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为的消费盛宴

2018-06-09李佩璐

戏剧之家 2018年9期
关键词:狂欢消费文化双十一

李佩璐

【摘 要】“双十一”作为一个人为创造出来的节日,吸引了越来越多人们的注意力。天猫“双十一”不仅是一场节日的盛宴,更是消费的狂欢。本文从消费文化的视角着眼,通过解析天猫“双十一”网购狂欢节的传播机制,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符号隐喻,来研究消费是如何被人为控制和操纵的。

【关键词】人为;“双十一”;消费文化;狂欢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9-0227-02

一、作为青年亚文化和网购狂欢节的“光棍节”

20年前,年轻人戏谑地将11月11日称为“光棍节”,以此来克服内心的孤独、痛苦和寂寞。消费对负面的情绪具有消解作用,而打折、促销正是商家为这一群体人为创造的狂欢。“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缘起于2009年11月11日,淘宝商城(天猫)首先推出了“光棍节”购物的概念,以消费的形式带来享受节日的快乐,通过刺激群体消费,为“光棍节”打上节日消费狂欢的印记。近几年,各大电商平台纷纷以此作为促销的噱头,创造出一种人为的网购狂欢盛宴。从淘宝网最先试水,到后续多家电商和实体店铺纷纷仿效,这样的一个网购节日俨然变成了大众参与的购物狂欢节。一个由“光棍”、“单身”群体自我解嘲的日期蜕变为全民促销狂欢节,这也体现了从青年小群体的流行节日转变为全民消费节日的趋势。

二、“双十一”网购狂欢节的传播机制

传播的整个过程包括了传播者(信源)、受传者(信宿)、讯息、媒介与反馈等五个要素。传播者,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受传者,是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讯息,是“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反馈,是“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对于“双十一”网络狂欢节而言,消费者(受传者)通过互联网平台(媒介)购买电商(传播者)出售的打折商品(讯息),在收到货品之后,通过点评(反馈)来反映购买商品的满意度,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过程回路。

天猫商城利用微博、微信平台,早在一个月前就对“双十一”进行预热。搜索引擎、手机APP、公共交通等各个地方都能看到“双十一”的广告,大量的网络推广也让“双十一”的信息铺天盖地。天猫商城也贯通了线上和线下多种渠道,真正将O2O变为现实。用户可以在线下的实体店试穿、使用,通过扫描商品的二维码添加到购物车,赢取“双十一”线上专卖店的优惠券。另外,很多品牌也推出了线上买单线下提货的服务,消费者可以就近到实体店提货,一方面减轻了网上商店的发货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消费者尽快拿到商品,避免了长时间等快递的时间。低价促销对消费者形成了一定的诱导,使消费者额外购买了很多不需要、可有可无的商品,产生了很多非理性消费。“双十一”的活动还促成了很多本身没有网购习惯的用户喜欢上了网购的形式,使本身就在网购的用户更多地网购,一来吸引了客户,二来增加了客户的黏性。

三、消费文化视域下“双十一”网购狂欢节的符号隐喻

商品,简言之,“就是被生产出来的物品和因物品生产而来的物权”①。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因而,商品不只是物质上被生产的物品,还是被刻上文化烙印的产物。“在鲍德里亚看来,面向大众的商品生产运动的重要特征,是在资本主义交换价值支配下,原有的‘自然使用价值消失了,从而使商品变成了索绪尔意义上的记号,其意义可以任意地由它在能指的自我参考系统中的位置来确定”②。正如鲍德里亚所言,现在的社会被“符码”所垄断,商品演变成符号,而商品的交换和消费过程大多也都在“符号”的层面进行。因此他认为,生产与消费是一种“象征性交换”。“消费是一个系统,它维护着符号秩序和组织完整:因此它既是一种道德(一种理想价值体系),也是一种沟通体系、一种交换结构”③。

“双十一”网购狂欢节整个营销传播活动拥有着自己的文化符号,也有专属的语言规则和秩序,其中所蕴含的丰富隐喻,折射出了当下时代的消费文化符码。互联网成为现实社会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一起成长的年轻一代已经形成了网购的观念,他们的审美视角、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也都在“双十一”网购盛宴中彰显。

正如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所言,在节日狂欢中,人们可以暂时消除不平等,获得个人的自由。“双十一”也颠覆了原有的社会生态,作为一个人人都可以参与的狂欢节,无论是商家、消费者还是快递员,不同地域的人们在虚拟的网络时空相遇,共享这种平等的、自由的网络空间。因而,天猫“双十一”不仅仅是阿里巴巴的胜利,而且是整个行业乃至整个商业环境的巨变。伴随着网购浪潮,“双十二”、京东“618”店庆、年中大促等越来越多的网购狂欢节涌现出来,不断刺激民众的消费。

四、被人为“操纵”的消费

我们在消费时都会受到自己或他人直接经验、间接经验的左右,我们所做出的消费选择也并不是“自由选择”。起初,“双十一”只有少部分网购达人参与购买,而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到抢购大军中来。在“双十一”之前的一个月,熟人之间往往会经常探讨“双十一”可以凑单购买哪些产品,以及自己以前的使用经验。而“知乎”等网络社群上,也有很多人向陌生网友们科普哪些产品值得买。特别是最近两年的“双十一”,微博上一直流传着网友整理的比价图。而且,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意愿都被商家掌握在手,“猜你喜欢”等栏目就会经常推出自己曾经浏览过或者感兴趣的同类商品。当消费文化成为主流,原本处在边缘的群体为了迎合大众,便在追逐“双十一”的过程中完成了一次“权力的规训”。

正如马尔库塞所言,“以技术的进步作为手段,人附属于机器这种意义上的不自由,在各种自由的舒适生活中得到巩固和加强”④。消费社会既认可商品的存在,又破坏和摧毁了商品,生活与消费在这个维度上趋于同化。“消费者把自己看做是处于娱乐之前的人,看做是一种享受和满足的事业。他认为自己处于幸福、爱情、赞颂/被赞颂、诱惑/被诱惑、参与、欣快及活力之前。其原则便是通过网络、关系的增加,通过对符号、物品的着重使用,通过對一切潜在的享受进行系统开发来实现存在之最大化”⑤。消费时代使得生产与消费之间不再有明确的界限,吸引我们的不再是商品本身,而是商品的附加价值。大众媒介除了生产剩余价值,还制造了特殊的符号与形象,通过作用于受众的“无意识”,进而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与消费意识,并促成购买行为,使得我们的消费成为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行为”。

注释:

①伊戈尔·科普托夫《物的文化传记:商品化过程》,见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97.

②[英]迈克·费瑟斯通(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24.

③[法]让·鲍德里亚(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68.

④[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刘继译).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53.

⑤[法]让·鲍德里亚(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53.

参考文献:

[1]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狂欢消费文化双十一
试论户外真人秀节目中的快感文化传播
缺席本轮楼市“狂欢”,昔日温州炒房团今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