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探究教学的实验与探究
2018-06-11龚金巧
龚金巧
摘要:中职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而动手能力很强。改变传统数学教学模式,恰当地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动手“做”数学,亲历探索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活动将自己所學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式,它注重提高问题的探究能力,通过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某一确定问题的实践活动过程,使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研究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地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处理信息,获得认知技能、情感与态度,以及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中职数学实验;教学;探究式学习
一、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
中职数学教学一直是大部分教师头痛的问题,学生感觉数学枯燥,对数学高度厌学。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各项技能比赛中屡获佳绩,学生对能够动手做的专业都非常感兴趣。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精辟地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它是欧几里德式的严谨科学,从这个方面看,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却像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因此,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师应该想办法让我们的学生也来动手“做”数学,让数学实验课走进中职学校的课堂。
二、探究式教学形式
1、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前提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数学探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的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教学实践表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必要途径之一。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方面必须做大量的前期工作,要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使学生在跨越一道道沟沟坎坎的同时,得到征服困难的快乐,同时,也获得知识和取得自信,人格和个性方面得到成长。问题太难或太容易都是不适宜的,特别是第一次的探究教学必须从学生的水平出发做好精心的准备工作。
2、善于联系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而超越生活之上,它通过演绎、逻辑推理形成体系,反过来指导人们的生活。人们在生产与生活中往往過到很多数学问题,这些问题与学生密切联系,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联系学生本人的生活,和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例如:衣服的尺寸、价格、运转过程中的价格增值,都与数学有关。可引导学生探索布匹做它的增值率是多少,求学生进一步探索商业运行中的价值规律。可以引导学生调查各行业的发展情况,或者对同一行业的不同经营方式和效果进行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哪个行业更有发展前景,给学生的升学和就业提供参考。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合作实践。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
3、合作探究
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究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通过合作探究解决。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导或点拨要避免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合作探究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教师要在巡视或参与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及时点拨。此外,探究后的总结指导要根据实际情况注意结论的拓展、应用和引伸,应该适当有度、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获得发散性的思维。
三、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策略
1、转换教师的角色意识。中国几千年来就有师道尊严,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而学生成了被动的工具。这就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师生平等观就是抛弃教师中心论,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师生互动。教师走下“神坛”,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交朋友,引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学习。同时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在教学中,该学生动手的教师一定放手;该学生考虑的问题,教师决不干沙;该学生去感知、体验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让整个教学活动师生都积极参与,形成师生的互动。
2、创设开放式教学情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实物、教具、录像、媒体资料等途径创设情景,让学生真实地感知、体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愉快积极地参与学习。例如:学习相遇问题和追击问题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两个人或两辆车它们的相遇或追击的情况,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形象感知。也可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去体会。再如:学习浓度问题中,可以让学生实际操作,做盐溶于水中的实验,更形象地了解溶质、溶液、浓度等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发展学生兴趣和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某个问题有强烈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那么他在该学科的学习上就会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状态,进行孜孜不倦地追求。比如,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来源、发展及数学领域的广阔,数字变化的神奇。让学生组成数学兴趣小组,研究数学知识的规律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有趣的数学问题等。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要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对于在各种比赛中获得名次的学生,应及时公布出来,并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尽量找出学生的优点进行各种形式的表扬鼓励,来激励学生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精心选题创设问题情境。爱因斯坦说“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会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忘我的学习精神.达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精心创设“乐学”、“趣学”和“成功学习”等教学环境,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进行有效地探究式教学的前提。
5、注重探究的实效性,使学生享受探究的乐趣。 探究学习要能持之以恒。教师必须想方设法使学生乐学,即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有快乐感。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乐学与成功交融学习的成功率越高,快乐感越强,同样快乐感越强则学习的成功率越高。课堂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反馈的控制过程,即教师围绕着某个教学目标和要求进行的动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师按一定的计划和层次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和要求。学生接受信息后产生的结果再反馈给教师必须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对学生的思维成果进行积极的评价。及时展示学生的思维成果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乐趣;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表扬学生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此外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互动环境也是探究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不仅从学习上,而且从生活、思想等方面关心学生,尊重和理解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周美玲.谈目前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中学数学杂志,2003(4).
应之宁.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景”的创设.2005(12).
周远方.选典型案例进行辩误、创新:数学教学2002(5).
扬志文.探究性学习的调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1).
张奠宙.等数学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