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书(1)
2018-06-10
列夫·托尔斯泰有言:“人生的目的不在于达到完善,而在于越来越接近完善。”在卷帙浩繁的人生之书里,攒聚着一代代人的智慧和力量。阅读人生之书,你便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接近于生命的完善。(开头点题,符合“考场作文入题要早”的原则。后一句改动之后,先揭示了“人生之书”的价值,后点明了阅读“人生之书”的意义,语义明晰。)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此言得之。人虽是独立的个体,但是却不孤立。人要从外在的世界中获得生命的体验充盈自己的人生;再在内心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而提升自己的素质和品位。依我之见,生命当有向外的观察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先读好“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生命还须有向内的自省,这就要求我们还要读好“心灵之书”,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读人生之书的过程,就是一个完善自己的生命的过程。(这段话的后半部分经过修改,将“向外”与“向内”的“读书”之举与人生的“三本书”联系起来,承上启下,言简意明。)
三本大书正代表着知识、阅历和内心,它们在一个人的生命构建中有着重要意义。诚如博尔赫斯所言:“天堂应是图书馆的模样。”一本本“有字之书”乃是精神世界的基石,扎实地铺设好地基,才会使我们的精神大厦挺拔岿然。(将“书籍”改为“有字之书”,表达更为准确。将“有字之书”喻为“铺设精神大厦的基石”更能揭示“有字之书”的意义。)而阅历则是个体从社会、自然乃至整个世界中获得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它是形成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是丰盈我们精神世界使我们免于精神饥寒的珍馐。(将“无字之书”喻为“丰盈我们精神世界使我们免于精神饥寒的珍馐”,揭示出“无字之书”的不菲价值,富于文采。)“心灵之书”则告诫人们必须有一种“反求诸己”的自省,正如林清玄所提出的“观照自我”的禅语。人只有学会和自己对话,人的精神世界才会亮起一盏照耀自己人生旅程的明灯。(将“心灵之书”比喻为“一盏照耀自己人生旅程的明灯”,彰显了“心灵之书”对每个人的重要意义;对原文“三本书”的譬喻的修改,使“三本书”各自的独特内涵得到更为准确的揭示,读“书”的意义也就表现得更为充分。)
反观当下,人们汲汲于红尘世界的财富、功名,以致忙得焦头烂额,又怎会沉下心来阅读品味“人生之书”?以简单的地铁现象为例,当欧美国家的乘客们都自觉地在地铁中阅读书籍时,中国地铁上的青少年却浪费着宝贵的碎片时间去转发段子、浏览明星八卦。浮躁喧哗的其实不只是狭窄的车厢,更是人的精神世界。试问,当一个人连最简单易读的“有字之书”都不愿静下心来品读,更遑论去品味“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因为没有阅读“有字之书”这本“入门读物”,“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便会如同天书,更难以读懂、读透。(这段稍作修改,突出了读“有字之书”是读书的基础,不读“有字之书”,其余两本书便无从读起。)
读书既可以建设自我,更能影响他人。爱默生曾说过:“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应当问他读的是什么书。”如果扩展到人生的大范围来分析,看一个人更应当看他所展露的是什么样的“人生之书”。当一个人读书达到一定境界,即“越来越接近完善”之时,他自己就会如一本大书,迸射出光彩照人的魅力,以至于影响着其他的读者。如蒋勋那般推崇“出走的文化”,追求人生向外观察和向内自省而不断寻求和自我对话的人,他的生命正像他所歆羡的“一朵花的美丽”那样绽放着,点染着这个世界,美化了千千万万个读者的精神空間。(修改之后,这一段内容更加充实,语义更为明晰,“读书”意义得到适度拓展——即“读书既可以建设自我,更能影响他人”。)
读人生的三本大书,不是完全抛却对外在的物质世界的追求而一味醉心于内心中的精神世界的构建。诚如哲人所言:“精神世界建立在物质世界的地基上。”读人生的三本大书,是要人们能够有一个精神的“舒适区”,这是每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体悟和记忆。
人的生命会在人生之书的阅读和充盈中得到全新的演绎。那么,我们何不沉潜下来,于夜阑人静之时品读“有字之书”,思考“无字之书”,观照“心灵之书”?
