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切景语皆情语

2018-06-11黄吉鸿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8年4期
关键词:做客爬山虎老先生

黄吉鸿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手指课题)——

生:(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不错。学习一篇课文,先解决生字词。拿出练习纸,完成第1项练习。请大家尽量不看书。当然,如果写不来,可以“偷看”书上的。但是下次听写,就不能“偷看”了。(生笑,填写生字)

师:我们先看第1句,谁来?

生:“我写的一(篇)作文,经老师推(荐),获了奖。”

師:好!第2句。

生:“叶圣陶先生帮我修改作文,(删)掉了我文中用得不恰当的动(词)。”

师:对了!第3句,一起读。

生:(齐)“叶圣陶先生请我到他家做客,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手,我们交谈得很融(洽),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师:掌握生字是第一步,有错的,请订正。接下去,我们要知道课文大概写了什么。课文写了两件事,第一件——(指一生)你说。

生:“我”写了一篇作文,经老师推荐,获了奖。

师:嗯,好像没说到点子上。谁再来?

生:“我”写了一篇作文,经老师推荐和叶圣陶先生的修改,快要被印成书了。

师:真好!我们把掌声送给他。(生鼓掌)

师:(指刚才发言的学生)你刚才说的这句话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是——

生:修改。

师:对,要抓关键词。第一件事,我们提炼出的关键词是什么?

生:(齐)修改。

师:(板书:修改)再加两个字。

生:作文。

(师板书:作文)

生:(齐)修改作文。

师:很聪明!那第二件事——

生:“我”去叶老先生家做客。

师:你自己主动去的?表达要准确,再来,想想该怎么说。

生:(想了想)叶老先生请“我”去他家做客。

师:掌声给他。(生鼓掌)

师:从这句话中,提炼出一个关键词。

生:请“我”做客。

师:很好!这个“我”必须加双引号。不过,还有一个字可能比“请”更好些——(指一生)你想到了?你说。

生:邀。

师:对!那就可以概括成——

生:(齐)邀“我”做客。

师:(板书:邀“我”做客)现在谁能用上这两个小标题,连起来说一句话?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静静思考一会儿,有人举手)

师:(指一生)你说。

生:课文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帮“我”修改作文,并邀“我”做客。

师:可以啊!再请一位。

生:课文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帮“我”修改作文,再邀“我”到他家做客。

师:非常好!拿起笔,写下来。课文主要写了——

(生动笔概括主要内容,写在书本上)

师:写好的同学,结合这两件事,再去看看课文题目,你一定有疑问。(指一举手的学生)你说。

生:课文写的是“修改作文”和“邀‘我做客”这两件事,但题目为什么却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呢?

师:事情跟爬山虎没有关系,是吗?

(生点头)

师:还有谁要说?

生:叶老先生为什么要帮“我”修改作文?

师:这个不是问题。

生:“修改作文”和“邀‘我做客”跟“爬山虎”有什么关系?

师:你看看,这才是好问题。大家想想,哪一件事情实际上是跟“爬山虎”有关系的?

生:邀“我”做客。

师:是有关系。打开课文,自由读读“邀‘我做客”这件事。边读边用波浪线画出跟爬山虎有关的句子。第一处,标上“(1)”;第二处,标上“(2)”。依此类推。开始。

(生自由大声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相关句子)

师:找到三处的可以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先说出第一处,谁来?

生:“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师:对了。第二处——

生:“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师:真好!第三处——

生:“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师:我们现在来研究为什么写了三处“爬山虎”,作者肯定是有目的的。我们先来看第一处。(课件出示)全班一起读。(生齐读)

师:大家看,这是一段写什么的文字?(生陷入思考)

生:写景的。

师:(板书:景)读懂了。但是,你再去读读这段文字,它仅仅是在写景吗?(稍停)它还在写什么?

(生默读)

师:表面上看,它是在写景。实际上,它在写——(陆续有生举手,指一生回答)

生:实际上,它是在写作者的心情。

师:(板书:情)从哪里看出?你读出相关句子。

生:“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作者看到那片爬山虎,心里的燥热就减去了好多好多。

师:这说明“我”的心情怎样?用一个关键词说。

生:轻松。

师:开始时,“我”的心情——

生:紧张。

师:后来变得——

生:轻松。

师:除了“轻松”“紧张”,作者还会有哪些心情呢?(顿了顿,补充)如果你就是作者,一位初中生,被一位大作家邀请到家里做客,你的心情会怎样呢?

