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常州市实体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分析

2018-06-11孙波李敏敏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常州市实体经济财政政策

孙波 李敏敏

摘    要: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以常州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常州市实体经济发展现状与财政实践,探讨常州市实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常州市实体经济发展的总体路径及财政政策建议。扶持体系上更加注重分类政策;扶持方向上更加突出政策聚焦;扶持对象上更加强化要素支撑;扶持方式上更加强调虚实共济。

关键词: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财政政策 ;常州市

中图分类号:F82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8)05-0069-04

十九大报告提出,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体经济兴,则经济强。振兴实体经济是新常态下激发新动能,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稳中求进的关键性战略部署。为加快推进实体经济转型提升,财政部门在常州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协同相关部门持续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创新扶持方式,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激发实体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促进全市实体经济加快转型提升。[1]

一、常州市实体经济发展现状

2017年,常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 622.3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 966.68亿元,比上年增长7.8%,增幅列苏南第二;实现产值12 671.68亿元,增长14.9%;实现工业税收445.6亿元,增长20.2%,工业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44.4%。制造业占GDP比重达42%,点出了其在常州这座城市的重要性。面对经济低潮,以工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已然成为撑起经济总量的“強健骨骼”。但同时,常州市实体经济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如今正面临着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外部经济环境不稳定因素增多等因素影响,下行压力加大,增长速度开始放缓。

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财政实践

近几年来,面对宏观经济的下行压力,常州市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导向作用,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全市一、二、三产业比例从2000年的“7.5∶56.1∶36.4”优化到2017年的“2.4:46.5:51.1”。[2]

(一)落实各类减税降费政策

常州市财政部门坚持“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注重减轻企业负担,增加实体经济活力”的原则。在组织收入上,主动顺应提高财政收入质量的要求,适时调整收入目标,2017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18.8亿元,同比增长8%,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最大限度减轻对实体经济运行的不利影响。在落实优惠政策上,通过加强政策辅导、宣传,帮助企业用足用好各项税费减免政策,2017年,全市落实各类税费优惠430.04亿元,取消、停征和调整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50项,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近5亿元。

(二)推进“三位一体”发展战略

“三位一体”战略实施三年来,常州市、区两级财政共计投入20亿元,按照“稳定增长、优化结构、发展产业、提振信心”的要求,加大技改投入力度,推进“机器换人”,提升智能装备水平,有效增强了全市实体经济发展动力。2018年市级财政预算安排“三位一体”专项资金25 200万元,统筹使用“中国制造2025”专项奖补资金2 000万元,深入实施《深化“三位一体”发展战略促进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若干意见》,为常州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全国一流智能制造名城提供基础保障和支撑。

(三)全面统筹扶持产业发展资金

近年来,常州市级财政每年安排工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质量和标准体系建设、人才引育、商务发展、普惠金融等各类产业扶持资金10亿元,支持全市工业经济朝着信息化、集约化、电商化、国际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积极落实“深化龙城英才计划”“科技创新1+3”“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等若干产业发展新政,发挥财政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推进产业技术创新的整体突破和企业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和智造强市建设。

(四)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实体经济

近年来,常州市财政积极通过“拨改投”“拨转股”等转变财政扶持方式,并取得较好成效。目前,总规模6.56亿元的创投引导基金撬动各类社会资本26.9亿元,资本放大4.1倍,累计投资项目182个其中:14家企业上市或被上市公司收购、19家企业挂牌新三板、45家企业获得二轮以上融资。在此基础上,市财政将整合设立规模2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撬动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初创型、科技型企业投入,为全市实体经济发展和智造强市建设注入活力。

(五)引导金融资本向实体经济倾斜

2017年,整合设立规模为6.4亿元的常州市中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 通过加强政银保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常州市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全年共向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206.27亿元,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超过4亿元。

