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环境大众风险感知与户外锻炼行为研究综述
2018-06-11侯鹏
侯鹏
摘 要:研究方法与目的 采用文献资料法,从PM2.5、风险感知、大众体育锻炼行为、户外环境锻炼行为差异等方面,对近年来我国PM2.5环境下大众风险感知与户外锻炼行为研究进行综述。研究结论 户外锻炼人群在锻炼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的获取途径、PM2.5对身体危害性的认知程度、与大众人群对体育锻炼等未知领域的风险不可控性等方面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并提出PM2.5环境下风险感知与大众锻炼行为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PM2.5 风险感知 户外锻炼行为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6(b)-0215-04
PM2.5的污染问题成为现阶段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中的重要污染问题,从我国AQI技术规定(试行)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发布,我国政府便开始着重保护及改善生活生态环境,从而保障人体健康[1]。PM(Particulate Matter)其特点为颗粒半径小、毒性强、在空气中存活时间久、传播距离远[2],近年来学者对PM2.5的研究多为PM2.5污染特点及影响健康程度上有所研究,少有将风险认知与体育运动等角度对PM2.5污染风险进行研究。风险认知指个体对外界风险的感受和认识,强调个体主观判断及感受适应性[3]。居民的运动风险认知主要集中于探究如何对各种健康锻炼风险做出反应[4]。人们深知空气污染下环境中进行锻炼的效果必会被削弱[5],甚至产生不良影响[6]。本文通过近年来的文献梳理,对我国PM2.5环境下大众风险感知和户外体育锻炼行为综述,以PM2.5为切入点,分析户外体育锻炼人群对PM2.5的风险感知,并从文献中获取有效数据,提出若干问题,为之后进一步深入的科学探究提供借鉴。
1 PM2.5环境与户外锻炼行为的综述
1.1 国内关于PM2.5环境与户外锻炼行为的研究综述
污染与健康等问题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领先发展城市率先进行了环境污染的数据监测,并且进行了相关研究[7]。但因为检测设备及系统问题,不能全面分析其特征。曹德康、苏建忠(2012)研究中介绍了PM2.5的定义、来源、特性、危害、监测方法以及防治策略[8];兰健在《北京市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损失研究》中指出北京市大气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几近21.28亿元[9];赵传阳(2013)关于粉尘的研究中指出:呼吸和心血管系统会受PM2.5影响,在大量的PM2.5进入体内后呼吸道和肺功能会出现不良情况[10];苗艳青有研究指出:空气污染对人体负作用极大,且负作用易导致疾病发病率[11];杨宇轩(2013)等在PM2.5与人体健康关系探究中发现PM2.5造成的人体伤害应受到有关部门重视,并加紧采取控制措施,以增进人体健康[12];吴涛在其研究中提到环境污染对锻炼者生理及心理的影响,提出了相应防控措施和手段[13];刘云、周兰君在研究中提到人们选择在空气污染的运动环境进行锻炼,不仅锻炼效果折半,甚至会产生负影响[14];孙艳(2003)研究发现:运动状态下空气质量如果不合格,其吸收有害物质量数量比正常人体要多出数倍[15-16];冯亚峰(2013)在研究中指出:气象会改变运动效果,空气质量逐渐变成影响运动效果的关键因素[17]。由此可见,国内对PM2.5等污染物研究集中于理化性质、来源解析、健康效应与大气能见度等方面[18-22],缺少探讨环境和大气污染物浓度对运动锻炼的影响。
1.2 国外关于PM2.5与户外锻炼行为的研究综述
姚增权[23]对国外二十年空气质量模式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发现发达国家在空气质量方面探究和改革颇多。周胜男(2013)[24]从管理层面对美国政府管理大气污染的模式进行了研究,并获得经验,后与北京空气质量管理模式比较,发现整体上存在问题:(1)政府机构管理成本消耗大;(2)行政效率逐渐下降;(3)污染源管理不到位;(4)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问题考虑不周。Bertil Forsberg、Hans-Christen Hansson、Christer Johansson、Hans Areskoug、Karin Persson等[25]在纳维亚地区研究出富含硫酸的颗粒污染物最威胁健康。朱增银(2013)[26]总结了国内外有关PM2.5的研究及其相关的污染防控管理经验:主要内容包括PM2.5的污染特征、污染物、污染源情况、对大气能见度及人体健康的危害等方面。
