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停车难,需要“硬措施”
2018-06-11申国华
申国华
近日,某机构对2007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8.6%的受访者称所在城市停车难问题严重,73.4%的受访者认为乱停车现象普遍。缓解停车难问题,63.4%的受访者建议改善停车设施,增设立体停车场等新型停车方式;60.7%的受访者建议发展停车场智能系统,提高停车场利用率。受访者中,来自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占35.5%,来自杭州南京等准一线城市的占23.6%,来自二线城市的占26.9%,来自三四线城市的占13.6%。
停车难,不是一个城市所独有,也是不少城市管理的一项“老大难”。缓解停车难,地方不同情况不同,解决办法也各异,错峰停车、共享停车位、增设立体停车场等。
停车难,涉及城市规划、道路交通、物业管理、价格指导等多个部门,牵一发而动全身。即使停车场建设交由市场运行,政府相关部门的科学引导同样必不可少。而且,涉及多个部门、关系百姓利益,既需要相关部门牵头、多部门配合,也要建立完善制度机制,避免“烂尾工程”,造成“次生灾害”。所以,只有采取“硬措施”才能解决这样的“老大难”。
前几年,一些地方科学规划城市建设,不仅建有多个免费停车场,而且政府机关带头拆围墙、扒门岗,新建数百个停车位,最大限度缓解了停车难问题。其实,缓解停车难,就需要来点儿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措施”。
然而,有一些措施看起来非常漂亮,让人眼花缭乱,但却好看不中用,群众戏称“这些便民措施只能挂在墙上,而不能落到地上”。比如:有的小区为了缓解停车难,建了不少停车位,但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少数业主乱停乱放导致进出不畅、车辆剐蹭时有发生。缓解停车难,就需要与之配套的“硬措施”。
硬措施,就不能有弹性。也许看起来有点儿机械,但很难走形变样,更不会发生“跑偏”,而且能够“全天候”发挥作用,不受时间、地点、人员等外在因素限制,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硬措施源自为民之心。任何实在管用的便民措施都不会凭空产生,虽然有一些措施需要经过充分调研论证才能立项、提炼、制定、出台,走一整套必要的程序。但主要的恐怕还是有没有一颗坚定为民服务的心。如果干工作的出发点是为了群众,而没有任何私心杂念,也许出台的措施显得“土里土气”,上不了档次,但却可能非常实在、管用。这样的工作一项接着一项干,一锤接着一锤敲,民生工程就会变成“民心工程”,而且“民心工程”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实。
缓解停车难,也是展示政府形象的“窗口”。硬措施,容易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而用“软措施”忽悠群眾,净玩一些“干打雷不下雨”的假把戏,也许能蒙过一时、骗过一段,但却难以长久,还容易透支群众的信任。因此,为群众排忧解难,要来就来一些管用的,少搭一些“花架子”,这样的硬措施群众才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