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鲜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6-09尹悦徐丹

戏剧之家 2018年9期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尹悦 徐丹

【摘 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培养“国际化人才”既是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也是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目前,国内朝鲜语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问题,距离“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有较大的差距。该文在分析国内朝鲜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并结合一些外语院校的培养案例,提出了朝鲜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朝鲜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9-0151-02

“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熟练运用外语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人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三个融合:专业教育和外语教育融合、本土教育和境外教育融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国际化人才的定义中,特别强调“通晓国际规则”,这意味着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化人才,不仅需要熟练掌握2-3门外语,并且必须拥有外语之外的一项专业技能,而这项技能最好与法律、金融、经济有关。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和“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下,国家和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许多外语院校的英语专业已经走在改革的前端,在英语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作出了部署和调整。而朝鲜语专业由于起步较晚,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问题,离国家要求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有较大的差距。

一、朝鲜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已把培养国际化人才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并且,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也是服务于我国“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目标的基础,特别是非通用语区域经济管理方向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因此,作为外语专业,应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外语专业应积极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服务。

(二)应对新的国际竞争的需要

近年来,中韩两国的国际地位发生巨大的变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及中韩自贸协定等的签订,韩国的经济发展将更依赖于中国。目前,汉语已取代日语,成为韩国国内的第二外语,目前韩国的所有大学均开设有汉语专业。这意味着未来的十年内,中国的朝鲜语专业将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朝鲜语专业毕业生将和精通汉语的韩国人一起竞争有限的工作岗位。因此,为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竞争,必须改革朝鲜语专业的培养模式,使朝鲜语专业学生拥有至少一项除语言能力之外的专业技能。

二、朝鲜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符合当前国际化人才的导向

目前,中国多数高校朝鲜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朝鲜语听、说、读、写、译技能,掌握朝鲜半岛语言、历史、经济、文化、社会等相关知识,在文化交流、外贸领域熟练运用朝鲜语从事翻译、外事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从培养目标来看,高校朝鲜语专业的定位仍是培养实用型的翻译人才,然而,如今的全球化时代,外语只是一门工具,已不再是一门专业,外语专业学生必须掌握除外语之外的另一种专业技能。这也正是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要求之一,即专业教育和外语教育的融合。

(二)培养理念落后,仍以传统的语言教学为主

目前,高校朝鲜语专业培养模式,仍以朝鲜语听、说、读、写、译为主。而大学作为国家人才的培养基地,不只是语言培训基地,而是通识教育、人文教育的发展基地,因此,朝鲜语专业的培养理念,必须实现从语言教学向语言教育的转型。以北京大学和吉林大学为例,两校的朝鲜语专业在中国朝鲜语专业排名中位于前十名,但是通过两校的课程设置研究发现,两校的课程设置也是以语言教学为主,韩国文化、韩国社会等方面的通识课程开设较少。

北京大学和吉林大学的朝鲜语专业课程设置

(三)课程体系不合理,教学课程单一

1.英语课程较少。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朝鲜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开设有英语课程,但是开设课程有限,朝鲜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通过对郑州轻工业学院2011级朝鲜语专业50名本科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发现,80%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工作中,英语非常重要。但是,大部分学生都反映因为大学的课程都集中在朝鲜语,英语已基本遗忘。而如今的全球化时代,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地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几乎都离不开英语。因此,朝鲜语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中,必须加强英语课程的比重。

2.通识教育课程缺乏。全球化时代所需的国际化人才,不仅需要熟练掌握2-3门外语,并且必须拥有外语之外的一项专业技能,如法律、金融、经济等。而目前国内的朝鲜语课程设置中,因为缺乏跨学科的交流,针对朝鲜语专业的其它院系课程鲜有开设,学生知识面较窄,缺乏专业技能。

