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育及教会主导双重背景交融下的齐鲁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2018-06-11文/岳桐杨科郭媛
文/岳 桐 杨 科 郭 媛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研究背景
1883年美国传教医师聂会东(James Boyd Neal)创办隶属于登州会馆的医学系,1890年其在济南扩建一处教会诊所定名华美医院(现齐鲁医院前身)并任院长,在此基础上于1908年建成共和医道学堂。1917年山东基督教大学(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济 南主校园落成,更名为齐鲁大学(Cheeloo University),共和医道学堂成为齐鲁大学医科,聂会东任医科科长,齐鲁医学品牌正式确立。同年华美医院更名为齐鲁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1,2,3。直至1952年齐鲁大学医学院与由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山东省立医学院组成的山东医学院合并,定名为山东医学院。因此笔者本文研究内容的时间起始主要从1917年到1952年这一时间跨度。
因齐鲁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由英国、美国和加拿大三个西方国家合办,经费来源主要靠教会,人才培养也以西方传教医师为主传授西医知识,所以性质上分别属于教会大学和教会医院。近代基督教会开办医疗事业衍生了医学教育这一活动内容,也成为中国医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文研究的这一时间跨度内,虽然中国大部分时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因其教会属性恰似西方租界领地,不会被轻易侵扰,齐鲁医学得以保全和发展,因此这一时段成为山东西医的萌芽与发展阶段,为山东医学教育注入了新的内容1。笔者查阅大量的文献,通过资料分析法、文献归纳法等方法进行梳理,探讨这一时期西方教育与教会双重背景交融下的齐鲁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从中汲取有益经验,并借鉴用于当今医学人才培养工作。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管理制度
齐鲁大学被称作是中国最老的大学,源远流长。30年代,国内医学界有“南湘雅,北齐鲁”的称誉。严谨的人文学风,优良的师资队伍,以及充裕稳定的物质保障,是齐鲁大学成功的重要原因。
在管理制度上,从外部层面分析,因齐鲁大学具有教会大学性质,在设立之初便注重借鉴西方教育管理模式,具备较齐全的规章制度和稳定有序高效的管理体系。1918年“英国联合委员会”在伦敦建立,代表英国浸礼会、广传福音会、伦敦和威斯理卫理公会等4个差会;1919年“北美联合会”成立,代表加拿大长老会、美国北长老会和南长老会,英国联合委员会和北美联合会作为教会大学的最高管理层,均设在国外,负责对齐鲁大学进行宏观管理并提供办学经费。1918年设立区域委员会(Field Board of Managers)作为在中国的管理机构,负责大学人事任免等职能。区域委员会在大学设立校政委员会,处理校内各项事务,这就形成了西方教育与教会背景下的“英国联合委员会、北美联合会-区域委员会-校政委员会”的三级管理体制。这3个管理层级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保障了齐鲁大学在和平或战乱时期都似租界领地,避免侵扰,齐鲁医学与齐鲁大学的其他学科得以完好保全并有序发展。从内部校内层面分析,校长是学校的代表,下设教务会、院长会、评议会、校委会等单位,具体行政科室有总务处、教务处、秘书室、会计室、图书馆等。同时聘请名师主持工作,逐渐形成委员会管校、名师治校的校内制度。具体还有学业成绩评定及补考停学制度、学分制、导师制、选课制、奖学金制度等4。
齐鲁医学的人文培养
齐鲁医学这一时期也尤为注重医学人文的培养。校园文化建设就包括德育、爱国教育、社团(医学院卫生会)等方面。齐鲁大学医科还创办发行了《齐鲁医 刊》(The Tsinan Medical Review)(图1)。举办医学专题讲座和人文学术报告等(表1),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开阔医学生视野。此外为了解决学生的看病问题,齐鲁大学还制定出了详细的医疗保障制度,使学生的身体健康得到保障。正是这种既注重专业培训,同时注重人文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齐鲁医学扎根齐鲁大地,经过百年的积淀后形成了齐鲁医学“博施济众,广智求真”的人文气质和精神品格5。此外,齐鲁大学校训“尔将识真理,真理必释尔”,以及校歌中“合群以伦,息争以义,汲外以存中;灌输新知,发扬科学,实是忌谈空”等,都充分诠释了齐鲁这一时期追求科学、注重人文、推崇务实的人才培养理念6。
图1 《齐鲁医刊》封面与正文内容
表1 齐鲁大学医学类与人文类讲座
师资队伍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培养优秀医学人才的重要保障,也是人才培养的承重墙和顶梁柱。医学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人才是核心,师资队伍是关键。这一时期,齐鲁大学医学院教师由西方各差会从国外派遣而来,他们一般都在西方接受过良好的医学高等教育,有的在国外便具有相当声望,有的则是来华后磨砺自身然后确立了专长。齐鲁大学教职员系中、英、美、加拿大四国人士所组织而成,同时且有旧教各宗派参列。其间共有13差会共同合作。医学院初期三分之二是西方人,表2为齐鲁医学初期主要的西方授课老师7。
表2 齐鲁医学初期主要的西方授课老师