生:开心。

师:你读出相关句子。

生:“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

师:阳光都变成绿色的了,说明作者的心情非常——

生:开心。

师:大家读读最后一句。齐读——

生:“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师:你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怎样?

生:兴奋。

生:激动。

生:高兴。

师:都可以。现在把你们体会到的紧张、轻松、开心、兴奋、激动的心情输送进去,读读这段话。自己先练一遍。(生练读这段话。之后齐读这段话)

师:同学们很了不起。你们看,这段文字表面上是写——

生:(齐)景!

师:实际上是在写——

生:(齐)情!

师:原来“景”中藏“情”啊!大家看看,如果作者这样写——(课件出示,师读)

那天下午,天气很好。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心情非常高兴。想到马上就能见到大作家了,不由得兴奋不已,激动无比。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师:这样写可以吗?

(生纷纷答不可以)

师:(指一生)你说。

生:不可以。因为我们写文章都应该让读者有一些思考的空间。

师:(指刚才读的这段文字)这样写,有没有思考的空间?

生:没有。

师:我记住他的一个关键词了,是什么?

生:(齐)思考。

师:我记下了。(板书:思考)你很了不起啊!(指一生)你接着说。

生:不行。因为这样写的话,把答案直接告诉别人,就没意思了,脑筋就会退化。(笑)

师:哦,这样写太直接,太直白,没意思了。文章要写得——

(生想了想,有人回答“含蓄”)

师:(板书:含蓄)这样写,不会引发读者的思考;这样写,表达不够含蓄。从文字本身来说,你是喜欢这样的文字(指课件),还是喜欢课文中的文字?

生:课文中的文字。

师:课文中的文字写得——

生:含蓄。

生:用了比喻的手法。

师:课文中的文字,比较——(生陷入思考,有人举手。指一生)你说。

生:优美。

师:对呀!(板书:优美)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这样写是有原因的。(指板书)第一——

生:(齐)引发思考。

师:第二——

生:(齐)表达含蓄。

师:第三——

生:(齐)文字优美。

师:(指课件)如果那样写,就没有这样的优点了。下面,我们再读读课文中的这段话,体会体会。这一次,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好。(引读)“刚进里院——”

(生齐读,读得声情并茂)

师:同学们,实际上你们已经发现了一个很大的秘密。像这种写法,表面上是写什么?

生:(齐)景!

师:实际上是写——

生:(齐)情!

师:这种高明的写作方法叫作——(生陷入沉思)

生:景中生情。

师:不错。会思考。

生:写景生情。

师:比较接近了。(生没人再举手)我告诉你们,第一个字是“借”。(板书:借)

(生纷纷议论)

师:一起说。

生:(齐)借景生情。

师:(大笑)这么喜欢“生”啊!

(生大笑)

师:借景——

生:写情。

师:(大笑,板书:抒)一起读。

生:(齐)借景抒情。

师:是有点难,没关系。马上找到第二处写“爬山虎”的句子,自己先读出来。

(生自由放声读相关段落)

师:(课件出示:“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显得虎虎有生气” )请大家完成第2项练习。

我們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

我( )。

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生动笔思考)

师:大家想想,“我”是一名初中生,见到一位大作家。他肯定“我”,他鼓励“我”,他期待“我”。(稍作停顿)“我”会有怎样的心情呢?请你把它直接写下来。

(生静静思考,动笔书写)

师:好。谁先说?

生:“我”的心情既激动,又高兴。

师:可以。谁接着说?但不能重复。

生:“我”的心情既紧张,又兴奋。

师:兴奋。“紧张”就不用了。

生:“我”的心中充满了温暖。

师:这份温暖,来自于对叶老先生深深的——

生:感激。

师:好。

生:“我”的心中充满了信心。

师:嗯,“我”心中充满了对写作的信心,充满了对写作的渴望。大作家说“我”行,“我”就行。来,我们一起读这段话。

生:(齐)“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

师:“我”的心头充满了对叶老先生深深的感激。同时,“我”的心头充满了对写作无限的信心和渴望。“我”多么激动啊!那天下午,“我”是多么兴奋啊!接着读——

生:(齐)“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师:那一刻,“我”的心是激动的,是充满着无限感激的,对写作是有着无比的信心的。(稍停)作者把这些心情写出来了吗?

