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模式创新研究

2018-06-11董昕

东方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工作模式资助育人创新研究

董昕

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资助贫困学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前提,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满足教育公平的多元化需求。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针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模式创新进行分析和探索,希望给予我国高等教育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模式;创新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我国教育部门也出台了相关资助政策,对贫困学生加大了资助力度,相关文件和政策重点强调,要坚持高等教育的普惠性和公益性,不能让任何一名学生由于家庭困难会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在2014年,我国教育部门再一次完善了资助政策,提升了资助力度,不断扩大贫困学生的资助范围,在此背景下,如何对高校资助育人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面临的关键问题。

1、当前我国高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1.1贫困学生认定体系不完善

界定贫困学生属于动态过程,需要以学生的消费行为、个人财物以及家庭收入为依据。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在 认定贫困生的过程中,仅仅以家庭收入证明为依据,而当地政府为了为本地学生谋取利益,甚至存在开具虚假证明的情況,导致证明缺乏公信力和量化标准。由于高校学生数量较多,无法对贫困学生进行逐一核实,存在信息错误以及不对称的情况,真正贫困的学生无法受到资助,而非贫困学生却在享受免费午餐,对教育公平带来严重影响。

1.2资助内容和方式单一

当前,虽然我国高校都设置了专职人员负责贫困生资助工作,但是资助内容和方式主要集中于经济和生活层面,心理援助是资助体系中的薄弱环节。通过相关调查统计显示,大多数贫困学生都存在一定的抑郁倾向,而高校忽视了对学生开展心理援助,这种轻视精神和重视物质的资助方式,对贫困学生的未来发展十分不利。

1.3没有激发受助学生的主动性

当前,贫困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高校资助的状态下,这种固化的帮扶和资助形式,忽视了挖掘受助学生的潜能和主动性,甚至一些学生认为贫困就理应得到资助,这种现象导致学生容易出现惰性思想和依赖心理,对资助育人的成效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形成自主以及健全的人格。

2、创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模式的相关途径分析

新时期下,随着我国高校持续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对资助工作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贫困学生在接受高校物质和经济资助的同时,更希望得到同学和教师的理解和尊重,对个人价值和精神需求更加看重。在此背景下,高校需要结合当代贫困学生的心理诉求,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资助育人体系,进而满足贫困学生的需求。

2.1构建全方位的资助体系

资助体系全方位拥有丰富的内涵,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要集“免、减、补、勤、贷、助、奖”为一体,其中助学贷款是国家为贫困学生提供的资助方式,其目的是解决贫困学生在读书期间所产生的生活费用和学费,而勤工俭学是各个高校的资助方式,其将育人与资助充分结合,但是当前,很多高校所提供的岗位基本为简单的劳动,与学生的技能与知识没有任何关系,难以通过勤工俭学提升贫困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高校要积极拓宽勤工俭学渠道,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自我能力的平台;第二,全方位不仅仅是对学生经济和生活方面给予帮助,更要关注贫困学生在就业、学业以及身心方面的存在的问题,通常情况下,贫困学生存在就业贫困、学业贫困以及心理贫困等问题,由于经济和权力弱势,导致贫困伴随学生终生,而高校如果仅仅给予其经济方面的资助,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情况,因此,高校要从多个方面给予其帮助,帮助贫困学生以更加健康的心态走上社会、参与竞争;第三,全方位不仅是高校以资金的方式给予帮扶,还要在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方面给予资助,其中包括对家庭遭遇灾难和突发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援助,帮助学生摆脱由于突发事件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连同高校全体员工师生,共同参与到帮扶中。

