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城市规划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2018-06-11宗仁姚明霞
宗仁 姚明霞
摘要:法国在城市规划上,强调人的社会融合,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重视人口的发展和就业的平衡,强调社会的联系和融合;在城市发展模式上,采用多极发展和外围城镇的模式,用新城建设、卫星城镇的发展来疏散巴黎市中心人口;在土地利用上,注重立体利用土地空间,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尊重经济规律,以地价来引导和实施规划。法国在城市建设方面的人文主义、环保主义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在城市发展模式、城市边界控制、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开发建设模式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有很多启示和值得借鉴之处。
法国本土面积553 965平方公里,2016年人口约6 689.6万,是老牌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美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居民生活富足,社会福利较完善。首都巴黎是法国第一大城市及欧洲第二大城市,是四大国际化都市之一。从城市建设者的角度观察法国,总体印象是法国气候宜人,降水量充足;每天看到的是蓝天白云,空气湿润清新;城市绿树成荫,花草秀美;建筑宏伟气派,各具特色,文化艺术氛围浓厚;城市市容整洁,环境卫生。结合实地考察,深入剖析法国在市规划建设和土地利用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中国有很多启示和值得借鉴之处。
一、法国城市建设与规划的理念
(一)人文主义理念
首先体现在以人为本上。法国在规划的理念上可以归为社会学派的代表。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充分体现在每一个规划细节中,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点是非常强调人的社会融合。法国在其城市规划纲要的总方针中明确提出,为防止居民分化,要进行社会融合。2000年颁布的《社会团结与城市更新法》对各市镇社会住房建设比重做强制性规定,标志着这一规定已上升为一项国家政策,被普遍运用于法国城市住房规划与建设中。[1]例如,在同一个开发项目中,政府要求开发商既要建造档次高、面积大的住房,也要给穷人提供经济型住房、公租房,让不同阶层的居民住在同一个社区。已基本改造完成的Bercy小区全面地贯彻了这一规定(指导思想)。该小区是在一个大的酿酒工业基地上改造成的,总面积50多公顷,规划上保留了原有的树木、小路,原厂房(酒窖)建筑保留改造成商业街。12公顷土地用来建造办公大楼和电影院等配套设施,其余都建成住宅区。住宅区内2 300多套住宅,由不同的建筑师共同来设计,社会性住宅和个人商业住宅按幢交错,连在一起,保持融合。能够融在一起的原因是用好的环境和完善的配套吸引人,主要是吸引富人來抢着买房,而社会性住宅则由政府按轮候原则分配给穷人。1991年执行的《城市指导法》,要求将居住平等权、基础设施可达性、公共服务多样性及城市环境保护等几个重要方面加以综合考虑,要求人口超过20万的市镇至少建造20%的社会性住宅,促进地方集体形成住房类型的多样化,消除居住隔离,创造社会融合。[2]
在城市改造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巴黎还在塞纳河畔将滨河快速路整体改造成人行慢行系统和亲水公园;为解决巴黎没有海而居民要进行沙滩日光浴的要求,政府每年在塞纳河畔做人工沙滩,举办沙滩节。
其次体现在城市建设的人文艺术上。法国的建筑风格非常有特色,上千年的历史使得每座城市的建筑都富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像一件件艺术品。法国十分注重城市历史遗产以及城市文化的保护。1887年,法国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要求国家对与“国家利益”相关的历史纪念物进行保护,并使国家的干预合法化。[3]老城改造不是把旧房子全部拆掉,而是拆掉内部和房顶,保留四面外墙,重新改造内部。法国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图1)和巴黎法院(图2)是旧建筑成功改造的典型例子,前者是由一个大的化工厂改造而成,后者的前身则是巴黎裁判所附属监狱。