(六)激励企业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近三年,常州市级财政兑现奖励资金7 300万元鼓励和引导企业改制设立股份有限公司、上市融资和并购重组,支持常州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裂变发展。目前,全市已累计有56家企业上市、124家企业挂牌新三板,直接融资金额764亿元。

三、常州市实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这是必然规律。[3]改革开放40年来,常州经济高速发展,但支撑高速增长的生产要素成本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等比较优势已经大大减弱,传统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实现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是常州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然而,常州实体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生产性服务业和新经济发展较弱,与国内先进城市的距离较大

常州产业结构一直以工业为主导。从发展趋势看,只有服务型经济比重不断提升,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才会不断涌现,才能成为助推产业变革的新动能。当前,互联网、大数据正在引领制造业优化升级,而常州据此发展的新经济起步时间不长,人工智能、电子印刷等新产业及电商平台等新模式的发展步伐较慢。

(二)制造业仍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

制造业“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配套产品多、整机产品少,投资类产品多、消费类产品少”的格局没有根本改观,创新型产品、引领市场需求型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少。从企业层面看,尽管常州已有200多家行业“隐形冠军”,也有天合光能、上上电缆等在行业处于领先的企业,但缺少“顶峰企业”。常州现有龙头企业的综合带动力,以及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对城市品牌的支撑、对高层次人才的集聚都不明显。

(三)产业聚焦度不够

调研发现,常州市省级以上开发区主导产业方向过多,基本都在3项以上,部分园区达到5项。相对来讲,主导产业分散,部分产业园区同质同构,市域范围内特色产业空间集聚度不高。同时,产业的聚力度也还不够强。对于能够在区域内打造产业品牌、形成特色亮点的产业,还未能有效形成合力并做大做强。比如石墨烯产业,在重大项目引进、重大载体提升、重大技术创新、高端应用突破、标志企业培育等方面,都要进一步发力。

四、推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总体路径

推進常州市实体经济发展的总体路径主要有三条。

(一)过好“质量变革关”,稳步提高产业发展质量

在以智能装备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方面,可重点突破智能电网装备、轨道交通整车、智能专用装备及基础装备、关键零部件等核心技术,提升高端装备自动控制、精密仪器仪表、信息传输控制等系统集成能力。

(二)过好“效率变革关”,转变产业发展方式

培育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强化数据、信息、知识等新要素支撑,降低实体经济运营成本。

(三)过好“动力变革关”,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资金链,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真正落实到产业发展上。

五、进一步推进实体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财政政策是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工具。下一步,财政部门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通过财税杠杆作用,加大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促进我市实体经济实现全方位、多元化发展。[4]

(一)扶持体系上更加注重分类施策

从政策类别看,分别运用“加、减、乘、除”等手段精准施策。做好加法,加大对振兴实体经济、企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做好减法,进一步落实营改增全面试点政策,确保将国家和省、市出台的各项减税降费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进一步完善涉企收费监管机制,落实涉企收费公示制,切实减轻实体经济负担;做好乘法,运用基金和政府采购手段,发挥乘数效应,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实体经济;做好除法,进一步实现产业类财政专项资金逐步退出竞争机制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致力于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二)扶持方向上更加突出政策聚焦

1.集中力量支持新兴产业

根据《关于深入推进新一轮十大产业链建设提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推动重大技术突破和关联技术升级,打造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把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攻方向,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着力扶持新能源、新材料、高端智能装备、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新兴产业,重点打造智能装备制造、和以石墨烯为引领的新材料产业。

2.全力以赴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进一步贯彻《常州市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双百”行动计划》、《深化“三位一体”发展战略促进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提升政策的带动强度和引领效应,继续发挥传统优势产业对我市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加大工业转型升级资金投入。支持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鼓励以新技术、先进实用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优势。

3.加大力度扶持现代服务业

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快常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意见》、《市政府关于加快互联网平台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水平、消费性服务业扩大规模、民生性服务业完善功能”的目标,加快推动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采取财政补贴、兑现奖励等手段,特别对重点集聚区及重大项目建设、重点企业及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培育、推进产业对接融合上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4.多举措并举支持外贸稳定增长

