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和传说中的淮南豆腐文化
2018-06-09刘婕
摘要:豆腐、花鼓灯和《淮南子》是淮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豆腐经常出现在淮南人的日常生活中,豆腐文化更是淮南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将从古代的诗歌和民间传说两个方面浅谈其中蕴含的淮南豆腐文化。
关键词:淮南;豆腐文化;诗歌;传说
《淮南子》文化、豆腐文化、花鼓灯文化、少儿艺术和八公山旅游文化是淮南市现今主打的“五张牌”。而豆腐作为淮南人民的家常菜,不仅在淮南人的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豆腐文化也早已成为淮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散见于诗歌中的豆腐文化
豆腐古时有“菽乳”、“黎祁”等称,在诗歌中也时以“淮南术”或“淮王术”的代称出现。其中“淮王”、“淮南”指代淮南王刘安,“术”则是指汉淮南王所创的制作豆腐的方法。“淮南術”也有方术之意,杜甫就曾在《玩月呈汉中王》中写到“欲得淮王术,风吹晕已生。”
相传,豆腐是淮南王在炼丹时无意发明,故刘安常与《淮南子》和豆腐联系在一起。关于豆腐的起源,我们不仅可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找到佐证,也可从淮南文化中窥其端倪。
西汉时期的《汉乐府歌辞·淮南王篇》中有:“淮南王,自言尊,百尺高楼与天连,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①此处“寒浆”可作两解,一为寒冷的水;一为豆浆。从整体语境上来看,笔者以为“寒冷的水”更为恰当,“自言尊”的银床、金瓶之奢华与所饮的寒浆构成语境上的反差,又与后文“扬声悲歌音绝天”、“河无梁”、“苦身”、“徘徊”形成凄苦的同色调,更符合沈德潜先生的评语“此哀淮南求仙无益,而以身受祸也,措辞特隐”。但人们多将“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提取出来描写豆腐的制作,将银床、金瓶与豆浆对比,一贵一贱,突出豆腐出生之贵和味美的同时点出其价值。这种解释虽偏离原意,却反映出人们对于豆腐文化的另一种解读。
南宋理学家朱熹有《次刘秀野蔬食十三诗韵》:“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王术,安坐获泉布。”②诗末注:“世传豆腐本为淮南王术。”这首诗认为豆腐的制作源于淮南王刘安,“泉布”是货币的别称③。该诗讲述了诗人劳动辛苦却收获寥寥,从而萌生出对淮南王方术的向往。
明代诗人苏平在《咏豆腐诗》言:“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退尽见精华。”诗中将豆浆比作琼浆液,将豆腐比作无瑕玉,极尽描写豆腐的美味。诗尾的“个钟滋味谁得知,多在僧家与道家”将豆腐与佛道两家相关联,点出以豆腐为主的斋菜,引出超品尝豆腐时的清淡向道心境。
元末谢应芳于《豆腐诗》写道:“谁授淮南玉食方,南山种玉选青黄,工夫磨转天机熟,粗渣囊倾雪汁香。”突出豆腐的鲜美嫩滑,又称其为“素醍醐”,将豆腐的清嫩与佛家的“醍醐灌顶”联系起来,可谓是至高的赞誉了。
由此可见豆腐与佛道修仙的联系,豆腐不仅本身与修仙问道的典故相联系,佛道之教也多以豆腐作为日常饮食。而古人在描写时,多是对淮王术加以调侃;对豆腐滋味作评;对相关典故和心境进行拓展。在这些诗歌中,淮南豆腐多以一种味美且颇具仙道气韵的形象出现。
二、故事传说中的豆腐文化
除了最为著名的淮南王点豆腐,八公山地区还流传着许多关于豆腐菜肴的传说。这些传说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类:帝王故事、神话传说和劳动人民故事。
(一)帝王故事与豆腐传说