巴黎在城市建筑布局规划上,讲究轴线的控制,注重城市的通透性。建筑高度也有严格的限制,巴黎除拉得芳斯区以外,所有建筑都不得高于37m。这样一方面是考虑城市的开敞性,另一方面也是满足人们居住工作的舒适性需求,而且对避免城市热辐射,保护城市生态小环境有一定作用。但在新区也建一些高层和时代感强的建筑,防止城市变老,跟不上时代。拉得芳斯是新城区,位于巴黎城西的上塞纳省,经过50多年的建设,已成为巴黎的CBD,有办公面积约300万m2,各类企业1 500家。区内高楼林立,充满时尚,公交便捷,建造的新凯旋门成为“前卫文化”的代表,门前一条笔直道路与巴黎纵轴线上的凯旋门相连,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遥相呼应(图3)。
巴黎的建筑非常整洁清爽,住宅立面没有遮阳蓬、晒衣架、防盗网等影响建筑美观和整体效果的附属设施,有与建筑颜色一致或协调的遮阳板。很少见到空调,较多见到的是沿街窗台上挂满颜色鲜艳的花草,这除了体现法国人爱面子、爱展示美外,也与建筑的控制和管理有关(图4)。休闲广场基本上每个街区都有,绿化、喷泉、休闲设施等都设计得很人性化。巴黎街的市容秩序十分整洁规范,但并不是没有占道摊点,咖啡馆经过审批可在街边规定区域与时间露天摆放,一般要求用花架围合,并配漂亮的遮阳伞,营造出城市的品位。巴黎因为城市干净、没有风沙灰尘,露天的座位是最抢手的(图5)。
最后体现在公交优先上。城市建设的重要经脉就是交通枢纽规划和基础设施。巴黎市内地铁、RER、公交、有轨电车、轻轨等构建了发达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借助公共交通来代替小汽车,减轻城市交通压力和对环境的破坏。巴黎市内16条地铁线路长度为2 113km,连接了297个站点,559列地铁每天运送350万人次旅客,平均车速26km/h,两站间车程用时约100秒。1969年开始在巴黎大区内创建地区快线网RER,共5条线路,其中A线、B线由巴黎交通管理局开发管理,C线、D线、E线由法国铁路局开发管理。巴黎市内公共汽车有59条线路,1 371辆汽车服务,途径1 726个站点,运行全长569km,平均速度为12.9km/h,年运输旅客35 600万人次。巴黎郊区公共汽车有191条线路,2 538辆汽车服务,途经5 744个站点,年运输旅客55 900万人次。环绕巴黎近郊的还有3条有轨电车,即T1、T2、TVM,年运输旅客5 220万人次。
从城市景观等方面考虑,虽然交通拥挤,但巴黎并不建设立交桥和城市高架。地铁、公交站点之间的换乘距离小,非常合理便捷,地铁站与站之间的距离一般仅有200~300m。按照公交优先原则,公共汽车一般都有专用车道,如巴黎为公共汽车保留车道187km,其中公共汽车专用车道70km。
(二)环保主义理念
法国1971年成立环境保护部,采用征税的办法严格保护环境。法国先后开征了机动车排污税、大气污染税、生活垃圾清除税、危险工业垃圾清除税和飞机噪音税等5个环保专项税种,对这些税种的收入实行专款专用。1999年颁布了新法律,将这5项税种合并为“生态环境税”。[4]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在议会中环保人士所占席位越来越多,环保主义理念在法国的规划和城市建设中有着更强的体现。在《2015年巴黎大区城市规划纲要》中,非常重视环境问题、生活质量问题的解决。该规划纲要提出保留全部绿地和耕地,并要扩大利用更多的河流资源来改善环境等;提出保护自然、控制污染的具体措施,包括使农用地增值,恢复河流、湿地,科学管理地下矿藏、水资源,污水净化再利用,减轻水灾的影响,垃圾处理和防止噪声,避免建高层建筑,等等。
举两个例子,即巴黎西郊垃圾处理厂和Sharp污水处理厂。巴黎西郊垃圾处理厂承担周围5个市镇20万人口的生活垃圾处理和周围工厂的垃圾处理,并成立市镇联合会进行管理。垃圾厂是一个私营单位,市镇联合会从税收中劃出一定费用对垃圾厂投资。该垃圾处理厂总投资1亿欧元,全厂工作人员仅38人,垃圾处理高度机械化和电子化,如工人在电子屏上操作抓土车抓起垃圾送到焚烧炉中,电脑即可以显示炉内的焚烧温度和状况。垃圾处理厂烟囱排出的基本是由雾气形成的白烟,对空气没有任何影响。焚烧生产的热能用于发电、供暖和供热水,如周围市镇居民享受集中供暖就是垃圾焚烧厂带来的福利。废渣用来铺路,仅剩极少量有毒残渣(每吨垃圾产生的废渣约30公斤)需要深埋。Sharp污水处理厂负责巴黎市区和周边3个省的1 000万居民生活污水的处理,每天可处理废水30万m3。工厂总投资2亿欧元,有60名员工三班倒。污水经高标准处理后,排放到塞纳河中,所排出的水比塞纳河水本身还要清澈,可以灌溉绿地。处理后的污泥用于农业化肥,少部分用于建筑。如上的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本身也很注重环保问题:一是建在远离居民区的地方,尽量减少对居民的环境影响;二是整个工厂加上大罩子,对工厂的空气进行密封和必要的再处理,全自动化地运行,保证了员工的健康。
