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咚咚喹曲牌分类思考
2018-06-09程立理
程立理
【摘 要】“咚咚喹”是土家族独有的簧管气鸣乐器,深受土家族人喜爱。现存曲牌三十多首,但因为曲牌没有整理分类,没有系统性,最后导致曲牌遗落、失传。但咚咚喹曲牌有其独特的音列结构与命名方法,其中以三音列结构特征与“以字代音”特征尤为突出。现用这两个特征将其曲牌整理分类,以保障曲牌种类完整,并希望为咚咚喹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關键词】土家族;咚咚喹;音乐;曲牌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9-0059-02
一、概述
湘西,全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的西北部,由土家族、苗族、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构成,其中土家族人数最多。
土家族历史悠久,史学界认为,先秦时期在清江和澧水流域的“巴人”为土家族先民。直到两宋时期,修史之人用“土兵”“土人”等文字称呼土家族。雍正年间“改土归流”之后“土家”一词出现。“土家”一词,不仅能够将土家族与汉族、苗族分开,也赋予了土家人强烈的民族意识。
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这可以清晰地说明土家族先民早在西周歌舞就相当出众。《后汉书》中《南蛮列传》中记载:“高祖观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命乐人习之,所谓《巴渝舞》也。”可以看出汉高祖时期巴人歌舞进入宫廷,开启了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先河。①
土家族音乐中咚咚喹以其天籁之声出众。现如今咚咚喹音乐保存最为完好是在湘西州龙山县。以下所述也均以龙山县咚咚喹为本。
咚咚喹是土家族独有的一种簧管气鸣乐器,有的地方又称其“呆呆哩”“低低吹”等,流行于我国湘鄂川黔边界的土家族聚居地区,以湘西龙山县最为流行。②据考古证明,在沅水湘西松溪口贝丘和高庙古人类遗址相继出土的3枚骨哨为咚咚喹前身,因此有学者推断咚咚喹是“母系氏族的遗物”。
咚咚喹的演奏形式早期为单吹,后来出现双吹、齐奏、合奏等。演奏场合包括山林砍柴、屋下乘凉、集市表演等,几乎可以随时随地演奏。咚咚喹有其独有的传统曲牌三十多首,内容大多歌唱土家人幸福美好的日常生活,以土家儿歌为主,极具民族风格。这些曲牌并未有系统分类,现将其曲牌按“音”与“名”两种方法分类,并借此呼吁当代艺术家、创作者以及传承者,关注少数民族音乐,以求咚咚喹曲牌更加系统,有利于曲牌得传承与发展,并促进其与现代音乐有机结合。
二、曲牌分类
曲牌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自隋唐以来,曲牌就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在民歌、歌舞、说唱、戏曲以及器乐中都被广泛运用。曲牌研究在音乐理论界也一直备受重视。曲牌以民间流传、典籍记载、文人传播等方式保存下来。民间艺术给了曲牌存活和发展的养分,但传统曲牌仍有失传现象。曲牌分类研究对曲牌以及器乐传承发展意义重大。咚咚喹是土家族音乐文化中重要部分,其曲牌是不能忽视的重要载体。
土家族乐器咚咚喹有其固定传统曲牌,且极具民族韵味,可歌可奏。经过艺人们挖掘整理,现存传统曲牌《咚咚喹》《巴列咚》3首、《慢巴列咚》《乃哟乃》3首、《呆嘟哩》《拉帕克》《咚咚开》《波左波》《咚巴哈》《些滴》《米思可可》《偏咚偏》《耍调》《赶集》《利利拉拉咚咚喹》《咚喹咚喹咚咚喹》《哎罗罗》等20多首传统曲牌。咚咚喹传统曲牌有传统结构特色、技法特色、语言特色,为了使咚咚喹艺术能够更好地发展,在保护传统文化前提下,应当首先做好归纳工作,再探索发展其内在音乐文化力量。
在归纳、学习传统曲牌时,可以发现咚咚喹传统曲牌构成和命名有一定规律可寻,目前暂且将这种规律分为两种:一、按“音”分;二、按“名”分。
(一)按“音”分:就是根据音列来分,可分成以下三类:
咚咚喹的传统曲牌均由三至四个不同的音构成,可将其定义为三音组结构、四音组结构。在不同的三音组、四音组之中,也有其不同主音。
谱例-1③
1.do,re,mi三音组结构,代表曲牌有《咚咚喹》《巴列咚(一、三)》《乃哟乃(三)》等;
以谱例-1《咚咚喹》为例。全曲仅由doremi三音组成,以宫音为主音。这一类曲牌在断句的地方多有滑音(实际演奏均将谱例的mi下滑音到re),曲调轻快活泼。
谱例-2④[4]
2.do,mi,sol三音组结构,代表曲牌有《乃哟乃(一)》《耍调》《米司可可》《偏咚偏》《咚巴哈》《些滴》《波左波》等。
