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名称的由来
2018-06-11俞水生
俞水生
“汉”这个字是我们汉民族的族称,但它是如何而来的,一般人可能不大了解。要弄清汉族名称的由来,还得需要从“汉”字本身说起。
“汉”字繁体为“漠”,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安州六器《中甗》铭文,写作墼。上面黼(难),下面*(水)。造字本义与水流有关。晚期金文字形有所变化,写作難,左边《(水),河流;右边§(莫)。大篆作醛,右边以兆(火)并加枣(或)代§(莫)。小篆则承续晚期金文字形,写作穗。隶书将小篆的最简化为;,写作灌。“汉”字简化后,
“鞋”字的左侧被替换为“又”,成为简体的“难”字,而“漠”也就成了“汉”。《说文解字》日:“汉,漾也。东为沧浪水。从水难省声。醛,古文漠。”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汉”字的本义就是水名,指漾水。秦汉时有两条水流名漾水,有东西之分。一是“漾水出陇西相道,东至武都为汉”(《说文·水部·漾条》),此漾水叫西汉水,流至嘉陵江后汇入长江;二是“蕃冢导漾东流为汉”(《尚书·禹贡》),蕃冢山在今陕西宁强县,此漾水称东汉水,时又称沔水,即今天的汉水。概而言之,古代汉水的上游叫漾水,中游叫汉水,下游叫沧浪水,至汉口汇入长江。
“汉”字左边的偏旁“水”是表意的符号,右面的偏旁是“难”的省略,为表音的符号。从早期的金文、篆文一直演变到隶书、楷书, “汉”字左边的形符始终没有变化,都用的是“水”。“水”既是表意符号, “汉”字的本义自然与“水”有关,是指长江的最大支流——汉水。早在远古时期,汉水流域就是我们祖先的主要栖息地之一。对此,《诗经》中有描述,如《周南·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我们的祖先还把神话中的天河叫作“汉”。《诗·小雅·大东》有:“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古诗十九首》亦称:“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后来,成语有“气冲霄汉”,以形容人的魄力非常之大。
汉水又称汉江,它发源于陕西省西南部,流域面积有15万多平方公里,涉及鄂、陕、豫、川、渝、甘等地,全长1500多公里。从地理位置上看,汉水流域位于我国南北方之间,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接合部,又是西部和中部地区交往的要道,在它周围曾上演过一幕幕的历史悲喜剧。
在汉朝以前,并没有“汉族”或“汉人”这样的说法,那时汉族人以“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如《尚书·武成》:“予小子既获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乱略,华夏蛮貊,无不率俾。”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又出现了“秦人”的族称,直到汉初,匈奴、西域等民族仍称中原人民为“秦人”,后来改称汉人,是汉王朝的缘故。
《史记·高祖本纪》载:“(元年)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刘邦正是借汉中这个易守难攻的偏僻地区为根据地,养兵蓄锐,与项羽争夺天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楚汉相争”。当刘邦最终击败项羽,登上皇帝宝座,便以自己的这一发迹地来命名新王朝。“(汉二年)二月,令除秦社稷,更立汉社稷”(《史记·高祖本纪》),开始正式以“汉”为国号。由于刘邦曾被封为汉王,而汉王朝又发源于汉中(汉中至今还保留着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等遗址),并由此衍生了“汉人”“汉族”“汉语”“汉字”“汉文化”等一系列名称。《辞源》称:“汉,民族名。因汉代声威播于国外,外人称中国为汉。”史学家吕思勉说:“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先秦史》)吕振羽则说:“华族自前汉的武帝宣帝以后,便开始叫汉族。”(《中国民族简史》)
从西汉到东汉,汉王朝前后400多年,中国的主体民族也是在此时基本融合而成。当时,汉朝与北方的匈奴游牧民族长期对峙,匈奴人始称汉军士兵为“汉子”,称中原地区人为“漢民”。如《汉书·魏相传》:“闻者匈奴尝有善意,所得汉民,辄奉归之,未有犯边境。”
这种称呼为后来其他民族所沿用,他们往往习称中原人为“汉人”。《后汉书·西羌传》引班彪之言:“今凉州部皆有降羌,羌胡被发左衽,而与汉人杂处,习俗既异,言语不通。”也就是说,自汉以后,周边各族才以“汉人”“汉民”称呼中原人民,但这是他称而非自称,汉朝人则多自称“中国人”。这时所称的“汉人”或“汉民”,已专指生活在中原地区、承继中华文明的华夏族的后裔,以与其他民族相区别。
在对外交往中,其他民族习称汉朝的使者为“汉使”,著名的如苏武、张骞等。汉王朝在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空前广泛的各种交往活动中,汉朝之名亦逐渐被他族作为华夏民族之名加以称呼。直到南北朝后,越来越多的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他们看到中原民众依旧穿汉服、行汉礼,便以“汉人”作为部族的名称。唐王朝以后,汉人也叫作“唐人”。
继西汉、东汉之后,中国历史上还出现过许多以“汉”命名的封建王朝。三国时期刘备建立的政权,史称“蜀汉”或“季汉”。五代沙陀族刘知远建立的政权也称“汉”,但时间不长,为便于区别,史家称之为“后汉”。与“后汉”同时并存的,还有刘隐和刘崇建立的两个政权也叫“汉”,则分别称为“南汉”和“北汉”。这些政权的相继出现,说明“汉”文化在人们的头脑中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此可见,汉族的起源和发展是多元而漫长的,汉族是一个融合了许多其他民族而形成的民族。
关于“汉族”一词的最早出现,至今有不同说法。有学者认为“汉族”名称的最早记载见于太平天国末年的侍王李世贤《致各国领事书》,其中已有“汉族”一词。一说最早从民族学角度使用“汉族”一词的是黄遵宪,他在1903年的《驳革命书》中写道:“倡类族者,不愿汉族、鲜卑族、蒙古族之杂居共治,转不免受治于条顿民族、斯拉夫民族、拉丁民族之下也。”二者时间上虽有先后,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都是在近代才出现的。一直到民国时期,“汉族”才正式取代“汉人”“汉民”,成为一个永久性的民族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