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儿短跑运动员训练的几点注意
2018-06-11丘楠
丘楠
摘 要:少儿时期是提高短跑速度关键时期之一,直接影响了少儿短跑运动员成长之后的短跑运动成绩,间接影响了其身体健康素质的提高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本文通过介绍少儿短跑训练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遵循少儿身心发育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可以提高少儿短跑运动员训练水平以及训练效果的建议与措施,坚持技术训练、耐力训练、速度训练以及放松活动训练等相互搭配的训练模式,为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短跑运动员提供基本保障。
关键词:少儿 短跑运动员 训练 注意事项 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0(a)-0034-02
少儿时期是短跑运动员身体各器官快速发育以及身体机能快速提升的重要时期,少儿短跑运动员训练水平对短跑运动员训练成果以及终身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少儿时期,短跑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较差、身体仍处于快速发育时期,加剧了少儿短跑运动员的训练模式与成人短跑运动员的训练模式的差异性,因而,应创新少儿短跑训练方法,提高少儿短跑训练模式的个性化、持续性以及科学合理性。
1 短跑训练过程中应注意少儿短跑运动员各器官的生理特征
(1)少儿关节面软骨比较厚,韧带具有较强的延伸性,关节周围肌肉具有又细又长的基本特点,这些都在无形之中扩大了少儿关节的活动范围,也降低了关节的牢固性,增加了关节脱位等情况发生的几率。
少儿短跑运动员在训练时,教练应重点关注少儿短跑、走路甚至静坐时的姿势,及时发现并准确纠正少儿的各种错误姿势,同时,教练员还应经常要求少儿提高不同姿势和体位变化的规律性,尽量避免少儿因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或者身体某一部分用力过度而引起少儿脊柱弯曲的严重后果。教练应在全面深入了解少儿身体发育现状以及短跑运动训练承受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少儿运动员短跑训练负荷量的恰当性和合理性,避免因少儿短跑运动员训练强度过大而加快少儿身体骨化的速度,进而影响少儿短跑运动员身高的发育,同时,教练员也应避免少儿短跑运动员训练负荷量过低导致少儿短跑运动训练效果的持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教练员可以采取训练强量减少、训练频率增多的训练模式。教练应充分发挥少儿短跑运动员关节活动范围远远超过成年短跑运动员关节活动范围的优势,不断提高少儿身体柔韧性的锻炼强度,但在此过程中,教练应该加强对少儿短跑运动员训练的关注,避免出现因训练方法错误等各种因素而损伤少儿短跑运动员的关节健康。此外,教练应提高少儿短跑运动员选拔标准的灵活性和竞争性,综合考虑少儿短跑运动员的形体、年龄、身体生长发育度外,还应考虑少儿父母的体型等因素,最大限度的提高少儿短跑运动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2)少儿短跑运动员肌肉生产不平衡,其中,肌肉中水分含量较多、有机物含量少、能源储备不足,这些都导致了其肌肉力量不足,身体更容易疲惫。少儿短跑运动员肌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身体的发育而发生相应变化,虽然少儿运动员肌肉会以纵向发育、长度增长为主,但是其肌肉发育速度远远落后于骨骼生长发育的速度,最终导致其肌肉收缩力和耐力不足。
教练应尊重少儿短跑运动员肌肉发育的客观规律,在重点锻炼和促进其大肌肉群的发展时,也应适当地加强少儿短跑运动员小肌肉群的训练力度,实现少儿短跑运动员肌肉力量发展的一致性与平衡性,实现提高少儿短跑运动员不同肌肉群之间力量发展的协调性和全面性。少儿短跑運动员训练应以提高肌肉力量和提升肌肉长度为主,加强少儿短跑运动员肢体协调、弹跳等方面的训练,尽量减少负重跑步等力量训练频率。
教练应提高少儿短跑运动员训练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改变原有单一化和僵硬化的技术训练模式,促进少儿短跑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教练应注重男女短跑运动员在肌肉生长发育特点以及力量强弱的差异性,实现男女短跑运动员在训练项目、训练强度等的不同。下肢肌肉力量训练是少儿短跑运动员训练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教练应选择合适的下肢肌肉力量训练方法,从思想上转变下肢肌肉横截面积越大下肢肌肉力量越大的错误观点。一般而言,下肢肌肉横截面积越大,下肢肌肉收缩速度越慢,反之,越快。提高短跑运动员肌肉收缩速度时提高短跑运动员比赛成绩的主要途径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少儿短跑运动员训练应侧重于下肢肌肉收缩速度的提升而非下肢肌肉横截面积的增大。超负荷负重训练会缩短骨骺闭合时间周期,因此,教练应尽量选择蛙跳、单腿跳等方式来提高少儿短跑运动员下肢肌肉的速度性与力量性。
2 短跑训练过程中应注意少儿短跑运动员各系统的生理特征
(1)少儿短跑运动员血液以及训练系统的特征。
少儿短跑运动员的心脏负荷有一定的适应范围,教练可以在少儿短跑运动员心脏承受范围内开展一些强度较低的耐力训练,有助于促进少儿短跑运动员心血管机能的提高,但是教练应准确把握耐力训练的时间以及强度,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教练应定期记录并分析少儿短跑运动员身高的变化,重点关注那些身高超出平均身高、心脏承受能力提升缓慢的少儿短跑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始终坚持循序渐进和从少到多的基本原则,定期对少儿短跑运动员进行专门的体检,及时发现少儿短跑运动员身体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低血压、高血糖等。
