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互助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工艺设计与应用研究
2018-06-11胡小波
【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扩张,污水排放成为关注的焦点和研究课题,必须加强对城市污水资源化的研究,实现对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再利用。为此,本文重点探讨城市互助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工艺,建设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工程,形成完善的再生水回用体系,减少对水体环境的污染,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优化。
【关键词】城市;互助;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工艺
一、城市互助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工程总体设计
(一)互助污水处理厂的总体设计
要充分考虑交通、地形地貌、进出水方向和风向等因素,统筹设计污水污泥处理区,使之涵盖预处理、生物处理和深度处理等不同阶段,使污水经深度处理后进行回用,再由给水泵送至再生水管网。其主要构筑物有粗细格栅、提升泵房、曝气沉砂池、水解酸化池、生化池、调节池、污泥脱水间等。
(二)给排水设计
给水系统由生活和消防独立给水系统构成,室外消除给水管网成环状布设;排水系统则采用雨水、污水分流的方式进行设计。
二、城市互助污水处理厂工艺方案设计应用分析
从全局、整体的角度出发,灵活选择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做好各级处理系统的排放、应急处理和设备保护,控制污水处理系统产生的噪声、二次污染问题,有效去除SS、BOD5、COD、氨氮和磷等,提升再生水的水质。
(一)污水生化处理的可行性分析
工程污水是极难生化的污水,可以设置水解酸化池装置,通过适宜的生化性工艺和措施,提升污水的可生化性。并采用乙酸为污水适当添加碳源,将其投加量控制在80mg/L,实现有效脱氮。同时,还可以通过生物除磷工艺,实现化学辅助除磷。
(二)污水预处理工艺
选取曝气沉砂预处理工艺,在沉砂池中内生成与主流垂直的横向恒速环流,利用旋流离心力脱甩并下沉密度较大的无机物颗粒,而密度较轻的有机物则顺水流走。同时,可以在沉砂池中内置刮渣板,有效解决沉砂池中的浮渣问题。
(三)污水一级处理工艺
基于工程的进水水质条件可知,污水的可生化性偏低,因而可以设计选择水解酸化池装置,通过水解和产酸菌的反应,使不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溶解性有机物、难生物降解物质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物质,实现对污水的净化处理,提升污水的可生化性。该工艺可以极大地提升污水的可生化性和溶解性,为后续的好氧后处理工艺创造条件,然而其缺陷在于无法高效去除COD,溶解性的COD去除率也极低。
(四)污水二级处理工艺
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实现厌氧、缺氧、好氧等不同环节的循环,它与传统A2/O工艺的区别在于将厌氧/缺氧调节池增设于厌氧池之前,利用微生物去除回流污泥中的硝态氮,使厌氧池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其工艺流程主要为:进水———预缺氧———厌氧———缺氧———好氧———二沉池———深度处理———出水。在上述工艺流程之中,A池在缺氧、厌氧方式下运行;O池在好氧条件下低污泥负荷运行,较好地去除BOD、氨氮和磷。该工艺的运行特點主要是采用前置反消化方式进行生物处理,通过循环流提高氧气利用率,并利用延时曝气负荷装置,较好地实现对污水的处理和再生利用。
(五)深度氧化工艺
考虑到工业废水的可生化性较差,为此要采用深度氧化工艺,对污水进行生化处理。可以选择四相多级高级氧化反应器作为深度氧化的处理工艺,集合固体、液体、气体、光四相多位一体,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产生诱发、催化和协同效应,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具体来说,深度处理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混合。将混凝剂投加到原水中,通过瞬时强烈搅动的方式,使药剂均匀分散到原水中,实现胶体颗粒的脱稳和凝聚,实现初级混凝。通常可以选取机械搅拌快速混合方式。(2)絮凝。絮凝是给水处理的关键工艺,可以通过改变水流时平均速度的大小、水流方向的方式,使水中颗粒与水流产生相对运动,实现合理有效的碰撞。通常可以选择折板絮凝池。(3)沉淀。可以采用斜管沉淀池装置,实现絮凝体与水的分离处理。(4)滤池。通过V型滤池可以有效去除混凝沉淀后的残留絮体和杂质,它利用微量调节出水阀门开启度的技术,避免滤池初滤水对滤料层的穿透作用,实现恒位、恒速的过滤。同时,可以通过气水反冲洗和原水水平扫洗的反冲洗方式,实现深层截污处理。
(六)污泥处理工艺
考虑到污水中的污泥有机物含量高、稳定性差、易于腐化的特性,要结合污水处理工艺中产生的污泥量、污泥性质,采用适宜的脱水方法,妥善处置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污泥。具体包括如下处理阶段:(1)污泥浓缩。可以通过重力浓缩和机械浓缩的方式,实现污泥浓缩,实现污泥的减量化。(2)污泥稳定处理。(3)污泥无害化处理。(4)污泥脱水处理。
三、结语
总之,城市互助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工艺可以选取A2O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艺,设计和应用不同处理工艺方式,实现对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提升再生水资源在水循环中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吴龙,陆涛,姜骅,申屠勋玉.日产5万吨经济开发区再生水回用工艺及装备[J].水处理技术,2014(02).
[2]陈卫平,吕斯丹,张炜铃,伊丽丽,焦文涛.再生(污)水灌溉生态风险与可持续利用[J].生态学报,2014(01).
作者简介:胡小波(1984.05—),男,汉族,江苏南京人,大专,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