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员自我意识与心理疲劳之间的关系的初步研究

2018-06-11于韬苏庆富暴天阳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21期
关键词:自我意识运动员

于韬 苏庆富 暴天阳

摘 要:本研究在运用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从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定义、产生原因、特点以及运动员自我意识的功能方面来探析运动员自我意识与心理疲劳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运动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面临着训练带来的压力、生理上的疲劳刺激和心理压力负担,同时发现运动员产生心理疲劳的原因主要是来自于个人认知、外部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所导致。由此可以发现运动员自我意识与心理疲劳存在紧密的联系,运动员可以通过提升自我意识来缓解或消除心理疲劳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运动员 自我意识 运动性心理疲劳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7(c)-0235-02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using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this study from the definition, cau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thletes' mental fatigue analysis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athlete ego to athletes self consciousnes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ntal fatigue. Through the study found that athletes throughout his career training faces the pressure of stimulus, physical fatigue and psychological stress burden, also found that athletes causes of psychological fatigue mainly comes from the individual cognitio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influences. It can be found that athletes' self-awareness and mental fatigue are closely related, and athletes can alleviate or eliminat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mental fatigue by raising their self-awareness.

Key Words: Athlete;Self-consciousness;Athletic psychological fatigue

隨着体育竞技水平的发展以及体育竞赛所带来的影响力的与日俱增,社会和训练体系向运动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心理技能的发展也逐渐成为运动员竞技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运动员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相比,心理疲劳的普遍出现使得运动员自我意识逐渐成为降低或调整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基本条件,只有通过运动员的自我意识作用才能真正起到降低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作用。为运动员感受到了外界向他们所提出的要求和自身心理能力(或各种主体因素)之间的差距并进而产生试图消除这一差距的动机和实践。由此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发展程度会显然降低,心理健康水平要更主动、更自觉、更快速,心理技能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也会更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运动员的自我意识对提高运动员自身的稳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我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系统,是指个体对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我认识层面,即对自己身心情况以及社会关系的认识;二是自我体验层面,即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内心情绪体验;三是自我调节层面,即个体对自己“内部障碍”和“外部阻力”进行合理评价和有效调节等方面。

到目前为止,国内关于运动员自我意识与心理疲劳的实证性研究开展得并不多。相关调查显示,心理疲劳对运动员在日常训练或比赛过程中可能带来巨大的消极作用,甚至可能影响到运动员的整个职业生涯的走向。因此,研究运动员自我意识有利于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的发展,也可以促进各项素质得到锻炼、改善和提高,对运动员预防和干预心理疲劳有着实际意义。

1 运动员心理疲劳产生的原因

运动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面临着训练带来的压力、生理上的刺激和心理负担。运动员产生心理疲劳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个因素导致。

⑴个人认知因素:运动员个人认知中个人目标的设置是影响运动员产生心理疲劳的主要因素。在不同时间段,个人目标的设置对运动员的影响也不同,例如,运动员在参加比赛之前,虽然大部分时间训练负荷和生理负荷很小,但此时对比赛结果的期待可能导致运动员的心理负担加大。而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尤其是状态上升期,即使训练强度很大,始终处于突破自己生理极限的阶段,但心理环境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所以心理负荷可能很小。

⑵外部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对运动员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其中包括教练员制定的管理手段不合理,训练负荷过重,训练恢复措施不到位,致使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内心易产生紧张性和复杂性。还有由于训练方式和训练内容太单调,导致训练效果不佳,致使运动员竞技水平下降,影响运动员自信心与自我效能感,运动员很容易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对训练与比赛产生抵触情绪,长此以往就很容易产生心理疲劳。

⑶社会支持因素:社会支持是导致运动员产生心理疲劳的另一个主要因素,运动员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员的社交活动也随之增加,然而教练员独断专行的领导行为却使运动员失去了自主权,社交活动也就受到了限制,对于教练员安排好的训练内容,运动员容易产生抵触感,加之有些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运动员与教练员之间经常出现矛盾和纠葛,以至于运动员心境备感压抑,造成神经能量的过多消耗,负面情绪蔓延,运动员也就容易形成运动性心理疲劳现象。