相传乾隆南巡曾途经八公山,当地官员以“金沟渡豆腐”招待。乾隆吃后赞道:“豆腐还是八公山的好,虾还是金沟虾味美,‘金沟渡豆腐更别具风味……”。由于与乾隆帝相关的故事甚多,故八公山烹炸豆腐有“乾隆豆腐”之名。
宋太祖赵匡胤征南唐时,曾被围困于八公山南塘。太祖卧床不醒,南唐兵将又虎视眈眈,在此情境危急之时,刘金定与高君宝率兵来援化解了危机。而刘金定带来的蜜制豆汁更是使太祖病痛全消,于是太祖将其命名为“凤凰汁”。
此类故事,豆腐或因为美味被赞赏,或因救了帝王而被赞誉,因此带上了延年益寿的神奇色彩。
(二)神话传说
除了有与帝王相关的豆腐传说,还有与神仙相关的传说。这类故事多与神龙有关。
相传,淮河边有两条龙,一黑一白共同承担淮河两岸的行云布雨。黑龙勤劳善良,白龙性情粗狂,黑龙行云时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白龙行雨则洪涝或久旱。玉帝派太白金星下凡,化水为冰锁,把白龙冰锁在洞中,以此惩罚。隋朝末年,河南陈州书生乘船到八公山游玩,救了白龙,白龙将头顶的“龙脑”赠之报恩,请书生以此为民治病来赎罪。陈济元接受请求,放弃仕途家财,留在淮河两岸为民治病,成为一代名医,后传下龙脑豆腐一菜。
又有黑白二龙借着向玉帝进贡八公山的乌白菜和豆腐,盗取玉帝的乌金种子播满人间,化作煤炭的传说,黑龙对人说淮南地下有乌金。后人为了感激黑白二龙就用豆腐做了二龙戏珠这道菜肴来纪念它们。
除了这两则传说,还有渔女怀龙子造福淮河人民,后被玉帝封仙;白龙为救老妇斗法金龟等传说及相关的菜肴。在这一类的故事中,主角为黑白二龙,而故事中所涉及的菜肴多为人们为了纪念黑白二龙的贡献所作,笔者窃以为一黑一白或许正象征着淮南的两个特产:煤炭和豆腐。
(三)劳动人民故事与豆腐传说
“八公山上有三宝,紫胡、蜈蚣、灵芝草”。相传八公山附近有一青年常年疾病缠身,未至知天命却似半百老汉被称作小老头。一日,仙人从天而降,向其面授良方:八公山上的灵芝草和八公山豆腐同罐煨煮,做成灵芝豆腐,天天食用。那青年照老者之嘱,病症全除,成了个英俊的白面青年。烹饪大家据此做“灵芝豆腐”一菜。
这类故事中虽没了黑白二龙,却有疑似神仙人物,为普通百姓指点,也有一定的神话色彩。但仙人并非主角,所以笔者将其划为和普通人民相关的故事。这一类的故事多突出豆腐的食疗功效。
不难发现,淮南的豆腐传说多具神话色彩,突出豆腐的延年益寿、可治百病的奇效。虽稍显夸张却能体现人民对豆腐的独特心理。可以说,自刘安点豆腐的故事传开,豆腐和求仙问道联系在一起,使其带上了仙道色彩,由此在很多故事中衍化灵丹妙药。
如今,豆腐已经成为淮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豆腐文化节的承办,更是印证了豆腐文化在淮南的生命力和可能性。经过了历史的沉淀,淮南豆腐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还值得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婷婷.试析八公山豆腐及其文化内涵.语文学刊[J].2010.10
[2]八公山区人民政府网.淮上古诗词与八公山豆腐.2017. 05.08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淮南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淮南文史资料 第12辑 历代诗人咏淮南[M].1996.09.
[4]曾学英. 走向世界的中国文明丛书 豆腐[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7.
注释:
①(清)沈德潜选编. 古诗源[M].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2011.11.
②一本作“ 淮南术 ”。参阅清方以智《物理小识》卷六,汪汲《事物原会》引五代谢绰《宋拾遗录》。
③《淮南文史资料第12辑》将“泉布”注释为“豆腐”。《走向世界的中国文明丛书 豆腐》泉布:即金钱
作者简介:刘婕,女,1993年2月,安徽淮南人,硕士在读,淮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