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西藏学生教育管理现状研究

2018-06-11冯成辰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8年11期
关键词:藏族专业课西藏

冯成辰

[摘 要] 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西藏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西藏学生的特点、学习状况及问题归因,并探讨做好该项工作的教育管理的策略。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西藏学生;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3-0234-03

隨着近几年社会的发展和高校的扩招,高校少数民族的招生人数逐年扩大,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也成了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这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问题,也是落实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举措。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工作,有助于他们的成长成才,也有助于民族团结。2016年起我校连续两年共招了11名藏族学生,此后也有继续向西部地区招生的计划。本文围绕此11名藏族学生的特点、学习状况及学校对他们的教育管理进行阐述。

一、西藏学生的特点

(一)性格内向,不善言语

由于生活习惯和语言文字的不同,藏族学生进入内地高校后周围都是汉族的同学。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学生在思想交流上存在着文化差异,对同一件事物的表达和理解也不同,直接导致了交流时的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由于从小生活在以藏语为主的语言环境下,他们平时交谈更愿意使用本族语言,因此与汉族学生交流较少。在这11名学生中,除了一名西藏与四川交界处的学生性格相对外向,其他藏族学生都不善言辞,其中两名女生更为腼腆。藏族学生内心淳朴,与同学交流的圈子虽小但与舍友关系良好,讲感情、重义气,对师长尊重且有礼貌。他们民族意识比较强烈,重团结,维护个人和小集体的利益,也希望得到大家的肯定和理解。

(二)家庭条件相对贫困

与发达地区相比,西藏总体的地区发展情况和文化水平比较落后,经济水平较低。而苏州地区的消费水平较之西藏地区又比较高,导致西藏学生到苏州后的经济需求也变高。11名藏族学生大部分来源于偏远农村家庭,家庭收入低,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且有多个兄弟姐妹,父母不仅要赡养老人,还要供多个儿女读书。家庭比较贫困,这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藏族学生与同学的进一步交流,造成了内向的性格。

(三)朴实好学,但文化基础差

少数民族地区基础阶段的教育普遍比较落后,西藏地区更是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文化生活匮乏,学生所获得的外界信息较少,更有部分藏族学校在中学阶段还是用藏族语言授课。因藏语和汉语是两种语系,这就造成了藏族学生汉语水平较低,在学习其他课程时不能全面理解,英语作为第二外语学习起来更是困难。在高校招生时,国家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对藏族考生在录取分数上有一定照顾。英语的高考分数线较低,计算机在藏族地区也不是很普及,高中学习的是最简单的内容,到内地学校后在课程衔接上有很大的落差。原本基础差,即使花很多时间在学习上,努力学习后,在专业课和英语计算机等课程上还是与汉族学生存在一定差距,补考率也远大于汉族学生。

除了以上特点,西藏学生在文娱活动和体育活动中表现得都非常出色,但性格内敛不擅长表现自己的长处。在11名西藏学生中,一名学生入校后就被选入校足球队,另一名在校运动会上获得400米竞赛第一名,两名女生在系部新生才艺大赛上也献上了舞蹈,在新年晚会上五名学生的精彩歌舞表演博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因此,我们要善于发掘他们的优点,并使这些优点成为他们成长成才的有利条件,也由此激励他们在其他方面奋发上进。

二、西藏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原因分析

(一)学习状况

进入我校的西藏学生年龄普遍在20岁左右,家乡与我校距离遥远,家乡的文化与我校主流的汉文化有一定的差异。通过一年中对西藏学生的细微观察、深度访谈等方式,了解他们在文化差异的情况下的学习状况,知晓他们在有文化差异的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学习状况。

西藏学生经过1~2年的学习,学习态度积极,现主要有三种学习状况:第一种,能顺利通过英语三级A考试、计算机一级考试以及期末考试,已经可以良好地适应我系的学习氛围以及专业课的学习进度;第二种,虽然有着良好的学习态度,但在计算机、英语或专业课等基础薄弱的课程上明显吃力,开学初期还可以跟得上课程,在课程越来越多的情况下,难以跟上课程的进度,虽然在专业老师的针对指导下能够顺利通过我系的期末考试,但在下一学年的更深入的专业知识学习中,此类学生仍需要重点帮助;第三种,此类学生基础薄弱,在进入我系前,几乎没有接触过英语、计算机等科目,语言沟通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一两年的学习中,难以跟上班级其他学生的学习进度。

