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的养生之道

2018-06-11张崇琛

寻根 2018年1期
关键词:颜渊论语孔子

张崇琛

孔子活了73岁,这在春秋时期,应算是高寿了。直到晚年,孔子的身体还很硬朗,思维也很清晰,71岁时还在作《春秋》。他虽然自叹“甚矣吾衰也”,也只是久“不复梦见周公”而已,未见有什么大病。(《论语·述而》)那么,孔子是如何养生的呢?概言之,主要有三个方面:

健康的饮食

孔子的养生,首先是从对饮食的把关人手。具体地说,有“九不食”。据《论语·乡党》记载,孔子的“九不食”是:

食馇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粮食霉烂发臭、鱼和肉腐败,孔子不吃。食物的颜色难看或味道难闻,孔子不吃。反季节的蔬菜即所谓“不时”之物(也有人释“不时”为不到吃饭之时),孔子更不吃。即使是正常的食物,如不按一定方法砍割的肉(即“割不正”),或烹调不当的食品(即“失饪”),或没有调味的酱醋佐餐,或从集市上买来的酒和肉干,孔子也不吃。而且,每次吃完饭,姜不能撤除,他还要再吃一点,但吃得不多。可以看出,孔子对食物的选择是十分严格的。

除“九不食”外,孔子在饮食上还有三项原则,也皆见于《论语·乡党》:

一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所谓“精”,是指对食物加工得精;所谓“细”,是指对鱼和肉切得细。这样做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去曾有人据此得出孔子患有胃病的结论,那不过是调侃之词罢了,我们从文献上并未见有孔夫子患胃病的记载。即使是周游列国期间,“厄于陈、蔡”,绝粮七日,弟子饥馁皆病的情况下,孔子也依然讲颂,弦歌不止。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他平时对身体的养护。

二是“肉虽多,不使胜食气”。“食气”即用谷物做的饭料。这是说,席上的肉再多,吃它也不应该超过主食。这是非常有科学道理的。中华民族历来都是以谷物为主要食物的,其身体的消化功能也适应了这一特点。倘多食肉类,要么超出其消化能力,如《管子》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要么造成肥胖,并诱发各种疾病,如《吕氏春秋》所说“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日烂肠之食”。而孔子早在两干多年前,就已经自觉地遵循以食谷物为主的饮食原则了。

三是“唯酒无量,不及乱”。“乱”者,神志昏乱也。适当地喝一点酒对身体是有益的,但不能喝到神志昏乱的程度。在《论语·子罕》中,孔子还说过“不为酒困”的话,也是同样的意思。后世的诸葛亮在他的《又诫子书》中,曾对孔子的这一饮酒原则作过阐释。他说:

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太平御览》卷四九七)

所谓“合礼致情”,是指酒的社交功能而言;所谓“适体归性”,是指酒的养生功能而言。无论就何种功能而言,饮酒的最高境界都是“和”,即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自己身心的和谐。倘一“及乱”,则酒的和谐境界全无。这就是孔子饮酒而“不及乱”的要义。

人的生病大都与饮食、冷暖、情志有关,把住了饮食之关,便是筑起了抵御疾病的第一道屏障,同时也打下了增强体魄的良好基础。

良好的生活习惯

孔子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表现在他的日常起居上。孔子在社交场合虽然“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论语·尧日》),但在家闲居时却是很随意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便是“寝不尸,居不客”(《论语·乡党》)。“寝不尸”即睡觉时不能像挺尸那样仰面朝天,而应侧卧,腿略弯曲,这与今天医家所提倡的睡姿是一致的。 “居不客”则是说闲居不能像在外做客或在家接待客人时那样拘谨,而应该让自己放松。放松成什么样子呢?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天天如也” (《论语·述而》),即很整齐,又很和乐而舒展的样子。身体的放松有利于缓解肌肉的疲劳,能加速血液的流动,对人的健康很有好处。孔子还说他“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即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习惯。因为边吃饭边说话,食物还来不及细嚼便下咽,会增加胃肠的负担;睡觉前交谈也容易令人兴奋,造成失眠。

其次是穿衣。孔子对着装很讲究,能随着季节、场合的不同而变更,各种衣饰的搭配也很注意。如《论语·乡党》所记:

君子不以绀鲰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轸缔络,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索衣,麂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齐,必有明衣,布。

孔子时代,黑色是礼服的颜色,所以近于黑色的“绀”(约为天青色)和“緅”(约为铁灰色)都不能用来做衣服。红和紫是贵重的颜色,也不能用来做平常居家的衣服。暑天,为了透凉,孔子要穿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冬季,为了保暖,则着衣和裘,且两者的颜色还要相配。由于古人是反穿皮袄,所以黑色的衣要配紫羔的裘,白色的衣要配魔裘,黄色的衣要配狐裘。这样既暖和,又美观。孔子居家所穿的裘也要做得稍长一些,且右边的袖子略短,这是为了劳作的方便。至于睡觉的被即所谓“寝衣”,为了舒适与保暖,其长度更达到了他本人身高的一又二分之一。还有,孔子的坐垫是用狐貉的厚毛做成的,其斋戒沐浴时穿的浴衣则是用布做的。总之,在着衣方面,孔子既求符合礼仪,又要自己觉得舒适,冷暖相宜。

