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写更加紧密结合的策略研究

2018-06-11廖文静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语用能力实践探索读写结合

摘 要:为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笔者积极参与、大胆开展“促进读写更加紧密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研究,探索总结出基本实施模式和基本操作策略,已取得实践成效。

关键词:读写结合;语用能力;模式策略;实践探索

作者简介:廖文静,湖北省利川市都亭第二小学教师。(湖北 利川 44540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0-0121-02

2011年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修订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中确立“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在“教学实施建议”中建议:“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从以上论述中,笔者体会到“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要真正有效培养学生这种能力,“促进读写更加紧密结合”则是最为重要的途径和方法。为此,笔者近年来积极参加利川市教学研究室围绕《加强读写结合 提升学生语用能力》这一课题开展的系列教研教改活动,并紧密结合本班教学实际,以本班学生为实验对象,以“修订课标”为指导,以实验教科书为依据,实践探索、总结提炼“促进读写更加紧密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基本实施模式和基本操作策略,既促进自身语文专业发展,又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特别是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促进读写更加紧密结合的基本模式

阅读教学中实现“读写更加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目标,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有很高的要求:一是要深入钻研文本,在把握主旨、感悟人文内涵、体会思想感情的同时,还要领悟其表达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即既要弄明白文本写的是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还要弄明白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二是在教学实施中,既要有效指导学生把握文本内容,使他们受到人文熏陶,更要引领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悟自得等方式,领会课文遣词造句(语言)、结构(布局谋篇)、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这就是新课标、新教材要求的阅读教学,既要教师巧妙地帮助学生去“悟”道,并将“道”(人文精神)内化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去,更要求教师启发、引领学生去了解、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文章来阐发这个“道”的,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等。基于上述学习思考,笔者将“读写更加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基本教学模式设计为:“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理解内容→精读,抠词抠句(语言表达)→实践,语言运用”。在这个模式中,前两个环节侧重于引导学生得“意”(文章内容、人文价值),后两个环节则侧重于得“文”(写作特点、运用内化)。只要读写更加紧密结合的“点”选择准确,使“字”成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就能在一节课内紧紧抓住“读”和“写”两条线,从而有效实现“读写更加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教学目标。

下面是教学《新型玻璃》一课中,体现“读写更加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片段:

师:同学们,这五种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有哪些用途?请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注:全班同学默读课文,师巡视)

师:请停一下,我发现同学们不但能做到边读边想,还在用笔画、做记号。看来陆飞宇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做法已深入人心了。人人要养成这样一个好习惯。接着读吧。(注:学生继续读、想、画,老师请大家互相交流一下,看画得是否准确)

师: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都弄明白了吗?(全班学生举手,表示明白)不过,老师不打算让你们说了,我想让你们写。写什么呢?(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自述”两个字)“自述”是什么?就是自我介绍。现在我把全班分为五组,第一组写“夹丝网防盗玻璃自述”……现在你们都是新型玻璃了。(笑声)请把你们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打个广告。看谁会夸自己,当然要实事求是,不要吹牛。(笑声)(全班学生写“自述”,师巡视。学生写了将近15分钟后,老师让学生读自己写的“自述”)

教师巧妙地把“写”挤进了阅读教学之中,不仅有效检验了学生是否把课文读懂了,而且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二、促进读写更加紧密结合的基本策略

策略是一种教学的谋略,是一种教学的高超艺术。正如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说的:“一种教学策略方法是一把钥匙,各种教学策略方法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怎样才能做到“活”?笔者的体会是“博采众长,又走自己的路”。

1. 启发学生向课文借“题目”,教会学生给习作自主命题。“修订课标”提出新的习作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命题、自由表达,可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给自己的习作命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最捷径、最有效的策略是指导学生向教材借题目(学会给自己的习作取名字),因為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题目有典型性,可归类指导。比如,有以中心思想为题的《匆匆》《尊严》;有以写作对象为题的《黄河是怎么变化的》《桂林山水》;有以主要内容为题的《文成公主进藏》《圆明园的毁灭》等。无论哪种题目,都有独特之处,都揭示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引导学生在借鉴中学会命题,是阅读教学的应有之责。

2. 启发学生向课文借“选材”,擦亮学生发现素材的眼睛。学生的生活五彩缤纷,平时也有不少的经历,可一习作时就感到“无米下锅”,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发现素材的眼睛。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选材很有特点,引导得法,对学生有启发作用。比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写的是很常见的家庭,捕捉的又是非常新颖的写作素材;《钓鱼的启示》表明生活中也有大道理,小事不可小视。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巧妙点拨:“你经历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育方式吗?”学生就会领悟。

3. 启发学生向课文借“语言”,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应该由语言的“输入”(理解与记忆)和语言的“输出”(运用与表达)两个环节构成。阅读教学中,笔者针对课文中规范、经典、生动、丰富的语言,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感悟、摘记积累等方式进行内化,一方面又及时地给他们创设活用语言的情境,让他们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语言驾驭能力。比如,写春天时可引导学生运用“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粉桃出墙来”,学完《全神贯注》《鱼游到纸上》等课文后,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文中对罗丹如痴如醉动作神态的语句,对聋哑青年“呆呆地、静静地”看鱼时的神态,“一会儿……一会儿”画鱼时的动作描写,都可指导学生直接地、尽情地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

4. 启发学生向课文借“结构”,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一篇文章由多个自然段构成,意思相同的几个自然段又可以合并为一个大段。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弄清课文层次结构、详细安排,对写作文大有裨益。比如《春蚕》一课,共9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4大段:①为交学费而养蚕;②为养好蚕做准备工作;③养蚕的经过;④母亲的辛劳和对子女的期望。其中第三段内容最能突出“母亲的辛劳”这一中心,所以写得很详细。其余部分是次要内容,写得相当简略。又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是按“总——分——总”来叙述的,先总写小兴安岭的美丽,再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具体写出小兴安岭的美,最后作总结。通过这些经典课文的分析,使学生懂得作者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哪些应该略写、哪些应该详写,又如何谋划文章的格局等,这样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谋篇布局。

5. 启发学生向课文借“过渡”,提高学生逻辑表达能力。在学生的作文中,往往会出现层次脱节或过渡不自然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学生不会使用过渡句和过渡段。这个问题同样可以通过阅读教学来解决。比如《赵州桥》一文中的过渡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里巧用关联词“不但……而且……”,很自然地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文联系紧密。这样的分析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懂得过渡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如何巧借关联词灵活过渡,而且能帮助他们逐步学会作文的衔接过渡方法,增强逻辑构思和表达能力。

责任编辑 张 婕

猜你喜欢

语用能力实践探索读写结合
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语用能力
论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
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