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
一是教学中引进了幻灯片教学法,据统计共有幻灯片100多件,这种前卫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的医学概念更加直观具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便于理解与吸收。二是提出了“三三制”等教学观点。该时期药学系提出的“三三制”即三级制、三系制、三关制(三级制具体分为初、中、高三级培养人才,三系制具体为药化学系、生药学系和药理系,三关制具体为学校、药房、药厂)。三是医学院以西医为主,因此特别重视临床实践,基础课学时多,重视实验技能和操作能力。有诸如“三年级生暑假和寒假期间应分组在医院进行临床实习”的规定。教会背景的教学方法,经历了从传授基本医学知识加医疗技能,到系统性教授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逐渐朝着系统化、层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8。
人才培养经费保障
经费保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防线。齐鲁医学该时期人才培养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国外基金会捐赠。洛克菲勒基金会在1914年成立专门的中华医学基金会,开始资助中国教会大学,参与中国医学发展。1915年基金会筹建北京协和医院时曾与当时的齐鲁大学达成了互利协议:若齐鲁大学接收北京一直用中文教学的3个低年级班,基金会愿提供5万美金用于齐鲁医学院的扩建和设备购置,并在此后5年内拨款10万美金作为维持费9。自此中华医学基金会不断向齐鲁大学捐助资金,主要用于医学院的扩建和设备购置、常年维持费、带教老师出国进修、医学生奖学金等。由《齐鲁大学档案》中的医学院收支表中可知,中华医学基金会在对齐鲁医学院捐助款最高比例时高达医学院总收入的59.9%(1930-1931年间)。二是齐鲁大学作为教会大学,教会通过向本国财团募捐后向大学拨款。这笔收入也是齐鲁医学早期发展的主要经费来源,狄考文和伯尔根曾募捐到一笔25万美元的捐赠。三是齐鲁医学院对学生收取学费等内部创收。1920年齐鲁医学院的学费是每人/年50元9。但教会对自己选送的出身贫寒基督教家庭的学生仍旧发放津贴补助。四是校外捐赠,在西方校友捐赠是大学主要的经费来源。30年代齐鲁医学开始注意号召校友筹集经费,但这一时期校友生活条件也较困难,薪水仅够日常开支,难有余粮支援母校发展。五是齐鲁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入。但附属医院作为教会医院也并非以盈利为目的,而是标榜慈爱扩大基督教影响。医院每年收取的费用不足实际的三分之一,对贫苦人员更是分文不取9。该段时期国疲民穷,社会动荡的外部环境下,齐鲁医学通过以上经费来源获得了充裕的物质保障,满足了医学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需要的仪器、药物、图书等基本物质条件。
人才培养成效
齐鲁大学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于其出色的医学教育,在齐鲁大学建校之初便有“其医科非常发达”的评价。这一时期齐鲁大学力保医学优势,培养了大量医学人才,它的办学水准及人才质量都得到了国内与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在1914-1950年间,齐大医学院共培养了628名毕业生,为近代山东医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据郭查理《齐鲁大学》中了解,1917年齐鲁大学医学院招收学员118人,占当年齐鲁大学招收总人数 303人的 38.9%。1919-1929年这11年间齐鲁大学医学院共培养了409名毕业生,主要去向为教会医院、公立医院、从商、从军等几个途径。其中143人入职教会医院,占比71.5%;23人入职公立医院,占比11.5%;19人从商,占比10.5%;2人分别从军和出国深造,占比1%;其他28人占比14%10。齐鲁医学在这一时期培养的人才不仅在医疗界颇有声望,在学术界也有一定影响力。当时的卫生部长在1987年主编的《当代中国医学家荟萃》中,齐鲁大学医学院的毕业生就有16人,包括侯宝璋、张汇泉、孙建毅、尢家骏、冯兰洲、赵常林、叶衍庆、樊培绿、刘荣耀、兰锡纯、伍学宗、谢景奎、王慰曾、江晴芬、孙鸿泉、迟儒澄等11。
人才培养特色及对现代的启示
当今我国已基本确立“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12。其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已成为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经之路,在此基础上,还将继续开展专科医师培训来培养能独立、规范从事疾病专科诊疗工作的专科医师。但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管理体制不顺、医教协同不密切、对医学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笔者通过追根溯源,研究1917-1952年这一时段齐鲁医学在西方教育及教会双重背景交融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分析该段时期三级管理体制的管理制度、以西方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重视基础与实践的教学方法,以及专业培训与人文培养并重的校园文化及其多途径、多渠道的经费保障等5个方面。该段时期形成的重基础重务实,学术与人文交融,西方与宗教兼顾等诸多特色,对我国现代医学人才培养或能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