2.2构建多渠道的资助体系

资助体系多渠道主要是指在组织开展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中,要利用多种手段和方式,保证资助育人工作的全面落实。第一,在新生入学后,高校要利用爱心卡或者PPT,对家长和新生开展资助工作的宣传,促使其可以及时掌握资助的相关政策和信息;第二,在新生入学后,高校要安排专题讲座,并且安排辅导员为学生详解我国资助政策,消除和缓解贫困学生对学费的担忧,激励学生努力学习,通过个人努力改变贫困的现状;第三,高校要建立电话回访制度,与受助学生家长加强联系,形成家校互动的资助育人体系,切实保证学生将资助金用于生活和学习中;第四,工作人员要每年对贫困学生进行实地家访,了解其家庭的经济情况,征集家长对资助工作的意见和看法;第五,高校要定期组织召开受助学生座谈会,细致以及深入了解资助工作的具体开展情况,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感恩学校;第六,高校要在校园内部创设浓郁的成才励志氛围,宣传受助学生的成才事迹,激发更多的贫困学生奋发向上、自立自强。

2.3构建个性化的资助体系

资助工作需要与时代发展保持一致,在满足贫困学生物质需求的同时,还要保证其成才、成人以及成长。学生在校时间较短,难以全面掌握贫困生的需求,因此,资助工作需要关注其未来发展,实现育人与资助的高度统一。同时,教育公平不仅仅体现在受教育权利方面,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和发展,资助育人需要将学生个性发展为工作重点,通过资助帮助学生发挥个人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实现个人目标,实现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发展。

首先,高校要积极收集受助学生成才励志的真人真事,例如残疾学生发愤图强,家庭贫寒学生自强不息等,通过先进的事迹引领贫困学生为了自己的目的而不断奋斗,促进学生个性化成才;其次,高校还要给予孤儿学生以学习和生活之外的资助,例如关注其心理和身体的健康情况,针对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疏导,及时为其送去关心和温暖,促使孤儿学生可以体会到学校的温暖,进而传递爱心,从受助转变为自助和助人,成为社会建设的中流砥柱;最后,针对残疾学生,高校要利用张海迪、贝多芬、霍金以及海伦等典型人物激励学生,解决其心理问题、消除其思想顾虑,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信,引导其规划自己的人生,促使残疾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2.4构建双驱动的资助体系

当前我国高校资助体系属于单驱动保障体系,其重点是给予学生以资金方面的资助,忽视了育人环节,促使资助失去了原本的价值。同时,高校在开展帮扶资助工作中,也没有激发贫困学生的潜能和主动性,甚至导致受助学生存在心里依赖,形成惰性思想,最终致使其成为思想贫困、学业贫困、就业贫困以及经济贫困的四困生。

针对这种情况,高校要积极构建双驱动的资助体系,激发贫困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其摆脱经济贫困和精神贫困,引導其感恩父母、感恩学校以及感恩社会。首先,高校要鼓励受助学生勤奋钻研、刻苦学习、自强不息,树立奋进向上、勤奋好学的良好形象,并且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和各项公益活动中,提升贫困学生的集体意识和服务意识;其次,高校要为贫困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和空间,促使其可以将个人技能和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回馈社会、服务社会,提升个人的就业竞争力。

3、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和贫困学生的精神诉求和物质需求,不断改革和创新资助育人工作模式,以育人为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构建全新的资助育人体系,将育人全面落实到资助工作中,切实发挥资助工作的价值和功能,为贫困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陈乃车,曾剑,唐闻捷.提升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路径探析[J].教育研究,2017,38(05):152-155+159.

[2]刘宁,卜士浈.“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 (01): 97-101.

[3]王铭,王守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6(06): 56-58.

[4]蔡颖,许志敏,钟慧娜,赵楚洪.互联网思维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现机制与路径选择[J].煤炭高等教育,2016, 34(01):59-63.

[5]吴丹,韩铖,张理航.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初探[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 (02):87-91.

[6]汪育文,贡国芳,胡勇.地方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6(03): 72-76.

[7]贾明超,范正祥,陆斌.“育人为本”资助理念视角下的高校资助工作探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1):70-72.

[8]黄军利,李德福.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思考与实践——以中国矿业大学资助工作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0):70-72.

猜你喜欢

工作模式资助育人创新研究
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模式的理性构建
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机构的专业化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基于新形势的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新形势下交通运输行业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