最后是生活的恬淡。孔子的精神世界虽然非常丰富,但物质生活却是十分清淡的。他“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即使是吃粗粮,喝冷水,弯起胳膊当枕头,他也感到十分快乐。他还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即作为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也不要求安适,而应把主要精力放到學问的增进上。此虽说的是“君子”,但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他用“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来总结自己的“为人”(《论语·述而》),便是明证。大约在春秋时期,以药养生的习俗即已形成,而孔子对此则不以为然。据《论语·乡党》载,一次季康子给孔子“馈药”,大约是所谓补药之类,而孔子出于礼貌,虽“拜而受之”,却说:“丘未达,不敢尝。”这与今天那些乱服保健品者,其智愚实不可同日而语。

高尚的道德

孔子说“大德者必得其寿”(《中庸》),《大学》也说“富润屋,德润身”,可见“德”与人的健康长寿是息息相关的。而与孔子的长寿有着直接关系的道德元素,则主要是以下三点:

一日“仁者寿”。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同时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仁”的内涵虽然很丰富,但主要还是“爱人”(《论语·颜渊》)。孔子从爱出发,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相处,不但要做到自己所不喜欢的东西不能强加于人,还要自己站得住也要让别人站得住,自己要发达也要让别人发达。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又是多么高尚的爱心呀!鉴于此,前一句话便作为中国的名言而被镌刻在联合国大厦之上,以供全世界的人们学习。而“仁”既是做人的最高标准,同时也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人一旦进入了这样的境界,不但精神上可以得到升华,身体也可以获得舒展与愉悦,从而祛病延年。

一曰“不忧不惧”。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论語·颜渊》)又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实际上,这都是他的夫子之道。从医学上来说,人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而忧愁被认为是伤肺的,恐惧被认为是伤肾的,都于身体不利。孔子为何能做到“不忧不惧”呢?他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意思是说,自己问心无愧,哪里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是的,孔子一生,无论对民族、对家国、对亲朋、对弟子,都可以说是问心无愧的,所以他也不曾有过“忧”和“惧”。即使在周游列国途中,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国的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也泰然说道:“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史记·孔子世家》)

三日人生“三戒”。孔子说: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这“三戒”既是修德的座右铭,同时也是养生的至理名言。因为人在少年之时,身体、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若迷恋色情,放纵欲望,只会给身体带来损伤,甚至造成终身的遗憾,所以此时一定要戒“色”。壮年时, “血气方刚”,往往会一时性起,与人打斗,轻则肢体损伤,重则造成残疾,所以此时要戒“斗”。到了老年,一切器官、功能都处于衰弱状态,此时人已经经不起折腾,倘若贪得无厌,患得患失,殚精竭虑,只会催生各种疾病,从而加速衰老与死亡。所以人到了老年,绝不可贪求名誉、地位与财货,只能让生命在平淡与自然中得以延伸,如同江河缓缓汇人大海那样。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己丑,上距其出生的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得年73岁。又据崔述《洙泗考信录》考证,周历之四月己丑,实当夏历春二月十一日。这就是说,孔子去世的准确时间为鲁哀公十六年的夏历二月十一日。依孔子的身体状况,他似乎还应活得更久些,无奈他去世前的三四年间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无情地摧毁了他的健康。他70岁时,儿子孔鲤死;71岁时,最优秀的弟子颜回死;72岁时,爱徒子路又战死。他们的死,都给孔子带来了极大悲痛。

不仅如此,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即孔子71岁时的“西狩获麟”,也给相信天命的孔子带来了一次打击。是年春,孔子正在作《春秋》,忽然传来消息,说有人在鲁城西面的“大野”打猎,获一怪兽。孔子视之为麟,并喟然长叹日:“吾道穷矣。”遂停止了《春秋》的写作。此事据《史记集解》引何休的解析说:“麟者,太平之兽,圣人之类也。时得而死,此天亦告夫子将殁之证。”麟出而死,即是“夫子将殁之证”,这怎能不令孔子哀叹呢!

果然,就在“获麟”后的第三年,孔子便生病了。这年的二月五日,他还能“扶杖逍遥于门”(《史记·孔子世家》),并接见了子贡,说头天晚上所做的一个有关死亡的梦,七天后便去世了。

可以看出,孔子的死,与其晚年在精神上所遭受的一系列伤痛和打击是分不开的。孔子虽然一生问心无愧,“无忧无惧”,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常人如此,圣人亦复如此。

猜你喜欢

颜渊论语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是谁害了颜渊
是谁害了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