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京津冀一体化下高校迁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8-06-11郑师晨董伏霖朱倩
郑师晨 董伏霖 朱倩
【摘要】近年,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再次走上历史的舞台,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提出,教育资源分配问题立即引发社会的广泛讨论,将北京高校迁入河北天津这一举措既为国情需要也为更多人创造机遇。本文以北京“高校郊区化”为预演,引出京津冀一体化下高校迁移存在的大学文化传承、师资队伍建设、招生资源引进以及高校毕业就业等一系列问题,根据每一问题给出了相应对策,旨在突破京津冀一体化下高校迁移中遇到的瓶頸,推动京津冀地区长期有效地协同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高校迁移;高校郊区化;存在问题;对策
一、前言
目前,为疏解“城市压力”,大学郊区化已经成为了全国趋势。多年来北京高校为首都培养了许多人才,也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部署中,众多高校率先迁移到北京郊区,实现了高校郊区化,北京市高校外迁是由于北京市城六区承载着60多所高校,是在京所有高校的三分之二,负荷明显过重。北京高校的郊区化不仅有效分流了城六区人口,同时也为高校自身发展带来了机会。有利必有弊,我们不仅要看到成绩同时也要看到问题,可以说高校郊区化是一把“双刃剑”。
(1)北京高校郊区化带来的积极影响。第一,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城市中心区人口过密状况,缓解了宿舍住房压力、交通压力,同时改变了部分企业的发展方向,引导他们向新大学城转移。第二,远离城市喧嚣,有利于教师学生安心治学。第三,新校区占地面积大,环境优良,学习氛围浓厚。第四,带动城郊经济发展,改善周边生活环境,同时随着新大学城的建立,城市交通也会随之跟进,促进轨道交通发展,进一步方便周围居民。
(2)北京高校郊区化带来的消极影响。第一,教师上下班不方便,交通困难,虽然有校车接送,但校车时间固定,机动性不强。第二,外出会耗费太多时间,一些讲座、论坛会等都在城中六区进行,错过了很多增长见识的机会。第三,学校周边过于荒凉,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二、“高校迁移”简介
北京高校外迁是“十三五”时期提出的教育改革,旨在促进京津冀三地教育协同发展和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于北京自身而言,这与北京市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有关。而现在,北京大学数量过多,大学数量多了,人口会相应增加,进而产生许多问题。第一,大学犹如一个小社会,需要师生,需要工作人员,需要资源的消耗;第二,许多大学生在北京读完大学,不愿意离开北京,成为北京新增人口;第三,大学往往有相关产学研问题,产学研究都需要人口。现在,北京提出“加快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其中部分教育也被纳入其中,这意味着一些北京高校将要外移和疏解。于河北而言,北京高校外迁移加快了河北教育发展,实现了平衡教育资源均衡问题,在未来近10年内将带动河北科研、经济、医疗、交通等事业发展。有助于向河北引进新型企业和创新性人才,为河北今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北京高校外迂和北京高校郊区化的区别
北京高校郊区化与京津冀一体化下高校迁移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高校郊区化能够对北京城郊城市化起到推动作用,也能够达到疏解北京的目的。与之前的高校郊区化不同,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高校迁移是对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可以更充分地释放,同时带动京津冀三地发展,所以更能减少北京在教育方面对外来人口的吸引。第二,高校郊区化对北京高校自身发展是有益的,首先实现了本地均衡化发展,在实施条件和可行性上较为容易。而高校迁移是北京高校迁移至外省,在可行性上存在极大的困难,因为高校搬迁涉及高校的历史沉淀、基础设施、招生等方面,需要充分论证。同时高端人才是否会向天津河北流动也是一个未知数。
四、“高校迁移”存在的问题
《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6—2020)》明确指出,北京将疏解部分高等教育功能,支持在京中央高校和市属高校通过整体搬迁等方式向郊区或河北、天津转移。由此可见,环绕北京,河北和天津的一些地区将承接一部分外迁北京高校,在这一问题上北京市和河北省已经达成共识。然而高校迁移是一个牵涉各个方面的复杂问题,实施起来难度相当大,必然产生一系列问题和矛盾,从而形成人们的不同态度。
根据调查,68.75%的人认为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实施高校迁移至河北天津这一战略是可行的,31.25%则认为是不可行的。其中认为此次高校迁移对河北天津的影响具有积极意义的人占75%。但对于入学迁入河北的北京高校,大家的反馈并不理想,具体由地域、高校、交通、周遭环境等因素造成。
由编码结果发现,大多数人在以上几方面都存在困扰,高校因素尤为突出。因此,高校迁移整个过程中,需要着重注意以下问题:(1)外迁高校文化传承工作。(2)高校搬迁对京津冀三地的影响。(3)保证外迁师资力量水平和师资队伍的稳定。(4)如何保证招生生源和质量。(5)如何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五、解决“高校迁移”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做好外迁高校文化传承工作
从大学文化损益的角度来看,高校迁移会造成一部分校园文化遗失和校园历史断裂,特别是一些不能够迁走的标志性建筑和被师生视为精神象征的物体,即使是在新建校区进行复制也会由于缺乏岁月沧桑感而弱化人文情怀和历史底蕴。高校迁移过程中应该保留老校区原貌,不要大兴土木改造,更不要把老校区用在教育以外的地方,可以考虑将老校区作为研究生校区,使文化传承继续下去。