进一步认真落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政策举措,优化市级商务资金支持方向,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快推进外贸“优进优出”,鼓励企业积极稳妥的“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三)扶持对象上更加强化要素支撑

1.进一步优化人才扶持激励政策,壮大实体经济需要人才要素支撑

按照《进一步深化“龙城英才计划”的改革创新意见》要求,加大招才引智的财政支持力度,促进实体经济在创新人才方面的投入,鼓励制造业企业引进科技人才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开展科技创新的分配政策,奠定实体经济转型提升的人才基础。一是加强龙城英才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投资管理力度。进一步完善天使+VC+PE的链式扶持体系,对人才创业企业的投资阶段由早中期延伸至天使期,持续发挥引导基金的招财引智的作用。二是积极推广“股权质押贷款风险补偿”和“领军型人才企业小额贷款风险补偿”等财政金融创新产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降低初创期人才企业融资成本,为人才企业提供更丰富的多元化融资渠道。三是完善服务功能,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继续完善市“常州市创业创新服务平台”的服务功能,逐步建立一体多维、互融互通、协同发展、覆盖全市的综合性人才服务机制,切实将双创平台打造成我市服务人才创业创新的快速孵化器和坚强后盾。

2.进一步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方式,强化创新驱动的政策导向机制

一是加大重点项目的立项比例和支持强度;聚焦创新型企业,支持我市“十百千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二是注重支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的整體突破,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逐步实现由支持单个项目创新向支持产业链创新转变。三是注重支持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明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重点支持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公共科技活动,支持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提高技术自给率。四是调整扶持节点,减少风险较大的“前资助”,加强采用导向明确的“后补助”,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奖补力度,提高政策的激励效果。

(四)扶持方式上更加强调虚实共济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实体经济正常运转仍然需要金融、互联网等虚拟经济的有力支撑。因此,扶持实体经济不能一味地撇清“虚实”关系,必须虚实共济、借力打力。一是进一步优化专项资金使用结构,积极研究整合现有的有偿使用专项资金,有力推进常州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常州产业投资基金等产业扶持引导基金的相关工作,不断扩大专项资金的有偿使用规模,放大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更有效的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加大对实体经济转型提升的投入。二是推进财政金融协同发力,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进一步探索创新信保基金运营模式,改变一个财政金融产品对应一个银行的低效运营情况,提高“信用保证资金池”使用效率。三是与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开发更加多元化的财政金融产品,研究推动开展投贷、投保、投租联动服务,打好金融“组合拳”。四是进一步鼓励本市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引导企业抢抓资本市场发展的重大机遇,积极运用资本市场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促进实体经济更好发展。[5]

参考文献:

[1] 姜江.如何更好地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2018(7):50-53.

[2] 刘照普.做强实体经济的常州样板[J]:中国经济周刊,2017(Z1):90-92.

[3] 温畅,陈国平.长三角实体经济后危机时代发展研究——立足于江苏常州的分析[J].中国商贸,2010(23):221-222.

[4] 李健全.企业串保链贷款风险与银行支持实体经济探析——基于江苏常州市的案例[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2(6):66-68.

[5] 李健全.企业串保链贷款风险与银行支持实体经济探析——基于江苏省常州市的案例[J].经融理论与教学,2012-09

[6] 林琦.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与挤出效应分析——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4(14):188-189.

责任编辑    晓    潭

猜你喜欢

常州市实体经济财政政策
常州市觅渡教育集团冠英小学教师作品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与中考有约
借助数轴易解题
央行不能逃避责任
电商发展过快的成因及对经济的影响
基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经济增长的动因
萧条经济学、恶性通货膨胀和赤字研究
虚拟资本理论发展探究
浅谈我国实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实体经济在金融支撑下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