生:没有。

师:他是怎么写的?(稍停)他是这样写的。(出示课文片段)女同学一起读。

生:(齐)“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师:他直接写出来了吗?

生:没有。

师:但是透过字里行间,你们体会到他的激动了吗?

生:(小声)体会到了。

师:哪句话让你体会到激动?读出来。

生:“显得虎虎有生气。”

师:激动。你从文中读出了作者对叶老先生深深的感激了吗?(稍停)哪里?(指一举手的学生)你来。

生:“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

师:“浓浓的湖水”暗示着深深的——

生:感激。

生:我想起了李白写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觉得作者写“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其实就是在表达自己对叶老先生深深的情谊。

(生自发鼓掌)

师:潭水之深,情谊之切;湖水之浓,感谢之诚。这位同学说得真好!(稍停)请大家听我读最后一句。

师:(读)“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表面上是写爬山虎不停地摇曳,显得虎虎有生气。实际上是在写自己对写作——

生:充满了信心。

生:充满了期待。

生:充满了渴望。

师:非常好!(指课件)你是喜欢直接写出来,还是这样写?

生:这样写。

师:这样写好在哪里?(稍停,指板书)第一——

生:(齐)引发思考。

师:第二——

生:(齐)表达含蓄。

师:第三——

生:(齐)文字优美。

师:这样的写法,叫——

生:(齐)借景抒情。

师:你们懂了,就这么简单。再看第三处,在哪里?

生:(齐)“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师:实际上如果直接写——(课件出示)会写什么呢?拿起笔,写!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在我的眼前,( )总是( )。

(生动笔完成第3项练习)

师:好,写得差不多了。谁先来?

生:在“我”的眼前,叶老先生教诲“我”的那一幕,总是难以忘记。

师:叶老先生教诲“我”的那一幕,总是那样难忘。好!

生:在“我”的眼前,那年夏天发生的事情,总是那样让人感到亲切。

生:在“我”的眼前,叶老先生总是那样亲切、慈祥。

生:在“我”的眼前,叶圣陶先生的脸上总是带着微笑。

师:懂了。大家看看,作者有没有像你们这样写?

生:没有。

师:作者是怎样写的?(指课件)读——

生:(齐)“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师:作者这种写法叫——

生:(齐)借景抒情。

师:这样写的好处,第一——

生:(齐)引发思考。

师:第二——

生:表达含蓄。

师:第三——

生:文字优美。

师:对!再看看,课文还有一处也写到了“爬山虎”。在哪里?

生:(想了想,纷纷发言)题目。

師:现在,我们发现,题目也用了——

生:(齐)借景抒情。

师:请你们换一个题目,直接说。动笔写,完成练习第4题。

(生改写题目)

师:写好的举手。(指一生)你说。

生:《那位亲切的叶老先生》。

师:好。接着说。

生:《那位和蔼可亲的叶老先生》。

师:我有要求:题目不宜过长。

生:《那位叶老先生》。

师:有进步。

生:《那位先生》。

师:好!

生:《那位老先生》。(生大笑)

师:还是《那位先生》好。还有吗?能超过这个题目吗?

生:《那位老人》。(生大笑)

师:《那位老人》比《那位先生》还要好!

(生热烈鼓掌)

师:但是,作者偏偏不像你们这样写,他用了这样的题目。(指课题)

生:(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为什么?(指板书)因为这样写,第一——

生:引发思考。

师:第二——

生:表达含蓄。

师:第三——

生:文字优美。

师:这叫什么写法?

生:(齐)借景抒情。

师:下课!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海门小学 317700)

猜你喜欢

做客爬山虎老先生
爬山虎
100万只猫
爬山虎
爬山虎
去小蜗牛家做客
欢迎到图书馆做客
有我在,你怕啥
爬山虎
年 轻
才七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