读文化典籍,行生命之路,寻完善之境——人生若此,夫复何求?(将第一句中的“读人生之书”改为“读文化典籍”,跟下面两句并列,因为“行生命之路,寻完善之境”指的是读“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再加上一个反问句增强收束的力度,促人反思。)
【升格效果】
升格之后的文章,首先对人生的三本“必读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的阐释分析清楚明晰,尤其是比喻的运用,形象贴切,深入浅出,将“读书”的意义阐述得既通俗易懂又精准到位。二是对人生“三本书”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富有新意——“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三本书之间是一种由外及内、由客观而主观、由知识层面而精神层面的层进关系,读好前一本书乃是读好后一本书的基础,而后一本书又是对前一本书的升华。三是对读书的意义作了适度的富有创意的拓展,即读书既可以建设自我,更能影响他人。整篇文章脉络清楚,语言精当,有理有据,对比鲜明,说服力和感染力兼备。
参考答案
《扬州:三月烟花》参考答案:
1.扬州城拥有瘦西湖、巷城等如诗如画的风景;扬州城还拥有千年依旧的古典情韵。
2.①运用想象,再现了千年前的扬州三月的古典春情。②点面结合,将群体性活动场景和特写镜头糅合在一起。③情景交融,将缅怀之情巧妙融入人物活动的场景中。④语言典雅优美,多用对仗、比拟等多种修辞手法。
3.扬州城因为古老的历史而令人沉醉,夜深人静时的扬州城,只要用心体味,时时处处皆能感受到来自历史与古典文化的情怀和意义。
4.①梦、成长和拥有,长久保持着一座城市的雍容华贵。②千年依旧的厚重历史,滋养出千年不变的情感。③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结合,让城市永葆青春。
《那些日渐清晰的足迹》参考答案:
1.时间让我们(读者)不再被眼前浮云遮蔽视线,不再被视察角度限制眼光,从而看清“生命之真”和学术史上的“关键时刻”。
2.内容上:①后人论及某某教授,只谈“学问”,其实是偏颇的。②搜集、稽考并解读当事人或旁观者的“言说”,有助于我们“进入历史”,真正走近“前辈大师”。③黄侃、鲁迅等人是“大师”的典型代表。生动而直观地展现大师的音容笑貌,就丰富了“大师”的内涵。结构上:引出下文评价“大师”需要学问渊深和学问渊深两个标准。
3.①因为前者见其学养,后者显出精神。②前者与后者互相呼应,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大师。③同样珍惜这两者,也能彰显北大的本色。④作者对大师们人格魅力和北大中文系的充分肯定。⑤提醒读者(我们)通过阅读大师们的传世佳作、讲述大师们言行的传记等方式全面了解大师,向他们汲取精神的营养。
4.①曾上下求索,坚定前行;②与他们“结缘”,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趣味与境界;③学问渊深,有人格魅力;④曾生机勃勃地活跃在讲台。
5.作者应用这句话旨在说明,伟大的人物需要人们抛开世俗的偏见,站在正确的角度才能有正确而明晰的认识。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回答了为何那些伟大的“前辈们那些上下求索、坚定前行的身影与足迹不但没有泯灭,反而变得日渐清晰”,同时也为后文揭示这些伟大人物共有的性格特质作铺垫。
《搭上子弹蚁的“便车”》参考答案:
1.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以生活中的放风筝现象为例,诠释“搭便车”现象,让读者有所了解,既引出下文,也为下文的说明作铺垫。
2.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具体数据及与普通蚂蚁的比较,说明子弹蚁体型大。
3.通过具体事例表现被子弹蚁叮咬后的疼痛感之强烈。
4.大裂五山柳苏木分泌出大量的蜜汁,为子弹蚁提供免费大餐;子弹蚁在大裂五山柳苏木的树干、叶片上觅食、警戒,为其提供了保护,使其免受那些以大裂五山柳苏木为食的昆虫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