目前,尽管对PM2.5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对关于PM2.5环境对体育锻炼的影响研究还是相对较少,在国外由于PM2.5概念应用实际意义无法与国内相比,因此相关文献较少,还是明显缺乏对包含城市特色的户外运动人群的研究。
2 PM2.5环境下大众风险感知与户外锻炼行为综述
2.1 风险感知
风险感知(Risk perception)属心理学,鲍尔(1960)认为风险感知包括两个因素:(1)决策结果的不确定性;(2)错误决策后果严重性[27]。1970年代以来,西方关于风险感知的研究主要有心理学和文化等两种路径:前者认为风险感知由情景和个体两方面因素决定,应将公众的风险感知作为风险管理与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后者认为风险是一种社会的、文化的建构物,它无法脱离背景而被独立地测量[28]。英国皇家学会1992年提出风险感知的经典定义,把风险感知定义为人们对危险和收益的信念、态度、判断和情绪,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化和社会倾向[29]。李景宜(2005)通过分析得出在风险信息的传播方面,团体因素的影响远远落后于各类媒体[30];邵希娟(2006)研究行为决策及其理论研究的发展过程,并分为了三个部分[31]。胡象明(2014)研究到社会稳定风险的高低取决于公众基于对风险的感知而产生的抗争意愿和行为[32]。综上,风险感知是对外界环境及刺激生成的一系列情绪、认知等心理的因素。通过文献可以发现,当人们面对PM2.5这个概念时人们首先会通过各类媒体知晓,这其中涵盖到个人对于媒体及其他媒介的信任度及認可度,其次通过个人的感观来判断风险的大小,这其中周边人群、个人情绪、日常习惯、团体行为等客观原因,来做出下一步风险感知后的行为。
2.2 户外体育锻炼者PM2.5状况的感知途径及认知
经调查数据可知50%的人群是通过电视作为获取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途径;28.7%的人是通过网络(手机APP、相关网站)作为获取城市空气质量的途径;8.4%的人是通过阅读报纸来获取空气质量状况信息;12.0%的人对空气质量状况的获取途径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来获得的[33]。网络方面,虽然相关空气质量信息数据较为及时,但由于大众群体的差异性、对网络该方面信息的关注等因素,使一部分人群无法从该资源上获取有效信息数据。因此,网络媒介途径收到一定限制,致使部分体育运动人群缺乏对空气质量状况的一定了解,不能根据PM2.5来进行户外运动项目或形成的更改调整等事宜。
国外研究表明,雾霾情形下人群呼吸道反应会显著加强,如咳嗽、哮喘、呼吸道感染等,有甚者會出现心血管系统紊乱[34]。据相关数据显示,雾霾状态下的危机身体健康的物质是普通天气情形下的近百倍[35],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当严重。还有研究发现:人体对各种大气污染物的吸收率通常在80%以上[36]。表1显示大多数户外运动人群都只是略微了解,青少年人群占到67.7%,中年人群占到61.9%,老年及其他人群占到48.3%。老年及其他人群认知不清的状况明显高于青少年人群和中年人群。这可能与退休人群中学历低人数占比较高相关。
2.3 户外体育锻炼者对PM2.5风险感知程度
由表2看出,不同人群对PM2.5与健康的了解整体偏低,这说明户外体育锻炼人群对PM2.5与健康的认知及了解程度整体不够。可看出户外运动人群在享受运动锻炼给予人体身体的正常机能和健康水平的同时,并未考虑到锻炼过程中的不良因素,忽视了PM2.5带给身体的不良效应,极易使部分人群在受污染环境中锻炼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据数据显示,PM值的高低与人体健康之间存在着显著负相关。苗艳青(2008)研究到PM2.5指数高低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月均门诊量之间显著相关,伴随着指数的增高,门诊量越高[11]。同样在欧美国家也有相关研究表明,医院的哮喘病发病率以及死亡率会因大气中颗粒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37]。
