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优秀男子网球运动员身体形态分析
2018-06-11吴清源赖晓红
吴清源 赖晓红
摘 要:网球被誉为世界第二大球类运动,风靡全球。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现代网球比赛已发展成为每年持续时间长达10多个月的高度职业化的赛事。近年来我国女子网球选手在国际大赛中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绩,但男子选手的战绩却不尽如人意。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世界优秀职业男子网球运动员的身高、体重、BMI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并为我国男子网球运动员的科学选材提供参考。
关键词:网球 运动员 身体形态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8(b)-0172-03
Abstract: Tennis, known as the second ball game, is popular all over the world. After decades of development, modern tennis has developed into highly professional events lasting more than 10 months each year. In recent years, China's female tennis players have made a series of brilliant achievements in professional competitions, but oppositely, male players achievements are not satisfactory. Us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the paper analyzes the height, weight and BMI of the world elite male professional tennis players, which could be helpful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 level of Chinese male tennis players.
Key Words: Elite tennis players; Male; Morphology
网球运动是一项技能主导类的隔网对抗项目。作为盛行世界的第二大球类运动,它吸引无数职业选手和业余爱好者参与其中。90年代后,随着球拍、拍弦科技的不断革新,以及击球技术的不断进化,现代网球运動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即所谓的强力网球(power tennis)时代[1]。与此同时,伴随着这些改变,运动员的身体形态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本文通过对世界优秀男子网球运动员的身高、体重、BMI的综合对比分析,揭示世界优秀男子网球运动员这3项基本参数的规律,并为我国男子网球运动员的科学选材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1 身高
身高是评价运动员纵向发育水平的主要形态指标,主要反映人体形态结构与生长发育水平[2]。对于网球运动员而言,身高越高,在比赛中发球的优势通常会越明显[3-4]。发球是网球比赛中唯一不受对手回球影响的击球技术,同时也是网球比赛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在身高上具有优势的运动员往往可以发出速度快、旋转强烈、落点精准的发球,这有助于他们在自己的发球局得分,从而更轻松地保住发球局。据调查,运动员在发球局的得分明显高于接发球局[5]。此外,运动员身高越高,发球时的击球点和成功率就越高,发球的速度也越快[4]。
李勇[6]统计了2000年至2009年ATP单打年终排名前10的男子网球选手,发现他们的平均身高为1.85m;郭立亚等[7]人的研究则发现,世界优秀网球男运动员的平均身高为184.52cm,而欧美运动员和亚洲运动员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84.89cm和178.63cm。欧美运动员平均身高和总体平均值基本相当,而亚洲运动员平均身高低于欧美运动员,处于劣势,且欧美和亚洲运动员身高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身高上的劣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亚洲选手的发球和网前技术,进而抑制了他们竞技能力的提高,使得他们在和欧美选手的对抗中很难占据优势。
2 体重
体重是描述人体横向发展水平及重量发展变化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体现运动员身体充实度和力量的主要标准[8]。网球运动中,大部分击球动作都要求身体的某几个部分协调发力从而产生自下而上、从后向前的协调的动力链,最后产生的动量与质量、蹬转速度有关[9]。因此,保持适度的体重对网球运动员而言至关重要。据调查,世界优秀男子网球运动员的平均体重为79.02kg;欧美和亚洲男子网球运动员的平均体重分别为79.29kg和74.17kg,两者重存在差异性(P<0.05)[7]。体重上的劣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亚洲选手击球的力量和旋转,导致他们无法击出像欧美选手那样的大力并且带有强烈旋转的底线抽球。
3 BMI
BMI(Body Mass Index) [体重(kg)/身高(m)2],也称为体重指数或身体质量指数,是反映体重与身高之间的关系,又与体成份密切相关的判定人体胖瘦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10]。由于顶尖水准的网球运动员的体脂率普遍低与常人[11-12],因此,对于网球运动员而言,BMI值越高,其肌肉量也越高,爆发力就越好[13-14]。Wong等[12]对12名优秀香港网球队运动员进行研究后发现,BMI值高的运动员和BMI值低的运动员相比具有更快的发球速度。Gale-Watts等[13]对1982—2011年参加网球四大公开赛的男子运动员的BMI进行统计并分析后发现:自1982年以来,在大满贯男子赛事中,获胜者的BMI由22.5kg/m2以下增长至23.5kg/m2;同时,胜者的BMI逐渐超过负者,并且自2001年开始,胜者的BMI高于负者。逐渐增加的BMI以及胜负方的BMI对比都说明,网球正在逐渐从一项耐力性运动转化为爆发性运动,这意味着运动员的需要具备比以往更加出众的无氧能力,更大的肌肉量和更强的爆发力将是选手在大满贯赛事中取胜的重要因素[15]。