(二)处理好高校搬迁对京津冀三地的影响
高等院校搬迁至天津、河北两地这一举措能够有效推动天津、河北高校等教育的飞跃,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与此同时,我们也要为高校迁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做好思想准备,并做好预案。首先,大学是孕育思想和文化的地方,诸多一流大学的搬迁,将造成这些大学与北京地理上和心理上的疏离。其次,高校迁移势必带来很多附属问题:如公共交通,环境,高校内以及高校周围人员的配置。再次,大学是聚集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国家未来人才的地方,高校迁移会客观上造成一部分尖端人才的流动,致使原本云集于北京的知识精英分散于京津冀三地,这对北京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对于整体搬迁的院校,要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如公共交通、幼儿园、小学、初高中、超市、医院、公园等,以及教职工住房,尽量解决教职工家属的就业问题。第二,多种渠道使用智力资源。对于留在北京的高校依旧保持文化底蕴和文化影响力,对于迁移至河北和天津的高校要努力举办论坛、展会、国际学术会议,用以打造新的科技、教育、文化交流平臺;第三,在各个社区免费举办文化交流班,促进京津冀三地基层群众的交流,提高各高校周边的人文素质,为整体提高文化水平打好坚实基础。
(三)保证外迁师资力量水平,师资队伍稳定
师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所大学的教学水平,师资力量是一所大学建立口碑的基础。衡量一所大学外迁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迁后骨干教师队伍保留情况。目前来看,师资外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北京的基础教育水平全国领先,外迁后担心子女的教育不能得到保障。(2)北京的公共资源优于天津、河北,教师个人不愿意放弃已享有的北京优质公共资源。(3)大学外迁会造成教师与家庭两地分居,由此带来生活问题、教职工配偶工作问题和住房问题。
对上述问题我们需要未雨绸缪,做好预案,对此提出以下措施。
1.首先要解决住房问题
在河北、天津新建的“大学城”旁,政府部门和高校以成本价或者微薄利润价向教师出售当地住房,甚至对一些有威望的骨干教师,可以免费赠予学区房作为福利,也可以配置“优房低价”的出租房。与此同时,在新建“大学城”时,要预先做好配套设施,为教师提供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
2.其次要解决教师子女的基础教育问题
或者保留教师的北京户口,使其子女可以继续在京就读或者允许他们的子女在北京市、河北省、天津市三地任选一地参加中高考。
3.再次安置好教师的家人
要提前做好迁移教师的思想工作,并做好家人的思想工作。
4.最后也要留意对人才引进
招聘有才能的老师,要同时做好“请人”的准备,需要适时出台政策,引进、培养一部分新教师,确保教学科研持续不断地进行,教育质量不能打折扣。
(四)保证招生生源和质量
北京之所以能够保持其对优质生源的巨大吸引力,除了它自身过硬的教育条件外,也与它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有关。一所大学要建立良好口碑,离不开优良的生源基础。高校一旦迁移至河北、天津,便失去了北京首都这一“天然优势”。那么在高校外迁的前提下怎样做才能吸引更多、更好的学生?
应该在以下两个方面着重开展工作。
(1)在宣传方面,讲清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大趋势,使京津冀经济圈为个人发展提供了更多更广的机会。这样的时机千载难逢,作为高校外迁的先期参与者,有条件获得更好的资源,得到更丰盛的回报。
(2)在招生方面,学校应从以前的坐等生源变为“主动出击”。灵活应用招生说明会、推荐会、冬夏令营、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电视媒体、自媒体等多种形式加强招生;同时推行自主招生、实施奖学金、创建特色班、开展与国外优秀的高校联合培养,以及直博直硕等多种方式吸引生源。在河北天津建立新的大学城后,要有意识地进行三地高校的合作以及大学城各高校之间的合作,营建新的学术生态圈,鼓励学生跨校区听课、听讲座,跨校区参加活动,跨校区辅修专业等。如此强强联合,能够有效提高各个学校的整体实力,更好展现名校协同,以欣欣向荣的崭新姿态吸引全国学子。驻京名校在河北建分校或者整体迁移至河北,势必会在学科建设、骨干教师流动、课程选择对接、学生培养、学校管理等方面加大交流力度,带动一批学校和学科的发展。协同发展是一个“药方”,能够为各个高校“补补钙”。
(五)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关于毕业生就业问题,大多京津冀大学毕业生会选择在北京工作,极小一部分愿意留在河北发展。由此可知,高校外迁后,一定程度上会提升毕业生择业就业成本增大择业就业难度。查阅资料,现河北省高校毕业生首选工作地区为北京,这是由大学生就业最关注的地域、薪资和工作环境这三个要素所决定的。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对国家政策的关注和理解不足,对自己的工作前景没有一个充分仔细的规划,对自己周边信息不能正确筛选,对自己身边资源不能合理利用。很多大学生在就业准备上很是薄弱,自主性缺乏,从众心理强烈,人云亦云。高校外迁后,服务地方经济,毕业生进入京津冀一体化人力资源配置链条,为大学生就业工作打好铺垫是目前需要考虑的问题,并且要做好解决问题的准备工作。政府有关部门需要根据这一新形式做好毕业生就业预案。
六、结语
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是促进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迁移”问题则是这一因素的关键,这需要落实针对高校迁移问题的对策,并在解决方案上有更多的创新,如此才能为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