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纳教育视野下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体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18-06-11夏伟峰
夏伟峰
摘 要:新时期背景下,社会不断提高对大学生人才的素质要求。尤其是在大学生体能素质要求方面更加严格,大学生是否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坚韧品格养成。然而,在大学生领域,存在很多体育弱势群体,在体育能力素质方面比较薄弱,对其今后更好地的为国家服务带来不利影响。鉴于此,笔者主要围绕全纳视野下,如何对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教学改革与创新展开有效分析。
关键词:全纳教育 大学生体育 弱势群体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7(c)-0102-02
体能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深入贯彻与落实,高校逐渐对体育课程加强重视。但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关于体育运动仍存在弱势群体,在体育运动方面表现的兴趣、能力与实际课程目标存在较大出入。因此,高校应当采取有效策略,结合弱势学生群体具体发展需求,优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现全纳教育深入发展。
1 当今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形成因素分析
1.1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是导致当今部分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表现比较弱势的主要原因[1]。首先,部分大学生在校园观念上存在一定误差,在他们看来,文化课程才是重要的学习内容,而体育课程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发挥着可有可无的角色。所以在参与日常体育课程活动时,部分大学生难以提起学习兴趣,课堂参与积极性低下,导致自身体能素质逐渐弱化,最终成为弱势群体。同时,部分大学生心理、情感比较敏感,不善于与人交流,经常将自己沉浸在网络世界当中,导致体育锻炼时间,被网络游戏剥夺,而限制了大学生体能素质培养。
1.2 生理因素
学生自身生理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身体能素质建设。不同学生个体因为成长环境、自身条件存在较大不同,运动天赋、基础也存在较大不同。体形肥胖学生人群在体育锻炼方面存在较大弱势,因为身体肥胖,运动起来比较吃力。久而久之,导致学生丧失体育运动自信心,体形逐渐变得更加肥胖,而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同时,有少部分学生在心脏功能、肌体状态等方面不适合参与高强度体育锻炼,否则会产生不适感。由于学生生理因素影响,而限制了学生在体育领域的素质提升。
1.3 环境因素
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学习和成长。据了解,当前大学生体育领域,存在弱势群体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所在的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在体育学科文化建设方面缺乏重视。首先,家长对于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缺乏正确认知。一味要求大学生以学业为主,而忽略学生自身体能素质培养,导致目前大学生群体中,高分低能教育弊端普遍存在。其次,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学校缺少体育场地完善,以及体育设施引进。导致大学生体育锻炼环境较差,而限制学生运动兴趣发挥。
2 全纳教育内涵以及在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体育教学中发挥的重要性分析
全纳教育,作为一种全新教育观念,具体指为弱势群体提供丰富、充足、合适的教育活动,降低教育体系排斥程度,满足学生综合性、全面性素质建设与发展。当前,大学生体育素质问题,成为教育领域重点关注问题,体能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综合素质建设,而目前部分大学生体能素质偏弱,学校在组织体育课程教学时,应重视此类大学生体能素质培养,根据弱势学生具体需求,丰富体育训练内容,更新训练方式,调整课程教学策略,包容更多学生全面参与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整体体能素质。
3 全纳教育视野下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教育改革具体路径探究
(1)明确以全纳教育为主体的体育课程目标。
为了全面落实全纳教育体制,高校在组织体育课程时,应当充分考虑弱势大学生实际需求,本着公正、平等原则明确课程目标。在设定课程目标时,考虑弱势生在体育方面存在的弱势、困难,并优化课程目标难度,针对弱势生制定特殊体育课程教学计划,满足弱势生体育运动需求;结合弱势生群体体育课程参与情况、运动表现、运动技能掌握情况、身心健康情况,设定教学目标,充分彰显全纳教育思想。
(2)设计满足弱势群体运动需求的课程内容。
高校在设计体育课程体系时,应全面结合弱势生群体选择课程内容[2]。首先,在设计课程内容之前,深入调查弱势生在体育课程领域的运动基础情况。其次,依据具体调查情况,优化体育课程内容设计,在满足弱势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同时,能够让弱势生体能素质获得有效训练。同时,将体育课程内容按照弱势生具体需求进行细化分类,具体包括欣赏、运动、训练、安全教育四个方面。向学生有效渗透有氧运动、新型体育运动、运动健康、康复训练、柔韧性训练等内容,培养弱势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提高弱势生的运动核心素养。
(3)创建符合弱势群体身心发展的动态课堂。
体育课程教学过程,是决定弱势生体能素质培养的关键,教师若想将全纳教育全面贯彻到体育课堂当中,应当积极创建符合弱势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动态课堂,根据弱势生群体不同课程学习需求,优化课堂内容、形态、教学方法设计。在组织教学时,教师需要关注弱势生体育基础,将其与正常学生进行有效区分,合理设计协同教育、角色扮演、同伴教学等方法,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同时,做好体育场地、设施完善与创新,为大学生提供良好体育运动环境,有效激发弱势生对体育运动参与兴趣。此外,利用互动、游戏、合作、竞赛等多种方式组织体育课堂,丰富体育课堂组织形式,构建动态体育课堂,提高体育课堂整体效果。
(4)构建全纳思想支撑下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在组织体育课程教学时,应当注重优化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合理渗透全纳教育思想,构建人性化评价体制。首先,教师在展开体育课程评价时,应当重点关注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参与表现,尤其是对于弱势生来讲,课程参与积极态度,远比锻炼结果要更加重要。体育教师应重点关注弱势生学习过程,结合学生在体育课程期间的态度、行为、情感表现,展开综合评价,从而提高评价效率和质量。此外,教师应当结合弱势生在体育课程学习期间的表现,建立电子档案[3]。评价学生体能素质培养情况,进而有效调整教學策略,全面落实全纳教育。
(5)成立弱势群体的特殊体育教育援助系统。
高校为了向弱势生提供良好的体育课程学习平台,实现全纳教育,应当针对弱势生具体需求,成立特殊教育援助系统。首先,为弱势生提供健康体育运动知识讲座、运动技巧培训交流会,为弱势生夯实运动基础,做好准备。其次,高校应当邀请校外专业运动讲师,重点培训弱势生,鼓励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个人体质,健全综合素养。同时,高校应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完善性的体育课程在线学习系统,方便弱势生通过视频观摩,掌握体育运动技巧,实现弱势生有效转化。
4 结语
综上,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体育课程作为重点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素质建设。因此,高校为了解决体育弱势生转化问题,应当注重更新教学观念,以全纳教育为支撑,明确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优化课程内容、构建动态课堂、优化评价系统、成立援助系统,从而满足弱势大学生群体体育课程具体学习要求,促进当代大学生体能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志强.鲁东大学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体育行为现状调查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25(2):80-82.
[2] 谢燕妮.提高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体育教学质量对策探讨[J].新西部:理论版,2016(14):158,169.
[3] 李新国.高校体育弱势学生群体参与身体锻炼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5,5(6):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