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体育学院游泳专业潜水课程初探

2018-06-11吴迪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13期

吴迪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分析法,对武汉体育学院潜水课程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究。其研究包括建设潜水课程的必要性和体育课改引入潜水运动的课程建设思路。潜水逐渐成为一项促进学生身心均衡发展、形成终生体育意识的有效运动方式。且随着体育课改的深入推进,更多地将潜水运动引入高校课程当中,对丰富体育教学体系和促进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现实意义。

关键词:潜水课程 体育课改 潜水装备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5(a)-0063-02

潜水是一种体育活动。潜水即为“潜入水中”。潜水的原本意思是为了在水下进行勘查、打捞、修理和水下工程等作业并是否携带专业工具的情况下进行的水面下的活动。后来逐渐演变为一项以在水下活动为主,以锻炼身体、休闲娱乐为目的的休闲运动,成为一项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运动项目。

1 建设潜水课程的必要性

休闲潜水是融游泳和潜水为一体的一项综合性体育运动,包含多项水中娱乐项目,并于近四十年逐步兴起,现已成为最时尚的休闲运动之一。中国国际潜水俱乐部——中国大陆第一家潜水俱乐部,建立于1995年3月18日湛江,它的成立昭示了休闲潜水运动在我国的兴起。时尚又神秘的潜水运动已然成为当时的热门休闲运动。然而参与这项运动的人员却很少,更勿论潜水教练员了。固然我国休闲潜水业发展迅速,然则同国外提前咱们数十年的潜水产业相比,仍处在低级程度。据悉,美国平均每年有超过10%的国民到世界各地潜水,同时法国作为一个仅有400万人口的国家却拥有着近2000家游泳俱乐部。我国目前注册的潜水俱乐部有近九十家,然而包括最高级三星级在内的三个等级的教练一共仅有300余名,每个俱乐部持证上岗的教练平均仅有3名,这样狼多肉少的局面显然不足以满足广大潜泳爱好者的胃口。

伴随着祖国的日益强盛和社会经济发展持续走高,潜水作为一项休闲娱乐活动其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国内多处沿海城市都愈来愈承认,潜水活动在其各自的旅游活动项目中所占比重明显增高,为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是显著增长。然而,在国民对潜水运动的需求增大的同时,随之而来所带来的问题就是潜水运动相关人才匹配不到位,数量上极度匮乏,加上一名优秀的潜水教练及相关人才的培训周期较长,因此仅靠目前的培训现状是无法与社会发展水平紧密衔接的,急需找到一个全新的培训方法和手段,在保证被训人员的质量的同时增加同时期的培训数量。高校作为一个人才聚集地,如果能够在高校内开展潜水课程培训等相关工作,有着许多外界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由于校内人数庞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被训人员的主动性,即能够选择参加培训的一定是对潜水这项活动有兴趣和一定向往的;其次,高校有区别于个别社会机构,对于培训的完整性和衔接性能够有着较为高质量的保证,确保培训的科学性和高效性,切实保证了最终每一位潜水相关人才的质量关;最后,还有效解决了学生未来的就业问题,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走向社会的途径和可能性。

在水中,人体会处于一个极为接近失重状态的物理环境中,仅凭这一点,潜水就拥有一个普通的陆地活动难以比肩的绝对优势,即全身的肌肉、骨骼和关节的压力减少许多,最明显的一个好处就是大大减小了机体继续受到运动损伤的可能性。在一些康复治疗计划中也可以参考此方法的优点和可行性。同时,由于水的热传导能力极强,因此在热量消耗这方面潜水这项运动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热量消耗不再那么痛苦。最重要的是,潜水运动对于人的心肺功能的改善效果极其明显,使得机体内部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能力大幅提高,由此来缓解身体内部个别病症。鑒于潜水运动的特殊性,其在活动过程中全身都充分参与了运动,这也是潜水运动和其他多数运动相比所具有的优势之一。因为此种特性,使得全身肌肉、关节和神经系统都充分参与其中,不仅提高了各自的基本素质水平,更是使得它们之间的协调程度更高,促使参与者的各项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还能培养人们勇敢、顽强、协作、谨慎的意志,还可以增加智力、自信心和领导能力,提高学习的表现。

2 体育课改引入潜水运动的课程建设思路

运用潜水课程促进体育课改的深入推进,首先需正确认识其教学性质。作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以及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手段,必须充分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力争日常教学与定期考核的方方面面都能实实在在地将学生的发展考虑在内,也使得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学以致用。

2.1 优化潜水课程内容设置

潜水是一项系统性的运动,需要结合学生体育实际需求优化内容设置,可分为潜水装备的物理知识、潜水的生理与医学知识、潜水安全流程和潜水技能等学习。其中,潜水装备学习应包括浮潜装备、水肺装备以及潜水装备的养护等;潜水的物理知识包括压力、浮力、比重、阻力和水下视觉听觉等;潜水的生理与医学知识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压力对机体的影响等;潜水安全流程包括安全措施、潜伴制度、入水前的准备、下潜上升和潜水的行为规范等;潜水技能包括装备使用和穿戴方法、入水出水方法、水下蛙鞋踢法以及调节器复位等。

2.2 合理确定潜水课程教学模式

授课方式则分为课堂内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个方面。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理解相关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方法,并针对专业动作进行讲解示范,重点突出动作过程中的重难点和关键。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可以在互相讲解和示范的过程中查漏补缺,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

此外,课外实践也应该受到重视,鼓励学生多做实践,并及时总结每次的实践经验,老师也应该与学生在课后多做交流,既可以解决个别学生的疑难问题,也可以通过沟通反馈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程效率和质量。

2.3 构建潜水课程教学评价模式

课程考核模式和评价模式应具备客观、合理、准确、高效的性质,能够充分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提升。可坚持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阶段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通过这种预测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安置,辨别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便于在学习过程当中改进学生的学习,为学生的学习定步,强化学生的学习,给教师提供反馈。终结性评价也称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目的是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起点,预言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成功的可能性,为制定新的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3 结语

将潜水课程引入高校课程当中,对于学校体育教育的创新发展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也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均衡发展。并且,为使潜水的良好功能能够充分体现,应详细明确潜水课程的建设思路,充分结合课程内容,合理确定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1] 温仲华,陈明哲,温宇红.休闲潜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 刘吉.中国潜水运动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

[3] 陈海.小群体在游泳教学中优化教学研究[J].体育学刊,2013(3).

[4] 赵宇明.基于课程整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

[5] 张善斌,李博.高校休闲潜水课程中的生命教育[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7,35(1):63-66.

[6] 苏雄.休闲潜水安全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6):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