(2)少儿短跑运动员呼吸系统的特征。
少儿短跑运动员呼吸系统具有呼吸频率高、承受氧气能力差等基本特点,提高少儿短跑运动员呼吸系统训练强度的适宜性,加强有氧能力训练的力度。教练可以根据少儿短跑运动员的年龄来适当地加强呼吸系统训练的强度以及训练的频率。少儿短跑运动员心肺功能较弱,尽量减少憋气或者静力性训练的频率和强度。此外,少儿短跑运动员身体对外界环境以及各种细菌病毒的抵抗力较弱,很容易患上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因此,少儿短跑运动员不管在日常生活还是训练时尽量用鼻呼吸。
(3)少儿短跑运动员神经系统的特征。
由于年龄小、逻辑分析能力有限等原因导致少儿短跑运动员对各种训练动作的学习接受能力较弱,教练尽量使用多次训练动作示范以及动作要领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原本复杂难懂的训练动作以及训练要领变的更加直接形象,此外,教练还应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调动少儿短跑运动员模仿和掌握正确训练动作的积极性,教练应将劳逸结合的基本原则贯穿于训练各环节之中,降低少儿短跑运动员因训练强度大和身体过于疲劳等原因对训练产生排斥和敷衍情绪。少儿短跑运动员性格比较活泼好动,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身体运动机能调整到最佳状态,因而,教练可以适当地缩短训练前的活动准备时间。教练在提高少儿短跑运动员机体训练水平的同时,还应注重少儿短跑运动员思想道德水平以及意志品格的训练,培养少儿短跑运动员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优秀性格。
3 加强少儿短跑运动员的身体训练的全面化和技术化
作为有机整体的人体的各器官必然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彼此之间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因而,少儿短跑运动员只有提高身体整体机能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短跑运动成绩。教练在根据少儿短跑运动员生理以及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提高训练计划的持续性和发展性,引导少儿短跑运动员掌握更多短跑技术要领,提高短跑动作的规范性和正确性,并围绕着技术训练展开速度、耐力、协调等多方面和层次的训练。教練还应提高少儿短跑运动员训练形式的多样化,激发少儿短跑运动员训练的热情,纠正少儿短跑运动员错误的训练观念,最终实现少儿短跑运动员身体各器官功能以及短跑运动技巧的共同提升。
4 加强少儿短跑运动员速度训练强度
少儿短跑运动员应加强跑步动作频率的训练频率,少儿短跑运动员短跑成绩的高低受其步长和步频的双重影响,因而加强少儿短跑运动员步频训练是提高其短跑成绩的重要方式之一。10~13岁少儿短跑运动员的神经系统具有灵活性高、反应速度快的特点,在这一时期进行速度以及协调能力训练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练应在这一年龄段内提高少儿短跑运动员步频,进而达到提高其短跑速度的目的。教练可以选用让少儿短跑运动员原地高抬腿跑或者摆臂的训练形式,训练时间以及训练频率应根据少儿短跑运动员的身体承受能力而定,千万不要将步频训练与耐力训练混为一谈。
5 加强少儿短跑运动员跳跃练习强度
少儿短跑运动员的腿力是影响甚至决定步伐长短的关键性因素,提高少儿短跑运动员的腿力也就是提高少儿短跑运动员步伐的长度,因而,教练因适当的增加跳跃训练的频率,比如:人们常见的跳绳等,快速增强少儿短跑运动员下肢肌肉力量以及人体的抗阻能力等。
6 注重少儿短跑运动员放松活动训练以及思想道德教育
短跑肌肉放松能力训练是少儿短跑运动员训练的基础性内容之一,教练以及少儿短跑运动员应认识到肌肉放松训练对提高短跑训练效果的促进作用,短跑恢复训练以放松运动、物理恢复法以及加强营养供给等为主,其中物理恢复法主要包括按摩理疗以及泡热水澡等方法为主,有助于提高全身肌肉的弹性。
重视少儿短跑运动员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引导少儿短跑运动员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少儿短跑运动员勇敢、自信、乐观的性格,实现少儿短跑运动员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短跑训练质量的同步提升。
7 结语
正视原有少儿短跑运动员训练模式的不足之处,充分利用少儿短跑运动员身体发展的敏感期和关键期,坚持技术训练、耐力训练、速度训练以及放松活动训练等相互搭配的训练模式,为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短跑运动员提供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 侯树锋,刘学杰.浅谈少年儿童田径运动员训练规律[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24):323-324.
[2] 徐新红.少儿田径教学训练特点及阶段训练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1):70-73.
[3] 王燕.高职院校田径短跑专业学生速度素质训练的综述性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6(8):110.
[4] 付阳.影响我国优秀男子200m跑运动员成绩的主要因素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