法国很注重节能型建筑的设计,新型建材得到广泛运用,而且不惜巨资建造生态型、环保型的建筑,如欧洲议会大厦、法国国家图书馆等建筑。路牙、道板并没有见到采用太多花岗岩等昂贵石材的,但是铺设整齐,完好无损,质量很好。法国十分重视垃圾分类与回收,城市生活垃圾必须定点投放。枫丹尼市一个小区有个地下垃圾转运站,地下有4个不同颜色的大大的垃圾桶,可以直接由垃圾转运车运走并更换空桶。城市街头简易的垃圾袋也随处可见,分类收集的大垃圾桶外观装饰很漂亮的,街面上几乎看不到随意乱扔的垃圾。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除了上述以人为本和环境保护外,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资源的保护。如避免大量占用土地,严格控制对耕地和绿地的占用,保护湿地,保护水资源,等等。法国2010年颁布了《农业指导法》,其目标是“将农业和森林置于国土的可持续发展之中”。
二是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重视人口的发展和就业的平衡,强调社会的联系和融合。
三是规划的持续性。巴黎市的规划可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变,每任的城市建设者按照议会通过的规划逐步实施,没有急功近利,没有政绩工程,持续地往前推进。据左岸规划委员会的负责人介绍,规划馆内有很多透明状的建筑模型是已有构思但尚未实施的预留地,要观察城市发展的形态,看已建成的街区10年后发展情况再定用途。另外,巴黎在规划方案编制过程中定期开展“公众咨询”,规划的审批过程也是不断地进行“民意调查”,以吸引公众积极参与。
四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山脉等自然景观。从法国南部到巴黎有一段500多公里的道路,穿越了170多个隧道,有很多隧道实际已经将山体分开,但仍然保持着山脉自然延绵的样子,保持着山上绿化的完整性。
五是注重对生物群落的保护。动植物与人类和谐共处,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如高速公路上建专门的动物通道。
二、法国城市发展模式与规模控制
(一)多极发展和卫星城镇模式
巴黎市采用多极发展和外围城镇的模式,有效地控制了城市规模。2004年,巴黎城市核心区有105.4km2,居住人口212.58万人,总户数111万户,而巴黎大区的总人口为1 200万人,451万户,辖7个大省,1 300多个市镇。《2015年巴黎大区城市规划纲要》强调了城市规模控制和城市发展方式的改变,规定巴黎大区人口控制在1 400万、私家小轿车控制在500万辆的城市规模。城市走内涵建设道路,不再增加居住密度,工业、金融业等有序搬出巴黎,向塞纳河下游地区发展。
用新城建设来疏散巴黎市中心人口。拉得芳斯区作为一个新兴城市中心,有效地吸引了大量的工业、金融业和人口迁出中心区。不同的发展极也可以形成不同的新城,如迪士尼乐园启动了一个新城,戴高乐机场启动了一个新城,加上西部科技新城和南部的医药、食品、健康业发展基地等,这样的新城共5座。城市建设发展不再是单一中心模式,形成老城和新兴城市并存的多极发展模式,城市体系完整。
另外通过卫星城镇的发展疏散城市人口。枫丹尼市就是典型的服务型卫星城镇。该市区总面积133公顷,居住人口为13 000人。城市没有大的产业,以服务业为主,居民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非常好。该市距离巴黎市中心有一小时车程,有2/3的人都在巴黎市上班。城市本身就像一个大的居住小区,城市居民是小区业主,市长(他们称为城市经理)实际就相当于城市物业管理公司负责人,居民缴纳的税收(主要是房产税)就相当于物业管理费。这个小市镇具有环境好、人口少、房价低、税收低等优势,吸引了大量巴黎市居民到这里生活。
(二)城市边界规划控制
法国通过边界规划控制保证城市不向周边扩张。《2015年巴黎大区规划纲要》中的第一条基本方针就是尽量制止居民、城市向郊区发展。如何降低人口向郊区流动而导致的对农田、林地的破坏,是规划修编时需解决的重点问题。为此法国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明确城市发展的边界,二是防止耕地、林地被过多地占用。巴黎大区的城市规划分成三个环带,第一个环带(外环)要求绿色的林地要保留,第二个环带(中环)内的耕地不能被占用,第三个环带(内环)内要增加绿地网。内环就是巴黎中心城区部分,约100km2,还是当年拿破仑三世所界定的城市区域范围,城区发展越来越密集,人口密度达2万人/km2。
另外也划定一部分保护区,禁止任何城市建设占用,逼迫城市用地需求通过内部挖潜、提高土地利用率来解决。
三、法国城市土地利用的经验
(一)立体利用土地空间,充分挖掘土地潜力
