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全媒体时代媒体人的“自我修养”

2018-06-11饶平平

科教新报 2018年48期
关键词:跨媒体传统媒体受众

饶平平

随着微博、微信、抖音等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信息传播的模式和途径也发生了深刻改变,传统媒体受到了巨大冲击。新媒体的裂变式发展速度、传播面之广都超乎了人们的想象。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的信息需求,以媒介融合为特征的全媒体时代成为发展的大趋势。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人也必须转变思维,加强自我修养,力争成为“一专多能”的新型媒体人。

做独具慧眼的“新把关人”

“把关人”概念源于社会学,进而发展成为经典的传播学概念。那些把关人对提供给受众什么样的新闻、信息一直起着最关键的作用。[1]在全媒体时代,报纸、电视、网站、公交媒体、自媒体、短视频等,无时无刻不在向读者提供海量的新闻,人人都能拿起麦克风,人人都可以是记者编辑。在这种“众声喧哗”的氛围中,传统“把关人”看似被边缘化。然而,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所主张的:“信息时代人们需要新闻,但更需要对新闻的解读”。全媒体时代,读者更需要“新把关人”来甄别真假、引导舆论,提供高质量的资讯。

做全媒体“新把关人”,首先要树立严格的政治把关意识,持续深入地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提升政治理论素养和政治敏感性,必须敢于质疑、用心查证,才能在鱼龙混杂的信息和多元复杂的舆论环境中更好地发挥喉舌功能,发出权威的声音。

例如,近年来,某些“大V”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号,以所谓的细节真实篡改历史、贬损英雄的事件时有发生。他们那些离谱的“新发现”“新观点”,时常在网上引起猎奇的围观,对舆论产生消极影响,甚至误导。2015年初,在邱少云牺牲60余年后,某官博与“大V”一起,挑起刺痛舆论场的“烧烤”话题,开展恶意营销,一时间网友议论纷纷。在此事件中,主流媒体迅速发声,打响了“英雄保卫战”:中国军网4月10日刊登《打仗时,军人从来不管什么“生理学”》,列举了一系列新时代军人的英雄事迹;2015年4月13日、16日,解放军报、南京军区机关报分别发文,批评“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的质疑声音,称中国军人的意志是钢铁意志,打不烂、摧不垮;光明日报随后刊发了评论《英雄必须尊重》,而环球时报评论员单仁平则告诉“中二病”患者“残酷”的真相。在这起事件中,主流媒体的发生起到了正本清源的引导作用,导致这一事件不断发酵,并最终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的施行。

做全媒体“新把关人”,要在群体价值和个性需求上实现新的平衡。“万物皆媒”的时代,如何更快、吸引读者眼球从而抢占信息传播的制高点,已经成为各类媒体的首要目标。因此,“新把关人”不得不考虑要能更多地满足受众的兴趣、个性化需求,更趋向市场化,针对不同受众培育不同的新闻增值产品。人工智能的介入,让新闻的智慧化推荐成为了现实。这种方式虽然满足了受众对信息获取速度的要求,但在某一程度上,也必然会限制受众的思想深度。因此,在满足受众的个性需求的同时,全媒体时代媒体人也必须兼顾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把握好两种需求的平衡。

善于使用跨媒体传播手段

全媒体时代,有了各种各样的全媒体产品,这对媒体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能够灵活使用各种跨媒体传播手段,成为“全能型”记者编辑。

如今,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人开始拥有“十八般武艺”,不仅要熟练掌握写稿、摄影、摄像、图像编辑、视频剪辑、出镜报道技巧,还要能自如使用摄像机、智能手机、无人机等应用操作设备,给报纸、广播、电视、网站、手机客户端等不同的传播平台提供稿件。

成为“全能型”记者编辑,这也要求媒体人灵活掌握不同传播平台的语言风格,突破传统新闻表达方式,了解媒体策划、营销等业务知识,进行“跨媒体叙事”。所谓“跨媒体叙事”,就是指充分利用各种不同媒体平台和技术手段的优势讲述不同的故事片段或部分内容并使之互文互补。[2]

注重创新互动手段,加强交流

目前,微博、微信、知乎、抖音等各类网络社区发展日趋成熟,各自都有着稳定的用户群体。而全媒体时代,媒体人与受众沟通的成本也变得更方便快捷,受众的喜怒哀乐、对各类事件的态度都会通过留言、弹幕实时反馈回来。媒体人必须具备用户思维,打开思路,创新互动方式,提高与用户的沟通能力,这样才能吸引各网络平台中的用户,最大程度将潜在客户转变为自身产品的消费者。[3]

例如,2017年八一建军节前后,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了互动型H5产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该产品推出后,迅速成为一款“现象级新媒体产品”,人们纷纷在朋友圈展示自己的虚拟“军装照”,最终该产品浏览量达到10亿次。人民日报也凭这一仗成功扭转了人们观念中对传统媒体形成的固有看法。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術逐渐成熟,传媒业将面临更波澜壮阔的改变和挑战。这是一场只有开始没有结束的战争,媒体人要想在新时代的宣传工作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内外兼修,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

参考文献:

[1]郭强.全媒体时代把关人的“变”与“不变”[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0919.

[2]程丽蓉.跨媒体叙事:新媒体时代的叙事[J].编辑之友,2017(2).

[3]陈芳.全媒体时代的全能编辑[J].新媒体研究,2018(9).

猜你喜欢

跨媒体传统媒体受众
试谈新环境下的博物馆跨媒体叙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艺术品跨媒体出版中色彩管理的实施
跨媒体出版物的平台互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