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校公共体育课开展课程思政同向育人的探讨

2018-06-11潘宏波黄大志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17期
关键词: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育人

潘宏波 黄大志

摘 要:课程思政是通过课程承载思政,将思政寓于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实施“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如何在高校各类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关注的问题。本文以高校公共体育课为例,通过分析当前高校体育课在同向育人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构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新模式,探索公共体育课程同向育人新途径,以期充分发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校 公共体育课 课程思政 育人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6(b)-0071-03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道、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既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明确了重点,同时也给其他各类课程提出了同向同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高校体育课程是除思政课程外,所有大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公共课程,在体育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能充分发挥体育课课程的育人功能,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实施“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也是构建安全稳定校园的思想保证。

本文以体育课程为例,力求探寻课程思政的基本规律和解决途径,为高校公共体育课落实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提供参考。

1 公共体育课开展课程思政同向育人的优势

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生活,深受大学生喜爱,开展课程思政相较其他课程更有优势。

1.1 在公共体育课中开展课程思政是落实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

体育课程是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2]。体育课程目标包括运动参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领域目标。其中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目标是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目标要求;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品质、社会意识、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提出的目标要求,其与课程思政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致的。在体育课中开展课程思政,既体现了教育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和育人的本质同一性,又体现了体育课程目标的要求。

1.2 体育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和思想政治素质含量

体育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和思想政治素质含量主要体现在:体育比赛中的礼仪、形式,有助于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和长辈有序的规矩;在体育活动过程中需要承受生理和心理负荷,必须战胜自我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这对学生顽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作用;对规则的尊重可以培养学生自律自制信念;体育活动的集体性需要在活动中与他人进行合作、竞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可以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对比赛胜负采取胜不骄、败不馁的态度,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具有导向作用;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鼓励学生挑战自我,追求卓越,培养自强不息的品质;在比赛中不同位置的职责分配,不同战术配合的协调配合,进行责任意识渗透,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就连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动作训练,都包含有服从命令听指挥的纪律要求和思想教育含量。

1.3 体育课开展课程思政具有学科优势,有助于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行合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进行理论教育,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之所在,但理论教学缺乏生活性、实践性,教学内容也与现代生活和现实的社会存在一定的脱节,难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转化为行动。体育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身体活动,具有体育教学的开放性、实践性、社会性的特点,让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实现价值的引领,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将思想政治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比如在足球比赛时,遇到本方进攻,但对方有队员受伤倒地,这时候是继续进攻还是放弃进攻机会去救治对方队员?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进行生命教育和道德教育,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和道德意识,使学生产生共鸣并乐于接受,把体育道德内化为自身的主观需要,在体育课这样进行道德主义教育,比起空洞的说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当前公共体育课开展课程思政同向育人方面存在的不足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也强调德育渗透,在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方面也取得一些成绩,但离全面落实全员育人、全過程育人、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方面还存在一些距离。首先表现在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片面。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对课程5个领域目标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目标较为重视,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领域的目标关注不足。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为主,注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普遍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的事情,体育课只要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就达到了教学目的,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师也担负着育人的责任,没有在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其次是体育教师开展课程思政能力欠缺。体育教师具有一定的政治觉悟和敬业情怀,在教学中也偶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价值观教育,但大多数体育教师没有受到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和指导,对如何发掘体育的德育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递进式的德育目标和利用教学实施课程思政存在困难,这导致体育教师难以将德育目标融入教学计划,在教学中也不知道如何把握机会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思政能力水平的不足导致体育课难以对学生开展课程思政。此外,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的育人导向性不强。在对教师的评价和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教学考核以专业技术水平高低、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运用的合理程度为主,缺乏育人效果的考核指标和内容;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程度和身体素质提高水平为主,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程度和价值观的转变没有得到关注;考核和评价维度的不足,导致对课程思政的开展导向性不足,教师在教学中缺少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驱动力。

3 构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新模式,开创体育课程思政同向育人新途径

3.1 提升体育教师政治觉悟、课程思政意识和价值教育能力

体育教师的使命不仅在于传授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还肩负着先进思想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重任。传道者需先明道、信道,体育教师必须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内外形势,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支持者。教师坚定的信念可以传递给学生,教师的言谈举止和行为示范也是课程育人的重要手段。此外,通过学习、培训等多渠道提升体育教师发掘体育德育元素的能力,使其能根据不同体育项目的特点,确定不同的育人目标,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利用不同的教学情境将德育元素自然融入,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

3.2 课程设计突出价值引领

体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运动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在体育课堂开展课程思政,不能以说教和命令来进行,而是要在以体育知识和技能教学为核心,以价值为引领进行整体设计。

3.2.1 制定以育人为导向的教学目标

目标具有导向、激励和凝聚功能,只有将育人目标体现在体育教学中,才能为体育课开展课程思政提供方向指引和评价依据。在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制定中,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和课程的本质出发,坚持体育的健身性质不变,本位不改,挖掘体育文化、伦理、精神层面价值,把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综合考虑。注重“述道”融合,在制定运动参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目标的同时,制定切合学生实际且具有可操作性的道德法制、爱国主义、心理品质等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

3.2.2 优化教学内容,提升育人效果

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特征、成长规律和价值取向,结合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深入挖掘体育中的德育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体育教学内容自然融合,提高课程思政的针对性。比如将绣球、板鞋等项目纳入教学内容,可以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其中;将奥运精神纳入体育知识和理论教学,因势利导,引燃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火花,激发学生的体育共鸣和价值共鸣。

3.2.3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育人质量

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全过程,灵活运用问题导向、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体育话语感染、环境熏陶、示范典型、互动交流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和价值观念的引导,倡导课前学习,强化课堂情境认知,加强课后道德实践指导,在体育教学中利用教学方法、手段内含的德育元素全过程融入,巧妙处理,使体育与德育水乳交融,自然贴切,润物细无声。比如在足球教学中,采用分组学习和合作学习方法组织教学,让学生在组内相互帮助、良性竞争,学会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3.3 制定重在立德树人的教学实操评价体系

将教学实践操作评价和学习效果评价从单一的体育维度向思想品质、责任意识、社会化道德等维度延伸。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为标准,制订体育课程育人实操评价标准,注重过程实操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教师教学的评价,重视教师的育人态度、育人水平、育人效果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认可程度,促进教师努力发掘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点和教学设计,将育人要求和价值观教育内容融入体育教学中。在对学生实操评价方面,将其在学习过程中体现的修养和道德水平作为其成绩评定的组成部分,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考评相结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德、勤、绩等多维度进行评价,关注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修养、情感、心理维度的测量。把思想政治表现和学习表现纳入考核成绩,将教学实操评价和学习效果评价从体质健康水平、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向人文素质、修养等方向延伸,学生知识内化和价值认同综合评估,以实操评价为导向引导学生注重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实现正确的价值观。

4 结语

在公共体育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是体育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需要。体育教师应树立课程思政意识,大力挖掘体育蕴含的德育元素,在体育教学中以价值为引领对体育课进行整体设计,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体育教学全过程,凸显体育的育人功能,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6-12-10.

[2]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08-06.

[3] 高德毅,宗愛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4] 石书臣.同向同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课程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5-20.

[5] 彭蕾.学校体育德育功能的实现[J].教学与管理,2016(21):40-42.

猜你喜欢

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试析我院公共体育课选项教学模式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