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师范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研究

2018-06-11张倩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11期
关键词:师范类汉语言素质

张倩

[摘 要] 目前国内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社会极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地方师范类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主要去向是当地的中小学。将以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主,主要探讨目前国内地方性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研究现状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策略。

[关 键 词] 师范类高校;汉语言文学;职前教育;社会实践;硬件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160-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前,国内各个师范院校都开设了汉语言文学这门传统人文学科。但随着经济时代的高速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固有的传统教育理念备受冲击。针对这一现象,国内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从业人员做了大量的探索和改革工作,尤其是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方面做了研究。

一、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研究现状

国内针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全盘思考;从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考虑;从课程改革思考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从学生就业导向思考汉语言文学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从中可看出,从汉语言文学专业整体发展及人才培养大方向思考的教改内容非常丰富,但涉及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改革策略及具体实施细则较少。地方高校在建设之初立足地方延伸全国,培养的学生多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尤其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之后多从事地方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那么在校时的日常教学、生活就得完全围绕“综合素质”展开。

二、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合理策略探究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了培养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质,熟练掌握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中文表达能力,具有初步的语言文学研究能力,能胜任基础教育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能在文化、出版、传媒机构以及政府机关和企事业部门从事与汉语言文字运用相关工作的汉语言文学学科复合型人才,切实提升學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应从细节入手全面提升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素质。

(一)强化职前教育,提升教学技能

在调查中会发现多数学生选择师范的目的并不明确,甚至有被迫选择的嫌疑,选择之后长时间处于盲目状态,不知如何完成未来职业的职前修炼。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过,“我知道我不能将任何东西都教给学生,我只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促使他学习的环境”[1],这个环境就是能让学生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真正融入大学生活,释放身心,自由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念和想法,不用顾忌他人看法,甚至无畏无惧。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以真诚的态度引导、尊重学生。“职前教育的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行为”[2],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观念、转换身份,从“控制者”过渡为“架构者”;从学生学习的“命令者”过渡为“督促者”。如文学课,传统教学中多是教师讲学生听,很多学生在课前对作品一无所知,课堂讲解更是一头雾水。强化职前教育后,课前要求学生通读全文,讲到重点作家的代表作品甚至拍的电影都会让学生去观看,图文并茂会使整体效果更为明显。学生在阅读观看时把自己的感受记录、观点梳理,课堂之上教师和学生进行讨论使课堂由“一言堂”变为“群策群议”。同时,根据课程设置,教师应及时引进国内外前沿研究观点,适时提升课堂讨论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讨论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做好课堂疏导、调节与过滤工作。所谓“疏导”,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打破课堂死气沉沉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其次,打消学生在课堂讨论时的旁观心理,把课堂讨论迅速引向高潮。所谓“调节”,是在课堂讨论进入高潮后,教师要适时调控课堂气氛,调控男女生发言的比例,调控好学生和一般学生发言的人数。所谓“过滤”,是指教师在课堂讨论结束前,对学生的所有观点进行整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综合讲评,最后的讲评在学生观点的基础上加入教师的客观看法,使学生既辨明是非、真伪,又掌握所学原理。

除去正常课堂教学技能和教法的引导,课程资源的开发也极为重要。传统师范类中文专业的选修和必修课全部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近几年慕课形式风靡全国高校,很多学校派出自己的骨干教师学习并录制慕课。师范类院校引进的慕课教课内容全面,教学名师较多。例如笔者所在的陇东学院文学院打算引进华中农业大学应用写作课程。此课程教学团队包括一名教授、三名副教授和两名讲师。教授及副教授都是从业多年且教学经验和学术研究能力很强的教师,讲师也都是参与国家项目或者具有博士学历的青年才俊。优秀的教学团队加上深入浅出、实践突出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学习的有力保障。写作课程涉及知识内容全面,涵盖了教学、作业、讨论、测验考试等所有方面,满足了复合型人才的求职需求;课程设置模式新颖,可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慕课引进之后,我们主要采用课堂教学和在线教学紧密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内容主要包括视频短片、“作业+互评”、论坛讨论三个部分。线上学生完成视频的学习,并且按照要求提交作业,并对随机分配的5位同学的作业进行互评,线上课程结束后教师会发起相关的讨论,学生需要发帖参加讨论。线下交流的主要形式就是见面课,见面课的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二是答疑解惑,学生看完视频、做完作业并且参加讨论以后还存有疑惑的部分都可以在见面课中提出,由教师当面进行解答。慕课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特征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可以使优质的教育资源破除地域、学校之间的壁垒得到共享,使我校学生获得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慕课可以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课程,实现了教学从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学,到学生自己去主动发现和创造知识,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对时间、空间的依赖,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也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提升师范类院校学生的教学技能,让他们在学与教中能很好地融会贯通从业技能,增强综合素质。

