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背景下中国新闻事业史的课程教学改革
2018-06-11袁德渠
袁德渠
【摘要】中国新闻事业史是新闻学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程之一,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学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面临着严峻问题,如课本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力、教学方法陈旧等,导致学生对此门课程失去兴趣,教学质量下降。本文主要探讨在网络背景下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
【关键词】网络背景;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改革
中国新闻事业史作为新闻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是引导学生把握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脉络,学习新闻理念,了解新闻行业的发展规律。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导致教学质量不高,甚至出现边缘化现象。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其多媒体性、海量性与交互性的特点,推动了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的改革,让此门课程生动、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符合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但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如何在网络背景下做出教学改革,是教师工作的重点。
一、教學理念的改革
教学理念指的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观念与态度,其可以指导教学活动的实施。在传统的新闻传播史课程中,虽然教师的知识储备多于学生,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多采取以教师为主,单向传播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缺少互动交流,没有深入探讨,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思维固定,对历史知识只有死记硬背,没有真正理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历史资料也在向数字化方向发展。通过检索标题,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此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教师的权威地位,同时也转变了教学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提高了教学质量。在网络资源的背景下,教师可以针对某一知识点对学生进行引导,尊重学生的意见与观点,以此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教学时,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转变学生观念,增强其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依托的载体是教材。目前为止,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学存在很多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闻历史是通过革命史框架书写的,具有一定的单一化。(2)教材内容与史料脱节,研究相对滞后。(3)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框架结构不能很好的体现历史演变规律。
在网络背景下,这以上缺陷都可以得到解决。依托网络资源,可以丰富教材内容,以此提高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多数学生不喜欢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是因为教材中缺少图片与细节,文史资料的记载较为枯燥,尤其是古代部分的资料多为文言文,理解上存在障碍,因此,多数学生望而却步。而在网络背景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可以搜索需要的新闻知识,通过视频等影像资料,可以提高学生兴趣,让其对学习充满激情。比如,教师在讲解民国新闻人物“铁肩辣手”邵飘萍时,可以在网络上收集民国相关信息,将邵飘萍的个人事迹呈现在课堂上,带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另外,还可以通过网络,重新构建新闻传播史课程的框架。在网络没有出现以前,教学内容主要依托纸质教材,其缺乏一定的编辑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将知识点罗列,贯穿起来,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网络发展的时代,网络具有开放性与可编辑性,教师可以通过电子资料,重新构建知识框架,实现教学内容的重组,让学生清晰的掌握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规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网络教育平台是以教学为中心,综合了网络办公、数字图书馆、远程教学等功能,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建立自己的学习空间。网络资源丰富多样,教师还可以将教学资料上传到平台中,布置学生下载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学习完成后,将作业上传,教师通过远程教学进行指导,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提高了教学效率。网络背景下的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自主思考问题,并通过教材寻求问题答案;课堂上,教师通过空间虚拟课堂,将预先布置的作业与课堂内容想结合,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热情;在课后,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上传到网络中,扩展学生知识面,巩固教学成果。比如,在学习梁启超新闻思想内容时,教师在课前将人物事迹与生平相关资料上传,让学生思考梁启超新闻思想演变的原因;课堂中,教师借助图片、视频等资料,向学生讲解这一问题,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后,完善教学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温习内容。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新闻事业史要想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潮流,必须做出相应改革,只有将课程特点与教材相结合,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才能让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富有趣味性,以此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