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武术课堂教学运动负荷安排
2018-06-11赵海滨
赵海滨
摘 要:武术作为中小学必学内容已规定多年,然而,因地区差异、师资问题、学生实际、教育功利性等原因,影响着武术在学校的有效开展。本文在笔者主持的江苏省第11期省教研室重点课题《武术进校园区域推进的策略研究》的研究基础上,仅从武术课堂教学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对教学目标的影响来研究。
關健词:中小学 武术课堂教学 运动负荷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6(b)-0171-02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特色,它源远流长,既是人们喜闻乐见、防身健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又是讲究对立统一、阴阳五行的民间文化。20世纪60年代初,武术正式成为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之一,目的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并以此强身健体,振奋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武术作为国家规定中学生必学内容,在各类学校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展。如何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发挥武术运动的特殊价值,涉及到很多的教学因素。本文仅从运动负荷的角度来阐述在武术教学中如何有效、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促进学习目标达成。
1 武术课堂教学的类型与运动负荷安排
运动负荷是指运动主体所承受的运动刺激,及其生理心理应激的值。通过人体外部可以观察到的运动统称运动刺激,如人体位移、位移的速度、时间、高度、长度等;由运动刺激而引起的运动主体心率、呼吸、能量消耗等方面的变化,称生、心理应激值。
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锻炼三者因目标价值追求不同,对运动负荷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运动训练的负荷通常是在以不造成运动伤害的前提下,使运动主体承受较大甚至是最大的负荷,引起其内部变化,挖掘最大潜力;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教育价值追求,宗旨是为了实现课程目标。体育教学的运动负荷是根据学习目标而变化,可能是有氧负荷,也可能是大负荷等,在教学中不能将它作为一个外部数据来看,而是将它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来运用。运动负荷关系到学生承受的生理负荷,影响学生的体能发展,还影响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影响学生运动技能掌握与运动效果。
武术课堂教学的类型,从学习内容上来分,因武术套路动作基本可以单独练习,一套动作是由若干个单独动作组成,由此,课的类型可分为新授课(由几个新动作组成)、新授加复习课(已学动作加新动作组成)、复习课(由已学会动作组成)。在学习新动作的新授课中,主教材武术动作学习的运动负荷不宜大,特别是强度要小,密度可稍大。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建立动作概念,了解动作路线和方法,能基本做出所学动作即可,所以,小强度,多反复地重复刺激,容易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新授加复习课,是武术套路教学中最常见的课型,此时复习的动作处在改进、提高阶段,新动作还在掌握之中,运动负荷可稍大,特别是复习动作时增加强度(体现在功架到位、劲力顺达上)。复习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巩固、熟练运用已学动作。这类课的运动负荷要大,特别是强度要大,相对完整的练习次数可少些。
2 武术课堂教学内容与运动负荷安排
武术运动是一个全身性的运动,承受的是全身性的负荷。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是以套路运动为主,是以技击动作为内容,以攻守进退、动静徐疾、刚柔虚实等相对的运动有规律地组合而成的整套动作。以组合动作连续练习,因运动节奏的不断变化,时快时慢,时动时静,身体重心时高时低,所以运动负荷较大。反之,单个动作练习运动负荷较小。虽然武术是全身性负荷运动,但练习的内容不同,身体局部承受的负荷也有区别。如拳术运动,长拳的负荷,特别是运动强度要大于太极拳。下肢的负荷就大于上肢;器械运动,上肢的负荷明显增加。器械重量的不同也影响到负荷的不同;攻防为主的学练,对学生的心理负荷影响较大。所以,在武术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充分考虑动作的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处理好运动密度与运动强度的关系。
3 武术课堂教学对象与运动负荷安排
运动负荷的有效性是看如何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学生体能发展离不开运动负荷的刺激,有效的运动负荷应该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能水平、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其身心发展水平也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运动负荷的承受能力也有显著差异。年龄越小,相对安静心率越高,承受无氧代谢、局部力量和静力性用力能力相对较低。反之,年龄越大,承受无氧代谢、局部用力和静力用力相对较高。我们教育学者和专家将中小学划分为:水平一(小学1~2年级)、水平二(水平3~4年级)、水平三(小学5~6年级)、水平四(初中阶段)和水平五(高中阶段)。各学段学生的学习特征不一样,运动生理学对不同学段运动负荷的要求也不一样。学校武术运动(长拳、器材等)特点之一是以无氧代谢为主,局部用力与整体用力结合,动力用力和静力用力结合。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运动负荷的安排既要考虑到年龄性别特征,还要考虑到武术运动自身的运动负荷特点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影响。
同龄学生间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既有心理上的差异也有体能、技能上的差异。运动负荷是否适宜是因人而宜,同样的运动负荷对不同的学生的刺激是不一样的,引起的内部反应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老师在安排运动负荷时,应根据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已有的体能和技能,区别对待。
4 武术课堂教学运动负荷的预计与调控
武术课堂教学运动负荷的预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和了解,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实施前对各个教学环节的运动负荷大小、变化过程及节奏所做的预计。合理、科学、有效地预计运动负荷,是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
教学过程的落实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教学目标的达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实施中要及时调整各种教学措施。调整的依据就是阶段目标的达成情况。武术课堂教学不管是采用什么教学手法,学生都是一个一个动作完成,随时随地可以停止练习。这给体育老师有充分的观察调控时间。所以,体育老师应在运动负荷实施时注意观察学生承受负荷后的身体反应情况,及时做出判断,及时做出合理调整,该加则加,该减则减。如学生体能技能较好,动作掌握较快,教师则可提高练习要求,要求学生在练习中体现动作力度、动作节奏、眼神的配合等,以此来增加运动负荷。相反,则要求掌握动作路线、方向,不宜要求运动负荷过大,甚至可降低运动负荷,以保证基本掌握动作。
5 武术课堂教学运动负荷与学生终身体育
武术课堂教学运动负荷在不同课型中、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要求,这是有利于学生对武术运动保持兴趣的因素之一。学生在有效运动负荷刺激时,能产生良好的身体体验和本体感受。通过身体的感觉调整自己的运动负荷,从而使身体得到健康发展。合理有效地控制运动负荷,不仅是体育老师一人能包办的,它更要学生会调控,所以,体育老师不仅在教学中要有效实施、调控运动负荷,还应该指导、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掌握运动负荷,学会自测、自评、自控的方法和能力。这是体育老师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培养终身体育能力的抓手。
总之,体育教师在进行中小学武术课堂教学时,要综合考虑多种教学因素,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在保证合理的运动密度前提下,安排适当的运动强度,确保学生在承受一定的合理有效的运动负荷基础上,成功体验武术运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潘绍伟.学校体育的追问与追求[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7.
[2] 季浏.体育与健康标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 陈雁飞.中学体育教师专题强化与技能拓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