城市规模被控制后,城市不能无限制扩张,但土地需求仍然在增长,解决矛盾的主要办法就是充分利用土地立体空间,对土地利用结构重新调整,对老城区土地资源进行整合。特别典型的例子是巴黎市的左岸老城区改造。巴黎东部塞纳河沿岸有大量遗留工业闲置用地,加上铁路的分割,造成城市空间断裂。列入左岸改造后,到2010年完成的建设项目有:办公区建筑面积70万m2,住宅50万m2,服務配套设施(学校、教堂等)30万m2,大学20万m2,还有20万m2的国家图书馆。如何解决近200万m2建筑所需的土地呢?答案是做足铁路用地的文章。火车站是不能迁移的,那么第一步是将铁路用地压缩,通过线路归并调整,减少了50公顷占地,只留下30公顷铁路用地;第二步是再将这30公顷铁路用地架空覆盖,用10m高的大型壳体覆盖成一个整体土地,然后在这个新“造出”的土地上建造建筑。该地区有25%的建筑都是建在这样的土地上的。经过这样的改造,铁路交通正常运转,没有受任何影响,而土地则“再造”出来,可以重新安排利用。
左岸改造是整体性立体利用的典型例子,而巴黎因为土地紧张,非常重视土地立体利用。一种是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如地下商城、地下停车场、地下超市、地下工厂等地下综合体,这些地下综合体与地下交通换乘枢纽无缝结合;另一种是楼顶绿化,巴黎市很多楼顶都用绿地进行了覆盖,甚至种上大树,既增加了城市绿地面积,弥补了绿化的不足,又改善了城市环境;还有就是立体交通的组织,地铁、轻轨和巴士等多层次的换乘,倒逼地下步行道系统和地下快速轨道系统、地下高速道路系统的有机结合。发达的地铁承担了主要的城市公共交通,空中高架的轻轨也解决了快速交通,主干道交叉口用隧道联接,而且交通的边角地也都全部绿化。
(二)充分合理地利用每寸土地
巴黎的城市建设一般都按照完整街区划分单元来实施。路网规划后的地块通常都是不规则形状,在建筑限高的情况下,为最大限度利用土地,充分体现土地价值,建设单位一般都通过建筑设计,将建筑外形与地块的形状很好地结合起来,提高建筑覆盖率,将很少量的畸零地用于绿化。另外,路网的布置密度一般既考虑交通的组织,也考虑消防因素,因而相邻产权单位之间的建筑布置上几乎没有任何权属界限上的退让。加上建筑限高和巴黎居民对建筑日照、朝向并不刻意追求等原因,建筑布置也不太考虑建筑南北距离的退让,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空闲地的综合利用考虑很周到。法国有许多城市仍然有有轨电车,这些有轨电车的铁轨中间并没有全部硬化,而是种植草皮。于是轨道既是交通设施,又成了城市绿岛。城市街道两旁多种植大树,大树下会用来做自助停车场,以缓解私家车剧增带来的压力。巴黎大部分城市道路都是单行道,道路两侧可以停车,这大大缓解了停车矛盾。城市内专门用于停车的空闲地和停车场很少,对空闲地的周到考虑使得每寸土地都能被充分利用起来。
四、法国城市开发建设的模式
(一)政府做好统一规划和开发前期策划工作
巴黎新城的规划和建设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新城规划的典范,在每个新城规划与建设的前期,政府部门会组织成立区域性的公共规划机构来专门负责新城的规划、开发以及建设工作。[5]
左岸改造是一个整体性开发项目,规划总用地130公顷,有沿着塞纳河3公里长的岸线,在巴黎算较大的开发地块。为此,巴黎市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左岸改造经济共同体,简称办公室,负责规划编制和建筑形态的研究工作,划分规划区域,指导开发商建设。办公室也负责前期筹款和招商等工作,进行项目的评估论证。项目主要发起者为巴黎市政府和土地拥有者法国国营铁路公司(SNCF),委托巴黎城市规划院(APUR)制定总体规划研究,SEMAPA为开发实施者。SEMAPA的主要职责为获取开发土地,组织开展规划研究,建设基础设施,再将土地和建造权出售给公共或私人开发商。[6]
拉得芳斯区建设是一个更大新区的开发建设,为此市政府组建了类似一级政府组织形式的开发区管委会,负责规划、建筑设计、项目招投标等一切前期工作,并独立地进行资金运作和核算。
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会搭建专门的运作平台。例如为建设大巴黎环线地铁,成立大巴黎公司,作为大巴黎快线的主导者。大巴黎公司是国家行政部门、地方政府和私有机构的沟通合作平台,统筹巴黎地铁快线以及沿线站点周边的城市规划、建设、技术、经济、政策和交通事宜。[7]
(二)配套先行,政府统建
法国配套先行的最大特点是“先地下后地上”。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都是先从地下开始的,城市道路的地下空间充分利用,市政设施一般都是统一建设地下共同管廊,集中了排水、饮用水、电力、供热、通讯以及天燃气等管线,管廊宽度一般在1.8~3.0m,四通八达,甚至可以开汽车,管线检修十分便利,可以大大减少城市公共管线事故,杜绝拉链式道路现象。巴黎的地下管廊到1950年基本建成,总里程达2 400km。
不论是左岸改造还是拉得芳斯区建设,政府筹资开发的基本任务是完成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先期投入,完成所有配套建设后再启动土地开发程序。如左岸改造,市政府拨款32亿欧元,用于前期各项建设,然后分期从政府所售地款中偿还政府投资,平衡资金。