在现代高水平的职业网球比赛中,运动员都朝着底线进攻型、全面型发展。身材高大化将是网球运动员发展的必然趋势[16-17]。身材高大的运动员在发球、底线上升点正反拍抽球、和网前高压球这几项技术环节中将更具优势。但是,对于网球运动员而言,身高并不是越高越好。因为网球是一项结合时间与空间的运动,快速而准确地移动是取胜的关键。在比赛中,运动员需要重复多次地进行不同方向的加速冲刺与减速急停,从而移动至合适的击球位置并完成击球。运动员的身高越高,其步长就相应地增加,移动的准确性就会下降。此外,尽管更大的体重将有助于运动员在底线击出力量更大、旋转更强烈的球,但对网球运动员而言体重也不是越大越好。运动员的体重越大,其惯性就越大。这会使运动员加速冲刺和减速急停的能力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导致他们在移动时承受的更大身体负荷,使得他们受伤的几率增加[18]。因此,大满贯赛事中获胜方男运动员的BMI在增至23.5kg/m2之后并没有持续性增加,而是相对稳定在这一数值[13]。
4 结语
现代网球运动员都朝着底线进攻型、全面型发展,身材高大化将是运动员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过高的身高会影响运动员移动的精确性,并且过大的体重会增加运动员受伤的几率,因此,当今优秀男子网球运动员的平均身高约为185cm,平均体重约为79kg,BMI相对稳定在23.5 kg/m2上下。以上数据可作为我国男子网球运动员选材依据,为我国男子網球竞技水平的提升打下基础。同时,鉴于网球正在逐渐从一项耐力性运动转化为爆发性运动,运动员的需要具备比以往更加出众的无氧能力。因此,训练的重心应放在发展间歇性的无氧能力上,而不是放在长时间、中等强度的有氧训练上。
参考文献
[1] 吴忠芳.网球单打比赛的生理学分析[J].运动生理暨体能学报,2006(4):21-28.
[2] 陈颇,诸文兵,殷樱,等.2006-2007赛季NBA运动员年龄、球龄与身体形态特征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4):88-93.
[3] Bonato M, Maggioni M A, Rossi C,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nthropometric or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maximal serve velocity in professional tennis players[J].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 Physical Fitness,2015,55(10):1157-1165.
[4] Vaverka F, Cernosek M. Association between body height and serve speed in elite tennis players[J]. Sports Biomechanics,2013,12(1):30-37.
[5] O' D P, Ingram B. A notational analysis of elite tennis strategy[J]. J Sports Sci,2001,19(2):107-115.
[6] 李勇.从近十年网球年终排名看世界优秀选手的形态特征及发展格局[J].四川体育科学,2013(5):73-75.
[7] 郭立亚,杨锋.世界优秀男子网球运动员年龄、球龄与身体形态特征分析[J]. 中国体育科技,2009,45(1):71-74.
[8] 邢红林.对我国男子排球联赛运动员年龄、身高、体重及克托莱指数的动态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4):47-49.
[9] 陶志翔.网球运动教程[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10]许浩,姜文凯.对江苏省成年人BMI指数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1,22(6):39-43.
[11]Kovacs M S. Tennis physiology: training the competitive athlete[J]. Sports Medicine,2007,37(3):189-198.
[12]Wong F K, Keung J H, Lau N M, et al. Effects of body mass index and full body kinematics on tennis serve speed[J]. Journal Of Human Kinetics,2014,40(1):21-28.
[13]Galewatts A S, Nevill A M. From endurance to power athletes: The changing shape of successful male professional tennis players[J]. 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2016,16(8):948-954.
[14]Nevill A M, Winter E M, Ingham S, et al. Adjusting athletes' body mass index to better reflect adiposity in epidemiological research[J]. J Sports Sci,2010,28(9):1009-1016.
[15]Fernandezfernandez J, Sanzrivas D, Sanchezmu?oz C, et al.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On-Court vs Running Interval Training in Competitive Tennis Players[J]. J Sports Sci Med,2011,10(3):540-545.
[16]陈正,刘青,唐小林.世界网球女双发展趋势及我国网球女双发展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975-977.
[17]陈光华,吕利平.公开赛以来世界优秀男子网球运动员职业规律的研究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3):43-48.
[18]Kovacs, Mark S, Roetert, et al. Efficient Deceleration: The Forgotten Factor in Tennis-Specific Training[J]. Strength & Conditioning Journal,2008,30(6):5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