(二)原因分析

1.基础知识薄弱

我系不少西藏学生在基础知识上存在一些薄弱的环节,因为区域原因,使用的教材也不相同,不少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很难跟上我系电子与通信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在西藏不同的区域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相同,部分学生在物理、数学等学科方面存在一定薄弱环节,尤其在学习英语、计算机以及专业课上有着一定的困难。

在英语课程方面,部分西藏学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英语,等于从零开始学习英语,部分西藏学生的英语基础不扎实,这与从小学开始学习英语的汉族学生有了比较大的差距。又因为语法受到藏语的影响,听说读写存在一定的问题,学习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入校就要面对英语等级考试,导致他们通过率有限。我校英语课程是从大学英语开始的,西藏学生从入学就难以跟上学习进度。

计算机课程方面,因为地域经济因素,高中能接触计算机的西藏学生同样有限,除去极个别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的西藏学生,多数学生高考之前都没有学过计算机课程,部分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也只会上网打字,并没有接触过Office等软件的使用。在我校大多数汉族学生都有着良好的计算机基础的情况下,我校的计算机授课时间有限,西藏学生难以第一次就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同样,因为英语问题,难以理解计算机课程的一些内容。

专业课程方面,由于语言知识难度以及学习内容比以前增加很多,很多西藏学生学习专业课也十分吃力,尤其一些专业名词更加难以理解,平时上课很难快速理解老师的意思。并且由于我系的专业课循序渐进,一些学生一旦一节课没有理解,就更加难以理解接下来的课程内容。反复多次以后,便会跟不上学习进度,导致成绩落后。

2.环境因素

西藏处于我国西南边疆,由于地势高亢以及山脉阻隔,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环境,中科院专家称西藏是“世界環境最好的地区之一”,由于西藏区域环境优良,苏州空气质量相比西藏略差,部分学生来到苏州后,不适应相对湿润的环境,很容易感冒、发烧,影响正常的学业。

复杂的社会环境也给西藏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汉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生活习俗、社会生产关系和价值观等。西藏学生大多生活在交通不便,地理位置偏僻的地域,严酷的环境制约了西藏地域的发展,长期的历史发展导致了西藏学生的特殊性,在生活方面产生了不适应性,比如,苏州的饮食方面便与西藏截然不同。西藏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不仅需要了解苏州特有的汉文化知识,并且要逐渐适应当地的民俗文化。

地域性的差异使民族文化带上多元的色彩,这种多元化、多学科的学习,必然就带着复杂性和多样性。

3.语言问题

西藏学生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也有着其特殊的民族语言,在西藏,他们日常使用的是藏语;在苏州,他们日常使用的是汉语和藏语。两种语言的转换,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文化跨度,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对西藏学生而言,某种意义上,汉语对他们而言是一门“外语”,藏语对于汉语和英语的学习有着无可避免的负迁移影响。藏汉双语的使用以及它们的差别,对藏族学生学习英语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经过了解与沟通,绝大多数西藏学生在日常的汉语交流以及听书读写上面不存在太大问题,汉语交流问题主要体现在专业词汇上,专业课程方面的电子专业类词汇对西藏学生来说较难以理解,有些举例说明等描述对在西藏生活的学生来说也难以理解。

4.学习方法不当

由于藏族学生大都内向且不善交际,所以,在课堂上不敢回答老师问题,不懂之处也不会提问,更不敢质疑,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对学习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不会归纳所学的重点和难点,这在无形之中影响并阻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文化差异,部分知识用汉语无法让西藏学生完全理解,而西藏学生更多的时候是做了笔记,但却未理解知识点的实际内容。

相较于苏州而言,西藏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当地的师资力量也比较薄弱,西藏学生在初高中的学习过程中就没有掌握好学习方法,传统式的讲授教学法让藏族学生习惯于被动式地接受知识。这样即使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效率也很难得到提升。此外,藏族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也应逐渐突破自我,与老师、同学多交流,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碰撞。

三、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策略

这些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校后诸多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为了让他们更快地适应和融入学校,取得学业上的进步,学校也结合他们的特点和现实状况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具体策略如下。

(一)了解生活,温馨育人

为全面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首先要对他们进行大致了解,在开学之初,辅导员通过他们预留的高中老师的电话,了解这些藏族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学生进入学校后,首先面临的是生活上的实际问题,时差不同、气候不同、饮食习惯不同等,校系两级领导和相应辅导员都经常深入到学生宿舍,与藏族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生活上的适应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让他们能够尽快适应学校的生活。在节假日的时候,安排汉族学生与藏族学生游览苏州,加强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也让他们进一步了解所在学校的周边环境。系部还定期开展座谈会,在加强教育的同时,听取他们对于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尊重少数民族学生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比如,学校在今年藏历的新年举办了“庆火鸡新年”的茶话会,并组织了登山活动。这对于远离家乡的藏族学生来说既是关怀也是一种尊重。在汉族的节假日,大家也共同庆祝,促进民族的团结。如在中秋佳节,以班级为单位举办活动并分发月饼;国庆节,给藏族学生送上苏州的特产小吃,互相了解不同民族不同节日的风俗习惯,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与他们增进交流。