以谱例-2《乃哟乃》为例⑤。全曲仅由do,mi,sol三音组成,以宫音为主音。第一遍曲调悠扬,第二遍反复时速度则突快,感情稍激动。在《乃哟乃》中全曲除了一句有实意之词外,其余则全是“乃”“哟”“嗬”等衬词填满全曲。
谱例-3[5]
3.re,mi,sol三音组结构,代表曲牌有《呆嘟哩》、《拉帕克》等。⑥
以谱例-3《呆嘟哩》为例(谱例为全曲)。全曲仅由re,mi,sol三音组成,以商-徵两音为主,角音为过渡音。但由谱例仍可看出,全曲以商音为主音。全曲轻快活泼,且有节拍变化。
4.do,re,mi,sol四音组结构,代表曲牌有:《巴列咚(二)》《咚咚开》《慢巴列咚》《乃哟乃(二)》等。
《巴列咚(二)》《咚咚开》《乃哟乃(二)》三首曲牌中sol出现的次数极少,且大多是时长较长的打指音。《慢巴列咚》则是《巴列咚》的变体。
以谱例-4《咚咚开》为例,全曲仅由do,re,mi,sol四音组成,以宫音为主音,速度较快。
谱例-4
(二)、按“名”分,就是根据曲牌名来分,亦可分成三类。
1.以歌曲第一小节为名:
这种命名法也可以叫做“以字代音”。由谱例-1可知曲牌《咚咚喹》由“咚”代表首调do,“喹”代表首调mi,由第一小节的的音(dodomi)可转换为“咚咚喹”,其他曲牌亦是如此。而这些曲牌名,也是曲中重要的衬词,歌曲则是以这些衬词以及其对应的音开始的。
2.第一种的变形:
以“咚咚喹”“巴列咚”“乃哟乃”等为本体,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形。如“慢巴列咚”是“巴列咚”的变形,“慢巴列咚”的速度较“巴列咚”慢,其次,在曲中多加了sol音。“咚喹咚喹咚咚喹”“利利拉拉咚咚喹”是“咚咚喹”的变形等。
3.代表特定的节奏、情绪或场景:
如《拉帕克》旋律就是“50505020”,全曲由简单同度与纯四度加以快速的节奏构成,曲调轻快活跃,充满童趣;《波左波》,土家语“波左波”汉译为“推磨”,乐曲可分为两句,曲调活泼,速度快;《些滴》,土家语“些滴”汉译为“打铁”,乐曲速度快,以sol,mi,do为中心反复,仿佛一直在重复打铁动作。乐曲十分形象的刻画出了打铁的氛围;《米司可可》,土家语“米司可可”汉译为“萤火虫”,乐曲速度较快,曲调简单,歌唱性强,旋律活泼,不由得让人回想起童真的时光。
咚咚喹的曲牌简单而又深受人们喜爱,歌词中衬词多而实意歌词少,歌唱的内容大多是日常生活,形式多为儿歌,曲调轻快活泼的较多。不仅是歌词简单,曲牌命名也同样通俗易懂。土家人以这样的方法命名曲牌,使得在演奏演唱时只要提到曲牌的名字就默契演奏同一首曲,唱同一首歌。
三、传承发展
2008年,咚咚喹被列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近些年来,咚咚喹乐器的形制在不断完善,演奏的形式不断多样,越来越受到各界学者关注。在新创作的曲目中,田隆信创作的《山寨的早晨》流传较广,其中综合运用了《咚咚喹》《巴列咚》等多种传统曲牌;由纪清连、张以达编配的合唱作品《咚咚喹》中运用、改编了曲牌《乃哟乃》;由上海乐团演奏的《土家族》一曲中,运用改编曲牌《咚咚喹》。可见咚咚喹曲牌在土家族音乐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咚咚喹不仅是土家音乐载体,更是土家文化传承载体,是土家族音乐财富,是民族的艺术瑰宝。传统音乐是音乐文化的本源,发掘其特点并传承、创新是不变的使命。⑦在此呼吁当代艺术家、创作者们关注、传承、发展咚咚喹。咚咚喹作为土家族音乐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的道路上需要我们创新。
本文通过对土家族咚咚喹曲牌粗浅探索,进一步引起更多研究者对咚咚喹曲牌探索研究,希望让咚咚喹曲牌能展现出更加动人的新声。
注释:
①袁炳昌.冯光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②熊晓辉.土家族古老乐器“咚咚喹”的艺术形态[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7(05):14-16+157.[2017-09-24].
③田荆贵.土家族文化知识手册[J].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12:114-118.
④⑤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M].中国ISBN中心,1996.
⑥黄满芳.浅论湘西土家族“咚咚喹”的艺术形态与特色[J].中国乐,2003,(02):66-68.
⑦王海鹰.湘西地区土家族民间音乐艺术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