见,可以运用手机应用进行体育场地的打卡,运用运动手环进行统计运动步数、卡路里的消耗,运用微信、QQ等软件进行登入以及实名认证。居民可以根据自身对于运动项目、运动场地的各种需求进行选择。以湖南城市学院为例,周六周日的晚上,社区会组织在学校体育馆内篮球馆比赛,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提前进行场地预约、裁判员预约、座位预约。这有利于解决社区体育场地设施配置不足,专业指导员偏少的问题。
(3)建设社区体育信息发布平台。
第一、社区比赛消息的发布,主要是发布居民可以参加的比赛消息以及一些其他的小型的比赛消息;第二、健身知识的传播,主要是告诉大家一些健身的注意事項以及健身常识和训练方法;第三、体育场地设施使用情况的推送,根据APP的数据采集,将不同时间段、不同设施以及不同场地的使用情况及时公布给居民。从社区比赛消息的发布到健身知识的传播再到体育场地设施使用情况的推送,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参与度,有利于增强居民的激情,有利于推动社区体育的发展。
3 结语
依托“互联网+”学校—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共享可以实现学校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共享效率最大化,在破解学校体育开放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相关问题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平台传播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学校—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广泛共享,这对于促进我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的科学规划和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晓娜.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8-02-06(004).
[2] 曹可强.高校体育场地的社会开放策略[J].体育学刊,2004,11(2):86-87.
[3] 李梦园.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体育场(馆)供给结构失衡的主要问题、成因及改革路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7,39(4):19-23,32.
[4] 张吉慧,王剑.我国社区体育场地建设与社区体育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7(6):62-63.
[5] 马化腾.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J].理论与当代,2015(6):52.
[6] 李骁天,王凯珍,彭程.我国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共享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10):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