此外,西藏学生在经济上普遍比较困难,由于西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家中兄弟姐妹多,学生到苏州读书后,消费水平也比西藏地区高。为了帮助他们减轻生活压力,这些学生除了常规申请的助学金以外,系部还依托学校的资助平台为他们安排了实验室的勤工助学岗位。缓解他们经济压力的同时,也能让他们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学习一些专业知识,为他们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二)注重学习,协同育人

针对西藏地区的学生,学习英语的语音和语法存在困难,计算机原有水平有限,专业课中数学和物理基础薄弱等现状,辅导员和他们一起制订了符合他们文化基础现状的学业生涯规划。

首先,有的藏族学生的汉语水平还不过关,在学习专业课时听不懂专业术语,所以,要加强汉语言和基础的学习。但教师在课堂上是进行系统教学,因此,我们组织了综合素质良好的学生与藏族学生结对形成了“互助组”,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然后再进行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他们多与同学交流,改变封闭的心理,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在课堂上多给藏族学生发言机会,鼓励他们发言,不时地给予表扬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使其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期末考试前夕,专业课教师给他们进行考前的复习,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改进学习方法,以保证考试的成绩有所提高。

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采取激励措施,引导藏族学生消除学习的畏难情绪,给予肯定和支持,调动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但在几名藏族学生中,虽然基础都比较差,也存在着差距,英语和计算机成绩普遍都比较低,但专业课的成绩会因为努力的程度不同而有所高低。因此,定期开展学习座谈会,表扬藏族学生中成绩有所进步的学生,培养积极的竞争意识,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从西藏地区过渡到内地高校学习后,学习上的困难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但要直面自身的缺点,尽力弥补不足,只要比普通同学花更多的时间和努力,就能取得学业上的进步。

(三)贴近工作,全面育人

在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西藏学生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针对西藏学生特定的课程内容和教育体系培养西藏學生。了解到这些西藏学生来自一般工薪阶层家庭或者是经商家庭,也有农牧民家庭,并且因为人数原因,我们采取了分散培养模式,平时知识的学习以普通学生的一般标准和要求,而在课堂外有针对性地为不同西藏学生制订不同的培养目标。

在分散培养中,我们发现有部分西藏学生因为在高中学习基础较差,而在学校由于细分专业不同,他们分散安排在各个班级中,与其他汉族学生一起学习,根据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计划进行教学,这部分西藏学生会感到失落和自卑。这种情况下我们积极引导,通过“互助组”的帮助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也有部分西藏学生因为语言交流困难或性格内向等原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很少与周边学生交流,经常一个人在宿舍。我们针对此类学生,鼓励其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类社团活动,让他们在学习之余可以与不同的人交流。并且组织汉族学生与西藏学生一起排练舞蹈,让西藏学生与汉族学生有了更多的交流,让他们相互了解,让他们在交流中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在思想的碰撞中能力得到提升,让西藏学生得到充分的交流和沟通。此外,在定期的谈心谈话中发现,西藏学生大多数对苏州工作竞争激烈的压力表示担忧,并不愿意就地参加工作,更多的希望继续回到西藏生活。在尊重他们个人的意愿后,我们更多的是让西藏学生了解苏州现在发展的情况以及本专业的专业前景。在系部的识岗、实训中,让他们充分了解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同样,对于热爱学习的学生,也让他们了解继续深造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刘雪莲.民族院校藏族大学生英语学习问题研究与理论探讨[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2]何克勇.民族高校英语教学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3]王香玲.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29(5):495-500.

[4]赵瑜,白罡.浅析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学生工作管理[J].前沿,2012(10):106-107.

[5]泽仁卓玛.内地高校西藏学生培养模式调查研究:以四川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西藏班为例[J].时代教育,2015(19):25-27.

猜你喜欢

藏族专业课西藏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The Light Inside
藏族舞蹈的动作特点和传承发展
天上的西藏
《演变》《藏族少女》
英语笔记
神奇瑰丽的西藏
徒步搭车到西藏 真正的说走就走!!!
一位藏族老阿妈和五星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