3.第二外语课程单一。目前,多数高校朝鲜语专业学生的第二外语均为英语,一些外语院校虽然开设有日语、德语、法语和俄语等语种,但是,这些语种主要针对英语专业及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开设。然而,全球化时代,多掌握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多拥有一项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多语人才不仅是衡量国际化人才的一项标准,更是未来外语专业的发展导向。

三、朝鲜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

(一)实现培养模式从语言教学到語言教育的转型

大学不只是语言培训基地,当代大学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创新这四大使命。因此,外语专业必须重视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朝鲜语专业的培养模式必须实现转型,即从传统的语言教学转向新型的语言教育。具体做法包括:①改变以往的语言教学为主的模式,增加韩国文化、韩国社会等方面的课程和课时;②增加实践课程课时,为学生多创造笔译、口译的机会;③开设中、韩学生的共同课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对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进行交流。

(二)实现朝鲜语系与其他院系的跨院系合作,联合培养朝鲜语专业国际化人才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外语教育,也需要加强学生其他专业技能的培养,避免外语成为没有专业的专业。以上海外国语大学朝鲜语专业为例,作为中国较早开设的朝鲜语专业,上外朝鲜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跨专业辅修。上外朝鲜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朝鲜语语言基础、英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朝鲜语高级专门人才,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攻读法律、金融、新闻、经管等学院的第二学位或辅修专业”。从2000年开始,每年都有约100名的上外学生周末赴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学习新闻、工商管理、金融等专业,通过两年的学习,结业合格者可获得结业证。因此,朝鲜语专业应该打破院系界限,实行开放式共同培养朝鲜语本科生,这才符合当今国家需要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三)强化通识课程的课设

通识教育是当今社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社会不仅需要在每个领域的专才,更需要精通某个领域的全才。因此,通识课程的开设和强化是国内所有高校、所有专业改革的必由之路。复旦大学从2005年起,率先在国内开办通识教育。截至目前,复旦大学开设的核心通识课程已达到180门。2016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成立了卓越学院,从英语、日语、法语、西语、德语和国际教育六个专业选拔了17名学生,作为第一期的学员。这些学生在所属院校学习的同时,还要学习丰富多彩的通识课程,阅读国别区域文献,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了解其他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领域的知识。国内各院校的朝鲜语专业,应该利用本校的学科优势,开设多样化的通识课程。

(四)开展双语教学,提高朝鲜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实用水平

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的地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今,英语已脱离了母语人士的独揽地位,成为非母语人士、母语人士间的重要沟通媒介。据美国《全球主义者》在线杂志2017年12月31日刊登的《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报道称,全世界有110个国家将英语作为母语、官方语言或普遍的第二外语。也就是说,英语在全世界最多的国家得到普遍使用而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因此,作为朝鲜语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注重英语能力的强化,当今的国际竞争中,英语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项个人资产,因此,必须提升朝鲜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

(五)开发、培养学生的多语能力

当今社会,多学一门语言,就意味着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多拥有一种优势,“多语能力”是未来国际化人才的发展导向。以欧盟地区为例,《欧盟教育协定》明确规定,欧盟地区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除母语之外的2-3种外语。而我国朝鲜语专业的学生普遍只掌握了朝鲜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而在当今的国际化竞争中,多掌握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多拥有一项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因此,各高校可以利用本校的外语语种优势,鼓励朝鲜语专业的学生在学好朝鲜语、英语的前提下,选修一门第三外语。

参考文献:

[1]王雪梅.从对接国家战略视角探索外语类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思路[J].外国语文,2014(2):158-163.

[2]王雪梅.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国际化人才的内涵、类型与培养思路——以外语类院校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2014(1):65-71.

[3]全永根,林明,周慧珊.“非通用语种+英語”双外语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5(4):65-69.

[4]姜锋.新时期应有的外语人才观[N].光明日报,2014-05-14.

[5]姜锋,李岩松.办好新时代的外语高等教育[N].光明日报,2017-11-10.

猜你喜欢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带一路”新形势下高职英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微课翻转课堂的职业院校远程教育创新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