根据已有研究显示,PM2.5的浓度季节变化规律为:春季、冬季高,夏季、秋季低[38-40]。王越等、李兰等和王淑英等的研究结果表明颗粒物PM2.5日浓度变化相同,即颗粒物浓度变化“驼峰式”:06:00~08:00,18:00~20:00,01:00~04:00、13:00~15:00,其他时间段浓度在两者之间。根据数据显示,大部分退休人群及相似人群多在上午06:00~08:00进行体育锻炼,显著高于青少年人群和中年人群;而青少年人群在下午18:00~20:00进行锻炼的人群显著低于中年人群和退休人群;青少年在较弱污染期进行锻炼的占比高于退休人群及中年人群。退休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因生活中种种压力,可随意调配运动时间。此类人群更喜好于早晚运动,其时间段是“最不适宜”运动;中年人群因日常行程更倾向于傍晚后的运动,其时间段也并不是“最适宜”时间段;青少年人群因学校课程特征,例如体育课避开了污染“双峰”期,且课程要求光线和感观良好时间段,选择了“适宜”运动时间段。因此上述研究均表明,目前户外锻炼人群的风险感知能力平均水平相对较低,并不能正确理解到何时何地进行锻炼最为适宜,处于懵懂状态,多根据自身喜好进行锻炼,导致风险程度增高,如何使大众锻炼人群提升风险感知能力,以及更好的在PM2.5环境下进行最为适宜的运动,是本研究后续的要完成的工作。
由此通过以往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大众主要通过电视媒体和网络来进行户外锻炼的风险感知,而在锻炼过程中更注重的是锻练场地和天气问题,符合我国目前的趋势和锻炼范围,但在锻炼时间上,大众人群还是比较盲目,对于锻炼时间的认知较为缺乏,在风险感知把握能力上较为欠缺,应当提升大众在最适宜锻炼的时间下锻炼的风险认知上的水平。
3 问题思考
(1)对于户外锻炼人群对PM2.5风险感知的调查与研究,更加充实了PM2.5环境下风险感知与户外锻炼人群方面的相关研究,一方面居民对PM2.5等环境保护意识的感知通过种种媒介较之前已有大幅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存在了一定的感知能力,使大众户外锻炼人群在锻炼时可以降低安全风险率。但通过文献发现多数人群感知风险的能力及方法较为单一,建议今后的研究发现更多增强大众风险感知能力的媒介,使大众锻炼人群更有效的对PM2.5环境和户外锻炼行为进行清晰的认知,使大众锻炼人群在锻炼时间等风险认知上更加科学合理的完善,以达到真正健康的目的,这也是后续要研究的问题及要达到的目的。
(2)PM2.5环境在我国将是一个持久状态,短时间无法解决的硬性问题,因此建议研究者在后续研究中探讨在不同PM2.5环境等级下如何进行最适宜的运动强度;以及在相同PM2.5浓度下采取何种方法,譬如不同地区不同时段不同强度以及多样的组织形式等,并进一步进行数据的实证研究,可使其对人体的损害几率降低到最小,且对身体有益。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网站.环境空气质量(GB3095-2012)[EB/OL].(2012-02-29)[2012-04-10].http//kjs.mep.gov.cn/hjbhbz/bzwb/dqhjbh/dqhjzlbz/201203/t20120302-224165.htm.
[2] Laden F,Neas LM,Doekery DW ,et a1.Association of fineparticulate matter from diferent sources witlI daily mortMi~in six US cities[J].Environ Health Perspect,2000,108(10):941-947.
[3] Slovic P.Perceived Risk,Trust,and Democracy[J].Risk Analysis,1993,13(6):675-682.
[4] Frewer O.The Public and Effective Risk Communication
[J].Toxicology Letters,2004,149( 1-3):391-397.
[5]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633-2012)[EB/OL].(2012-02-09)[2012-04-10].https://baike.baidu.com.
[6] 王辉. 以“颗粒物(PM10、PM2.5)污染”看户外体育锻炼人群对空气质量的感知[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2, 28(4):36-39.
[7] 吴涛,李敬东.环境污染对体育锻炼效果的影响[J]沈陽体育学院学报,1992,41(3):24.
[8] 曹德康,苏建忠,黄以哲,等.PM2.5与人体健康的研究现状[J].武警医学,2012,23(9):803-805.
[9] 兰健,增诚.北京市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损失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2(9):35-42.
[10]赵传阳,李永安,刘学来.粉尘PM2.5及其对人体的危害[J].制冷与空调,2013,27(4):403-406.
