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中美贸易冲突
2018-06-09社论
社论
中美经贸关系日渐紧张。近期,美国商务部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建议对包括中国在内的铁、铝出口国征收高额关税或缩减配额。接下来,美国对华系列调查报告将相继出炉。特朗普总统将做出何种决定,值得高度关注。中国商务部官员表示,如果美国最终的决定影响中国利益,中方必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自身正当权利。虽然贸易冲突尚未大规模爆发,但警笛此起彼伏,中美关系将面临严峻局面,单是美好的愿望于事无补。
2017年,中美两国曾展开广泛的经济外交,创设了包括中美全面经济对话机制在内的新对话机制,通过试探和交易来降低潜在的贸易摩擦风险。中方还主动提出“百日计划”,旨在短期内削减两国贸易不平衡并扩大市场准入。但是,在特朗普上任一年后,美中贸易逆差不降反升。在此背景下,美国对与中国经贸关系的定位正发生转变。在特朗普任期内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美国将經济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层面,并认为中国正挑战美国利益、经济与价值观。与此相应,2017年,美国对中国贸易争端的立案数量再创历史新高。除了常规的对华反倾销、反补贴的贸易调查,美国还采取了一系列非常规贸易手段对从中国进口的产品施加限制,包括针对全球光伏电池及组件发起的保障措施调查(“201调查”)和以国家安全为由针对输美钢和铝产品的“232调查”。
美方迄今的姿态是“空洞辞藻”还是“第一枪”?大部分人士认为,中美经贸关系不容乐观,特朗普竞选期间的“美国优先”承诺正逐渐演变成政策取向。
究其原因,一面是近年来全球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甚嚣尘上,另一面则是美国对中国过去40年快速发展的疑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中国“入世”后的十年,中美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但是,随着中国企业竞争力的上升,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对美国的优势领域开始构成挑战、中美互补关系有所减弱,作为两国关系“压舱石”的中美经贸面临严峻考验。
对于美国大众来说,贸易是较为直白的概念,对华巨额贸易逆差也容易成为对自身境况不满的“替罪羊”,加上部分美国高官也笃信贸易是问题根源,使得美国国内对中国的不满情绪升温。特朗普政府中有大批反建制派,他们督促采取非常规的方式,为美国企业争取更多机会,这致使美国贸易政策经历重大变化,抛弃长期坚持的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主义,转向以实力为基础的双边主义。
但是,特朗普剑走偏锋的言辞和行动,正在削弱美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多位经济学家认为,不应片面把双边赤字视为经济关系衡量标准。中美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相差甚远,且各自贸易统计口径有不小差异。近年来,美国贸易赤字增长主要来自强劲的经济复苏,令美国消费者有能力购买更多进口产品。贸易政策的变化可以将进出口从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转移,但不太可能从整体上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这是由美国经济结构决定的。
对中方而言,面对美方来势汹汹的举动,首先要坚持耐心细致的沟通交流。中美经贸关系的主流仍然是互利共赢的,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美国是第一科技和金融大国。同时,中国应该坚决维护自身权益,利用多边机制提出申诉。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行动不得人心,特朗普当局树敌过多,中国可与其他当事国家形成反制合力。中国自身也不缺乏制衡手段,应制定好预案。如有专家建言,中国可考虑推迟国内服务市场向美国企业开放,而将机会优先给予其他发达国家。总之,中方应令美方相信,中方的报复是“可信的承诺”。而报复与反报复的循环,只能令冲突升级,最后让双方都严重受损。
应对中美贸易冲突,根本之策还是对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开放,化外在压力为改革动力。关键是完善经济体制,构建良好营商环境,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金融监管等重要领域,改革务求突破。美方关切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公平竞争,确实是中国有待提升、正积极改进的环节,解决这些问题顺应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至于钢铁和有色金属等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中国政府已经并将继续采取措施,成效显著。
应对贸易冲突,须有理、有利、有节。最应警惕的是在不断加剧的较量中,以贸易保护针对贸易保护,导致双输或多输恶果。经济史上不乏此类教训,窃为智者不取。中国决策层已表示,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国将推出新的、力度更大的开放政策。这是应对对外经贸摩擦最明智、最具实效的策略。承诺果能兑现,将是中国之福,亦为世界之幸。
(摘自《财新周刊》)