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历史发展与现状研究

2018-06-11卢丹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资助体系教育公平贫困生

卢丹

摘    要:从纵向角度梳理了我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发展,在其基础上,进行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采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对贫困生系列政策、制度进行分析,为研究适应我国国情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添砖加瓦。

关键词:高等教育;贫困生;教育资助;资助体系;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8)05-0161-04

高等教育的收费制度对于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来说,是进入高等学府的绊脚石,为了让他们能够顺利入学,安心学习,教育资助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等教育资助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举措。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历史发展

(一)“免学费加人民助学金”政策阶段

建国初期,国家重视培养新型知识分子,加快经济建设,因此,政府部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增加大众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由于历史问题,当时大部分学生都难以承担高等教育费用,1950年,我国召开“全国第一次高等教育会议”,政务院和教育部分别颁发了关于调整人民助学金的通知以及关于调整人民助学金标准的通知,政府考虑到制度的沿袭等问题,明确规定废除学费,全部实行人民助学金,当时,国家几乎承担了大学生的全部教育费用。[1]我国政府前后用了3年时间才逐步形成了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免学费加人民助学金”政策。

(二)人民助学金和奖学金并存

1983年7月,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联合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人民助学金暂行办法》和《普通高校学生人民奖学金试行办法》,降低了人民助学金比例,提出了增设人民奖学金。这两个文件的颁布,从单一的人民助学金制度逐步过渡到人民助学金与人民奖学金并存制度,标志着奖学金时代的到来,最后以奖学金制度为主。自此以后,我国改变了单一的人民助学金,变为多元化助学体制。【2】这也非常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激励了大批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也与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目标相一致。

(三)奖学金与学生贷款逐步取代人民助学金

1987-1994年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在招生和收费两方面进行“双轨制”改革探索,“免费上大学”的政策逐步被改变。1986年,国家教委试点实行奖学金和学生贷款制度,并取得了显著效果。1987年7月,国家又对资助政策进行了创新,财政部、教委发布了关于助学贷款和奖学金的办法,在本科普通高等院校全面实行学生贷款制度和奖学金制度。[3]这次改革,“助学”在一定程度上逐步被“奖优”所替代。

(四)国家资助体系的初步建成

这一时期,通过收费改革,统一实行收费制度,学生上学的费用必须全部自己承担。《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学生上大学开始实行收费改革。高校招生将公费和自费“并轨”,为了保证解决改革面临的问题,进而取得改革的成功。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帮扶措施:設立勤工助学岗位;学费减免政策等;1995年开始国家教委所属高校试行新的学生贷款办法;提高奖学金标准及增加奖学金种类;建立国家助学贷款新制度。此时,我国初步建立起以“奖、贷、助、补、减”的多元化资助体系。[4]

(五)国家资助体系的完善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贫困生问题,把实施学生资助作为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重要举措,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2007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及其配套办法,并颁布实施,经过多年努力和实践,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已经形成了“奖、助、贷、勤、减、免、补”的一个比较系统、完善的多元混合型资助体系,资助范围不断扩大,资助力度不断增强。目前的资助体系实施,有以下七个方面的突破,各项资助内容逐步规范化和制度化,资助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

(1)奖学金分国家奖学金和励志奖学金,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并且成绩优秀的学生专门设立了国家励志奖学金。

(2)设立了国家助学金,并且分为三个等级,资助范围广,力度大,资助比例达20%。

(3)开放并落实国家助学贷款以及“绿色通道”,大力推广生源地贷款。

(4)所属教育部师范大学实行免费教育试点。

(5)鼓励社会捐助。

(6)更加明确勤工助学岗位设置、管理等。

(7)鼓励大学生深入基层、投身国防,实施学费补偿等政策。

二、我国高校目前贫困生资助状况

(一)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有效保障

党和政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高度重视高等教育资助体系的每一步发展和完善,制度筹谋规划和政策有序推进,密切关联。在如今社会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对大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同时,也面临了新问题,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我们应使公平正义处处体现在人们的各项活动中,因此,完善国家资助制度,建立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是保障教育公平、社会公正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六大”以后,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贫困生就学问题得到了国家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5]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强调:我们必须优化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逐步完善学生资助制度和体系,维护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水平,推进高等教育资助事业的快速发展。党和政府的制度政策是推动高等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最大力量。随着社会发展,政府职能部门的顶层设计是资助工作的前提保障。