巴黎市一般土地出让只划建筑红线,不划用地红线,不向开发商分摊任何公用设施及公用设施占地,最大优点是产权清晰。规划路网、绿化和必要的公共设施后,其余土地按地块自然分割,全部作为建筑占地。也就是,公共设施必须由政府、社会来承担建设和管理,并先期建设。
(三)尊重经济规律,以地价来引导和实施规划
法国无论是在城市建设筹措资金,安排建设项目,还是在对农地的保护以及对私人产权的保护上,都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例如,巴黎市有7个火车站,分别连接不同的火车方向,各火车站之间互不相连。原先设想所有的换乘都需经过巴黎市区。现在从高速交通考虑,规划在外围建一个高速铁路连接,大巴黎环线作为大巴黎地区的世纪工程,将连接巴黎各个郊区,总建设里程200km,设置68座新车站,估算总投资约281亿欧元。因为城市外围地价低,费用大大节省,可行性大。
法国也很重视对农用土地的保护,除了在规划上进行必要的控制外,主要靠经济手段加以调节。法国对农用地有补贴政策,促进农用地的增值,并为农业乡镇提供配套服务。
五、法国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一)建设绿色、开敞、多中心的城市
二战后法国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发展多极中心城市和地方中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其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上所倡导的人文主义理念、环保主义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这些理念在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上也正在被运用。城市是有边界的,城市是绿色和开敞的,而城市又是多极多中心的,这些理念并行不悖、融为一体。中国需借鉴法国的经验,在区域层面,只有限定大城市的边界,才能让城市与城市之间有开敞空间,避免城市间连绵式发展。在城市层面,为了防治城市圈层式外扩、摊大饼发展带来城市问题,城市布局不再局限于一个中心,特别是大城市,一般都需发展成多极多中心模式,轨道交通和城市快速路网的发展撑起城市“多中心”。为了保证城市内的绿色开敞,城市内各个中心之间要有开敞空间,特别是与工业开发区之间要有生态隔离。在城市分区微观层面,每个中心区及其周边要集聚和紧凑发展,避免土地的浪费,让社区功能综合,居民出行便捷。
(二)实行区域差异化的城市化模式
中国地域辽阔,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城镇化的模式不可能是统一的,实现途径也应当是多元的。区域不同,发展重点和策略就不一样。同一个区域和同一个城市群内,也应该科学布局,梯度安排大中小城市、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并做到统筹协调、分工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未来国家应注重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政策,允许有不同的地方模式。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模式,我们可以根据分区域差异化特点,按城市化一般规律确定发展模式。就中国东部很多省份而言,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70%,与法国等欧美发达国家类似,应该是进入城市高度集聚后的大都市化和郊区化阶段,发展的重点应该是构建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内的小城市和小城镇。我们需要在一个没有行政界线的较大城市群区域内统筹谋划,形成以都市区为龙头、中心城市为骨干、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特色小镇联结农村的城市发展格局。[8]
(三)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法国,无论是中小城市还是农村,收入、福利、基础设施、现代文明等都没有差别,农村除同样的富有外,还比大城市多了优美的田园环境。目前中国城乡二元分割现象严重,城乡在人口、收入水平、基础设施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城乡一体化的理想模式是城乡互动、产业互补、人口流动、发展均衡、资源共享的无差别化的发展模式。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减少一批农村,减少农村人口数量,推动农民市民化,并保留和改造一批农村;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收入水平上补短板,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上努力实现城乡均衡化;要按城乡统筹原则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可以把农用地当成城市内的绿地和城市外的绿色廊道来安排(森林、草地、湖泊、池塘、农田等)。这样,既可以保护耕地和农业,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也可以让城市在农业、环境的支持下得到合理发展。