[11] 苗艳青.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基于健康生产函数方法的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5):205-209.
[12]杨宇轩,闫思琪,聂雨晨,等.某市大气中PM2.5污染状况及其人群健康危害防护策略[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9):472-474.
[13]吴涛,李敬东.环境污染对体育锻炼效果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2(3):24-27.
[14]刘云,周兰君.现阶段我国城市居民体育锻炼环境状况的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8(2):8-10.
[15]孙艳,沈恒根.空气质量对体育运动者呼吸的影响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运动人体科学,2003,20(2):42-44.
[16]邓树勋,王健,乔德才.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7]冯亚峰,董长雨,韩勤英.论气象条件对居民体育锻炼的影响[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3,32(1):24-26.
[18] 申海军.自然环境中的物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体育锻炼措施[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5(2):94.
[19] Lv W W,Wang Y X,Querol X,et al.Geochemical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race metals in atmospheric particulates in Wuhan,central China[J].Environmental Geology,2006,51(1):121-132.
[20] Duan J C,Tan J H.Atmospheric heavy metals and Arsenic in China: Situation,sources and control policies[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13,74:93-101.
[21] Tan J H,Duan J C,Chen D H,et al.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aze during summer and winter in Guangzhou[J]Atmospheric Research,2009,94( 2) : 238-245.
[22] Zhou Y,Hammitt J,Fu J S,et al.Major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Health Impacts from Controlling Air Pollutants with Nonlinear Chemistry: An Application to China[J].Risk Analysis,2014,34( 4) : 683-697.
[23] 姚增权.国外空气质量模式研究现状及展望[J].电力环境保护,1999,15(3):27-31.
[24] 周胜男,宋国君,张冰.美国加州空气质量政府管理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3,35(8):105-110.
[25] Bertil Forsberg,Hans-Christen Hansson,Christer Johansson,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方性和区域性大气颗粒污染对健康影响的比较评价[J].A M BIO-人类环境杂志,2005,34(1):11-19.
[26] 朱增银,李冰,赵秋月,等.对国内外PM2.5 研究及控制对策的回顾与展望[J].环境科技,2013,26(1):71-74.
[27] 井淼, 周颖, 彭娟. 论消费者购买行为中的感知风险[J]. 消费经济, 2005, 21(5):22-25.
[28] 黄杰,朱正威,赵巍.风险感知、应对策略与冲突升级——一个群体性事件发生机理的解释框架及运用[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57(1):134-143.
[29] 伍麟,张璇.风险感知研究中的心理测量范式[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2):95-102.
[30] 李景宜.公众风险感知评价——以高校在校生为例[J]. 自然灾害学报,2005,14(6):153-156.
[31] 邵希娟,杨建梅.行为决策及其理论研究的发展过程[J].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5):203-205.
[32] 胡象明,王锋.一个新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分析框架:风险感知的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 2014(4):101-108.
[33] 原瑞瑞.尧都区户外锻炼人群与空气质量的调查与分析[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5.
[34] Radojevic M,Muraleedharan TR.Personal particle exposure monitioring using nephelometry during haze in Brunei[J].Atmosphereic Environme-nt,2000,34(11):2733-2738.
[35] 徐慧慧,张江华.雾霾对健康的影响与预防[J].生命与灾害,2013(2):6-7.
[36] 陆学艺.社会结构的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7] 岑世宏.京津唐城市群大气PM1O和PM2.5理化特征及健康效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
[38] 王越,栾英,吴昊.哈尔滨市空气污染指标时间变化规律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30(3):44.
[39] 李兰,魏红明,姜明兰,等.武汉市PM10空气污染日变化及其高污染时段特征[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30(1):39.
[40] 王淑英,张小玲.北京市PM10污染的气象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07,13(1):181.
[41] 召仔,龙义,时宗波.都市大气环境中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J].环境保护,2000(l):24-26.
[42] 李高華.大气细颗粒物(PM2.5)对健身人群心肺功能的影响[J].运动, 2013(22):148-149.
[43] 吴健生,廖星,彭建,等.重庆市PM2.5浓度空间分异模拟及影响因子[J]. 环境科学, 2015(3):759-767.
[44] 曾贤刚,谢芳,宗佺.降低PM2.5健康风险的行为选择及支付意愿——以北京市居民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1):127-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