在党和国家关心指导下,各地方政府以及部委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贫困学生受资助需求,出台了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制度,不断完善普通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有计划、有重点的统筹安排,全面推进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资助事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有关部门前后多次发布资助政策文件:综合类资助发文共12项,奖学金发文7项,助学金发文8项,助学贷款发文22项,勤工助学发文4项,学费减免发文6项。其中,包含省部级以上发文多项,如1985年,中共中央颁发《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改革人民助学金制度,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实行奖学金制度,对一些毕业后的工作环境特别艰苦的专业学生在膳宿和学杂费上给以一定的补助。此文件的发布,标志着高校奖学金的开始。经国务院发布或批转的有:1986年《关于改革现行普通高等院校人民助学金制度的报告》、1999年6月《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暂行规定》、2000年8月《关于学生助学贷款管理规定》和2004年6月《关于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以及2007年5月《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相关意见》。这些资助政策的颁布对我国资助制度的建设具有指导性意义,对资助体系的完善具有开创性意义。经过不同时期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已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特定国情的高等教育资助体系。有效的保障和推进,使得学生资助工作逐渐融入国家的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中去,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构建了适应我国国情的多元化资助体系。

(二)我国资助体系的现状

奖学金主要用于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主要包含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旨在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每年资助约5万名,约占在校生总数的0.3%,资助标准为8 000元/人。国家励志奖学金明确奖励高校成绩优异的贫困学生,资助面约占全国高校在校生人数的3%,资助标准为5 000元/人。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国家助学金制度,其资助范围广,资助力度强,并且明确定位为高校贫困生,资助人数约占高校在校生人数的20%。从2010年开始,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从2 000元/人提高到3 000元/人,贫困生资助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根据《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2007-2017年)》统计,2007-2017年,全国累计共资助普通高校学生70 683.85万人次,资助金额多达10 147.8亿元。资助学生人次增长平均为10%左右;资助金额增长平均为11%左右。2007-2017年在资助普通高校学生金额中,财政投入累计4 338.81亿元,平均占普通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54.72%左右。[6]

勤工助学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一定的报酬,用于改善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是无偿资助向有偿资助的转变。按财政部、教育部规定,从每年学费收入中提取4%的资金用于发放勤工助学报酬,并且时间安排原则上每周不得超过8小时,保证学生不能因工作而耽误学习。

国家助学贷款是我国教育救助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不断完善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它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推动的一种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信用贷款。为推进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199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规定(试行)》,并且在八个城市中央部委所属高校进行试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助学贷款,2000年,逐步推广到全国各地,目前,已经发展为中国资助的主体项目。2004年6月,政府相关部门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从实施机制、补偿机制、风险防范等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和完善,是助学贷款政策的新突破。

2007年开始,国家积极推动了生源地贷款。到目前,生源地贷款已经成为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度,国家助学贷款人数和金额分别达到409.16万人和284.20亿元,占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27.05%。

国家对部分家庭经济条件特别贫困的学生实行学费减免政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及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等。与此同时,各高校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实施办法,结合学生本人在校表现,认真调查,逐一审核,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每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 都会给予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一定的补助,专款专用。学校也会根据上级规定,通过各种方式对困难学生进行资助。[7]

三、结论

总之,我国高校资助体系逐步完善并趋于成熟,资助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国家主导的主要有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退役士兵教育资助、赴基层就业资助、免费师范生制度、入伍服兵役资助、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等。另外,国家积极鼓励引导高校广泛引用社会资源,设立社会奖助学金等,共同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走向社会,为国家选拔高层次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和忠,赵贵臣.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历史演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83-187.

[2] 张建奇.1983年以来我国大学生资助的演变[J].现代大学教育,2003(1):69-72.

[3] 张懿.中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发展分析与行动建议[J].中国青年研究,2006(6):37-40.

[4] 高丽芝,董灿明,段连丽.中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历史与现状研究[J].思想战线,2015(41):62-65.

[5] 范先佐.我国学生资助制度的回顾与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9(6):123-132.

[6] 韩丽丽,李廷州.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等教育资助体系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18(6):30-35.

[7] 田伟红.我国高校资助政策现状及對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2(2):345-346.

猜你喜欢

资助体系教育公平贫困生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以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提高大学生资助育人水平
高职院校大学生资助措施及思考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基于人力资本证券化视角的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