(二)强化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

师范类地方院校的社会实践一般立足于本地展开。实践其实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毕业实习多设置在大学四年级,以地方中小学语文课教学为主。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时除了将自己平时学习的知识传授给中小学生,还有一项重任:他们面对的是祖国的未来,如何正确引导这些“花骨朵”去学习、理解和接受并宣传我们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如何以理性的态度对传统文化传播弘扬正能量是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达到这一目的,一般会设置几个环节,确定社会实践服从于课堂教学最终服务于教育事业。在具体形式上,首先部分高校会利用节假日安排社会实践教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主要是深入学校、历史博物馆、民俗文化馆等与民族文化历史及专业导向相关的地方进行社会考察、学习。一般在学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把自己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笔者所工作的单位地处陕甘宁交界处,社会实践开展后不仅让学生旁听地方知名中小学教师公开课,还会带领学生去南梁等革命根据地学习我党历史进行爱国教育,提升学生的自身能力及民族自豪感。

其次,最重要的社会实践环节是学生大四毕业前的毕业实习。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多前往地方中小学从事教学工作,原岗位的老师部分会到当地高校培训学习。这个环节中,我们注意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注意把实习和理论学习相结合。实习指导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去思考。如,思考将在大学讲堂里学习到的传统文化知识传播给年龄不满12岁的小学生。二是在实习中注重培养大四毕业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实习,加强学生学习动力系统的建设和良好性格的塑造,使学生树立独立思考、独善其身的自主意识,渴求知识、勤于学習的求知精神,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等,不断完善主体人格。三是实习结束后,按照要求完成实习手册,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实习成果。

社会实践环节的强化,打破了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地方高校的师范生可以走入社会,尤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丰富的实践生活,巩固和加强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填补过去的技能漏洞,进而在社会实践中真正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使命感,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加强硬件建设,促进从业技能提升

如今社会就业压力巨大,学生在校期间多倾向于应付学习,主要精力用于考研、考公务员。种种原因导致学生难以自我沉淀,精心钻研专业知识,从内而外提升从业技能,学风整体浮躁。更有甚者,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连最基本的“四大名著”、鲁迅作品都很少涉猎。学识欠缺导致专业分析能力下降,最终使很多学生挤破脑袋得来的工作也无法胜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院一般除了前面提到的职前教育和社会实践的强化,还要加强硬件建设。以笔者所在的陇院文学院为例,2013年初经学校拨款建设微格教室,主要用于学生录课、礼仪学习等,投入使用后师生反应良好。过去很多学生不关注自己日后从业技能的提升,总是认为只要能跨进单位大门其他不重要。有了微格教室,我们会在礼仪课上让学生着正装,现场各种示范正确的从业形态,尤其是做一位语文老师应该如何很好地展示自己。课堂学生表现活跃,且他们自己所有的问题及示范都会被记录下来,然后再通过视频播放的方式让大家共同观看、讨论自己的问题。有的学生染了黄发,当视频播放时会主动提出当语文老师最好不要染另类颜色的头发,这与传播民族文化的使命不搭调;也有学生会提出,与其穿一套不合身的职业装不如穿一套干净得体的休闲装,更容易与日后的搭档——小学生亲近起来。除了礼仪课,我们在理论实训时,会要求学生走上讲台讲课。结束之后大家共同观看讲课视频并进行讨论,会发现多种问题。有学生提出:原来觉得上课很容易,现在才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自己讲课头一直低着,嘴里经常会冒出口头语,这种教态正是自己最厌恶,但又恰恰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不是讲课而是在背课;专业知识储备太少,讲课过程中居然会有知识性错误;课堂气氛掌控不好,即便和学生配合也是有意为之。以上种种问题,仅通过教师讲难以让学生信服,但通过微格教室录课可以直接还原学生的种种形态,让学生直接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课后学习的目标性也就更明确。

整体来说,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研究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延伸到高校教育的角角落落。研究工程涉及的学生、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如何去应对和更好地去解决,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立岗,夏慧贤.现代教育论基础[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杨四海.教师职前培养与现实需要的对接研究[J].教育探索,2007(10).

◎编辑 陈鲜艳

猜你喜欢

师范类汉语言素质
初探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现代汉语言变化与社会生活关系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作品选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师范类专业将实行三级监测认证
关于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
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