2 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特点

心理疲劳的出现会导致运动员产生一系列表现症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躯体症状:身心疲惫感严重,容易感到疲倦,对生活和训练无所适从、思维迟钝、心不在焉、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食欲降低、头疼失眠等症状。

⑵行为症状:技术感觉与完成效率降低,技术动作完成困难,训练与比赛态度消极,对训练与比赛的关注程度、投入程度下降,导致训练质量和比赛能力下降。

⑶情绪症状:精神萎靡不振,面对训练与比赛感到有心无力,情绪控制能力下降,暴躁、易发脾气,抱怨感、抑郁感、消沉感、无助感等负性情绪蔓延,情绪稳定能力持续下降。

⑷动机水平:心理疲劳容易使运动员自我效能感下降、自信心缺失,面对训练时投入度、兴奋度下降,丧失内部动机,对比赛与训练产生抵触感,同时各项意志品质也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⑸成就感与负评价:运动员训练、比赛的成就感降低,训练效果与比赛成绩难以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并且伴随运动投入程度下降、自信心下降等负面影响。

3 运动员自我意识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影响

3.1 自我意识认识自我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作用

最了解运动员内心情况的人莫过于运动员自己。首先,运动员要主动发现并明确认识精神萎靡不振、自信心下降、无助等自我内心活动及身心疲惫、食欲不振、头疼失眠等外显行为,然后与自己身边的队友或同学进行比对,进一步了解认识、发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对自己所了解的自身状况做出合理、恰当的评价。最后自己再去正确评价其他人,发现队友的优缺点,并且对照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达到加深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目的。在积极准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接受自己当下的状态,只有能正视自我,及时调整自我,才可能做到真正地完善自我,从而避免心理疲劳的出现。

3.2 自我意识自我体验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作用

运动员在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消极的情感体验是导致运动员产生心理疲劳的重要原因,然而当自身的情绪体验符合内心标准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时候,相应的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运动员改善心理状态,消除负面情绪与心理疲劳感,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比赛投入度与积极性,改善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感。例如,运动员可以通过语言暗示诱导其肌肉和神经放松,同时还可配合播放轻松悠扬的音乐调节呼吸,使肌肉得到充分放松,最终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一种方法。

3.3 自我意识强化自我控制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作用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意志上的表现,当运动员认识并体验到训练兴奋性下降或自信心下降等不良的自我体验时,运动员能够通过自我控制来调整自身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性质方向,是一种运动员自我主动调整的能力。当运动员发现或体验到心理疲劳时,可以在行动中运用自我分析、自我体验、自我鼓励、自我监督、自我命令等各种激励手段来摆脱自身消极的身心状态,从而缓解或消除运动性心理疲劳。

4 结语

众多研究显示心理疲劳现象会对运动员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在心理能力也在逐渐成为主导竞赛成绩的今天,对心理疲劳现象的研究也应该继续深入,提出更多心理疲劳的应对方法也应成为研究的重点,因此本研究从理论上,为从运动员自我意识角度解释心理疲劳提供了依据,从自我意识的角度出发提出消除与缓解心理疲劳的方法,从而得到提升运动员自我意识程度可以缓解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范春林.自我意识与青少年人格发展[J].当代教育科学,2006(1):58.

[2] 张力为, 毛志雄. 运动心理学[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 吴琳.运动性中枢疲劳的研究综述[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2(6):82-87.

[4] 林岭,张力为.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的研究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2007(3):524-531.

[5] 张力为,林岭,赵福兰.运动性心理疲劳:性质、成因、诊断及控制[J].體育科学,2006(11):49-56,74.

[6] 金湖,吴家舵.关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概况[J].体育科研,2006(3):59-61.

猜你喜欢

自我意识运动员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海男《关系》中人物情感关系分析
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嘉丽的性格特征与命运联系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马虎的运动员
运动员
思维擂台赛
最后剩下谁
Sports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