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合力再现清波
2018-06-11郑智维
郑智维
有没有生活垃圾倾倒?有没有新的排污口?有没有村民在河岸取土?每天早晨,60岁的郝朝勇起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巡河。仅需30分钟,他就能走完自己负责的河段。
郝朝勇,萧县杜楼镇郝新庄村支书。2017年6月,他有了一个“新身份”—大沙河的村级河长。
2017年5月28日,萧县印发了《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河长组织体系。除郝朝勇外,大沙河萧县段还有1位县级河长、8位镇级河长、28位村级河长。
“河长制实施虽然不足一年,但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河流治理的社会合力。”负责萧县河长办日常工作的张辉说。
一河清水
经过河道清淤和生态治理,现在的大沙河水体清澈,碧波荡漾,水中鱼类又重新多了起来。对于水质改善,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间。
望着大沙河,郝朝勇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时期,“那时河水清澈,没有任何污染,沿岸村庄的妇女们经常在河边洗衣服,每到夏天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在大沙河里游泳嬉戏,河里的鱼虾也能让我们打打牙祭。”
在大沙河边,《民生周刊》记者看到一块醒目的河长公示牌。该公示牌上不仅标注了河流基本情况、管理范围、治理目标,还公布了监督电话、三级河长的姓名和联系方式等信息,以“方便群众监督”。
大沙河位于宿州西北部砀山县、萧县境内,长度为66.1千米,源于废黄河右堤南麓,为废黄河的分洪河道,现为萧濉新河的主要支流。
作为皖北地区规模最大的跨区域调水工程,淮水北调工程萧县段经萧濉新河、岱河流入岱山湖。可以说,大沙河直接影响着淮水北调的水质。
对于生活在大沙河两岸的村民而言,大沙河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称之为“母亲河”实不为过。
据了解,大沙河流域内耕地面积共计30.10万亩。沿岸耕地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和果蔬为主。每逢干旱季节,大沙河就成为了当地的主要灌溉水源,滋润着几十万亩的沃野良田。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此前的十几年间,除了提供农业用水外,大沙河沿岸建起了企业,搞起了規模养殖……不过,无序的开发和利用给河流带来了污染和破坏。
“一河一策”
从出生到现在,郝朝勇从未离开过大沙河,如今又承担着保护大沙河的使命。对于大沙河水质的变化,他比其他人更有发言权。
1998年前后,伴随着当地的工业化发展,河水开始被污染。
据了解,当时大沙河流域内有造纸厂、纺织品厂等工业企业,不断向河道里排放污水。此外,流域内几家规模养殖场也给水质带来污染。
“当时河水呈米黄色,和茶叶水一样,河水散发着难闻的臭味儿。不仅鱼虾死光,甚至连水草都不生长。”郝朝勇描述说。
除了工业污染外,当地农业耕作模式主要以户为单位耕种,分散经营为市场主体,土地经营规模小,耕种和生产经营模式落后。流域内化肥、农药投入量大,未能有效利用的化肥、农药也给河流带来了污染。
此外,因为大沙河为雨源间歇型河流,流域内径流不充沛且时空分布不均。每逢枯水期,河道流量小,且水体不流动,容易造成污染物聚集,超出水体纳污能力,以至于部分河段富营养化严重。
推行河长制以来,萧县制定了“一河一策”实施方案,开展了环境整治。
关于大沙河的治理,当地政府提供的一份资料写道:“全面排查和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造纸、纺织等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对养殖业禁养、限养区内现有养殖户逐步停养、拆迁;推广高效肥料产品,降低农药使用量……”
守水有责
河水变清后,维护成了重点。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安徽省法制宣传月”为契机,县河长办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激发普通群众参与到水环境保护工作中。
因为家住在大沙河边,郝朝勇每天巡河发现问题后可以在第一时间解决。除了自己,他还鼓励村民参与到大沙河的保护工作之中。
“平时要向村民宣传环保知识,发现污染及时组织人员清除,要保证村民们不破坏、污染河流环境。以前,村民保护河流的意识不强,生活垃圾直接倾倒在河里。如今,村民环保意识在逐步提高。”郝朝勇说。
通过建立县、镇、村三级河长制组织体系,河长职责分工得以细化,责任得以层层压实。
郝迎旭,杜楼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是大沙河的一名镇级河长,负责河段长度为9.8公里。
作为镇级河长,他的职责主要是负责所管河段的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护、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等,督促及督查下级河长开展工作,研究制定相关制度并组织落实。
每次巡河归来,郝迎旭都要将发现的问题和整改情况记录在册。例如,4月14日,发现问题为“孙庄闸北有两头死猪”,整改情况为“清理、深埋完成”。
河流到哪里,河长的责任就到哪里。在郝迎旭看来,河长制之所以能取得效果,最主要还是明确了责任,“事情有人负责了,每位河长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责任田,不会再出现以前那种互相推诿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