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环境监测实验室分析工作中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2018-06-11王明明
王明明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各大工程、工业项目不断兴起,给我国环境带来较大影响,环境问题一直是我国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环境持续恶化而污染不断加重,随着环境检测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成为测定和研究环境的重要基础,而在这其中建立健全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制度,让我国环境质量得以有效提升。本文针对实验室质量进行分析,并对质量控制方面提出较为合理的意见,希望环境监测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技术可以稳定发展。
【关键词】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要素
一、实验室质量控制定义
试验室质量控制是指对质量进行操作使得出的分析测验结果不得超出所规定的误差范围内,其中包括控制生产的过程达到质量要求,将那些不符合规范的因素进行消除,从而有效保障环境监测结果的精准程度,也是保障环境监测精准度、精密度(重现性和重复性)、完整性以及代表性重要条件之一。
二、实验室质量控制
(一)空白试验
空白试验主要用实验室中的纯水来替代样品,对纯水进行操作时同样品测定操作流程相同,但是进行空白试验时必须同待测样品同批次的进行相应试验和分析。空白试验主要作用就是将检测试验时所应用的工具、操作工程对污染样品的因素进行排除,其中主要包括实验工作人员操作流程、器皿以及试剂等。空白实验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必须进行平行实验分析,保障两次测定结果产生的相对差值,必须小于50%。
(二)检出限
检出限属于定性指标,主要是指对待测物质在规定程度,如零浓度样品,对其使用任何方法进行检测,可以检测出其最小重量、浓度。零浓度样品在一定程度上获取难度相对较大,因此,都使用试验室纯净水进行代替。各种权威机构给出的检出限估算方法都有着差异,例如,《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监测操作指南》对置信水平的规定是95%,检出限大致为D.L=4.68(8是指批内对空白平行进行重复测定时,必须在20次以上),IUPAC同其他权威结构对于检出限的规定也有不同的规定。由于对检出限有着不同的检测方式,所以所得出的检出限也往往有一定差距,在对数据进行统计时,会带来一定的麻烦。
(三)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
环境实验室对比、实力验证被环境监测系统广泛应用,主要其是质量管理措施中最重的一项内容,进行能力验证活动和实验室之间的对比,可有效为没有办法溯源的检测设备提供可靠性的测量结果,检测出现实驗方式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可比性,并且对实验室分析进行综合考察从而确保结果的准确性。但是,在实施实验室比对、能力验证时,需要对规定条件进行预先设定,例如实验室的分析方法、使用工具数量规定、实验室数量规定等都要提前设定。并且,为了避免样品交叉从而发生污染问题,在样品储藏和运输时必须按照规范进行操作。
三、实验室质量控制的对策探讨
(一)严格进行管理
实验室质量控制失控主要原因就是管理混乱,不仅没有相应管理体系,就连相应管理制度也没有明确规定,对于人员培训并没有进行落实,大多都是形式主义。为确保试验室质量的可控性和规范性,应建立管理体系,例如,可制定试验室操作规范,可约束工作人员按照操作流行进行作业,防止出现操作失误的现象,并且对于质量监督一定要重视,完善的评审机制很有必要,只有对试验室质量控制进行严格的检查和评价,使评价体系更加完善、全面、严格,才能保障实验室质量得以持续发展样中监测出总氮与硝酸盐氮、亚硝酸氮、氨氮等数据倒挂,则说明监测的数据结果有误差,那么就需要对监测过程进行原因分析;另外,还有可能出现总磷和无机磷或可溶性磷间的数据倒挂,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和一氧化氮、二氧化氮间的数据倒挂,都是环境监测中不符合样本性质的数据。
(二)统计规律分析
对环境因素进行有效地质量评价的数学模式即统计规律分析,也等同于应用数理的统计方法、不同环境因素的物理、数学方程方法和模糊数学的方法,剖析监测数据的资料并做出解释,进行规律性的评价和分析。这种分析方式一般应用于环境规划、环评调查或课题研究等较大的工作中。
(三)效益分析
从监督监测角度看,环境监测数据相对较小,其数据的合理性比较直观,在进行例行、环评、验收或监督等监测工作中,后续的重点是进行效益的分析,了解环境监测工作带来的效益以及利于环境保护的措施,是更加有效地开展环境监测的意义所在,监测的数据也能够准确、真实地提供环境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环境服务质量。
四、结论
在实际的环境监测工作中需要综合分析的数据较多,不同的监测评价标准下,也要考虑数据合理性,再进一步进行监测数据的分析与评价,在这个过程中要结合各种方法,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不同目的的环境监测数据分析评价。环境保护工作中,环境监测等同于“哨兵”角色,是进行环境管理的关键,也是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的前提工作和基础数据,环境保护管理中任何的措施制定都离不了环境监测数据作为基础。环境问题不断地恶化,加深着环保工作的难度,环境监测的分析也在朝着数据分析、科学化处理等管理方向完善,环保人员也要不断地提升环境监测与保护的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