(四)实施科学的城市新区开发策略
新区开发策略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开发项目的实施顺序。基础设施建设过度超前不行,不超前更不行,产业与居住要平衡,商业、文化、教育等设施也要齐全。这里最重要的是人口的吸纳与集聚。有了足够居住人口就不会变成“空城”“鬼城”,商业综合体、CBD等服务业可以集聚人口,然后可以解决就业。现在特大城市发展都在抢人口,新区人口快速增长一方面取决于新区建设的高标准、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生活成本低等优势;另一方面要有一批标志性公共建筑的建設带动,让新区快速建成和成熟。巴黎左岸开发建设了法国国家图书馆,成为巴黎新的标志性建筑。此外,新区一般还规划建设一些建筑风格有特色的博物馆、歌剧院。笔者所工作的南京市河西新城区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目前已经基本成为南京市的城市新中心,除了得益于举办十运会、亚青会、青奥会等重要活动的推动,奥体中心、会展中心、市政务中心、金陵图书馆、江苏大剧院、省市档案馆等一批公共建筑的建设起了很大带动作用。
巴黎新区开发注重职住平衡也是规划建设的重要原则。职住平衡、产城融合的概念并不完全是以规划上的用地混合、减少交通出行等为目的,更应该是新区持续发展的需要。有产业才能留住人才、留住企业、留住税收,有财政收入城市才能自我运营维护。新区不能简单成为疏散老城人口、接纳新市民的纯居住社区,产城融合是共识。
(五)建立立体的土地利用观
土地利用应包含土地平面利用和土地立体利用。所谓土地立体利用是指土地的地面、地上和地下空间资源的利用。[9]
法国规划是先地下后地上、空间复合利用、交通立体组织,拉得芳斯新区的建设就是很好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土地立体利用的经验。巴黎地下空间的利用形式包括了下水道、共同管沟、地下道路、大型地下停车场、地铁和交通换乘枢纽以及地下综合体等形式。中国人多地少,最紧缺的就是土地资源,在农业需求和保护耕地国策的压力下,充分开发利用土地的地上、地下空间是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土地瓶颈的重要对策。政府需要鼓励城市更新,实施旧城改造,在改造中开发地下空间,弥补道路、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严重不足的欠帐。法国(特别是巴黎)是建筑密度大,地块开发高覆盖率的地区。“高密度发展”也可成为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另一趋势,对有限的土地资源要作最充分的利用,尽量发挥城市内部每块土地的潜能,实行节约、集约利用,减少城市化对郊外扩展的占地压力。
参考文献:
李明烨,汤爽爽,孙莹.法国城市政策中“社会混合”原则的实施方式与效果研究 [J].国际城市规划,2017(3):68-75.
陈红枫.构建可持续发展目标导向的省级空间规划体系——法国城市规划法规启示 [J].经济研究导刊,2017(3):192-195.
邢来顺,洪霞,朱明.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下)——德、英、法三国历史经验镜鉴[J].中外文化交流,2016(11):78-81.
方义法.西风东看:法国的城市建设与管理[J].上海财税,1999(12):32-34.
丁窈遥,周武忠.守得住的“乡愁”——法国城市规划案例对中国城镇化的启示[J].中国名城,2016(6):66-74.
邹天宇.巴黎左岸协作开发区规划经验与启示[J].中外建筑,2016(12):104-110.
李文化,李媛.法国城市规划建设实践对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启示[J].投资北京, 2018(1):32-36.
宗仁.中国新型城镇化与新“土改”研究[D].北京大学,2016.
王万茂,李俊梅.关于土地资源持续利用问题的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1999(1):15-19.
责任编辑:王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